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中的作用
2018-04-22曾玉琼简巨英陈健蒲
曾玉琼 简巨英 陈健蒲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云浮 527300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血液无法供应脑组织从而引起损伤的一类疾病。脑卒中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死因[1]。脑卒中的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由多个专业的小组组成,通过多学科协作配合,给患者提供专业、全面、优质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升对于治疗的满意度[3]。本研究通过观察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下脑卒中患者相关评分与常规护理患者的差异,从而探究其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3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4例,以上患者均通过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其中观察组男91例,女83例,年龄41~82岁,平均(61.3±5.6)岁,病程1~12个月,平均(5.87±1.62)个月;对照组男96例,女78例,年龄40~79岁,平均(62.2±6.1)岁,病程1~13个月,平均(5.61±1.8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和患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入院后,患者予以常规脑卒中护理,在治疗期间对其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待病情稳定,指导其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疗程3个月。
1.2.2 观察组 入院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干预。在主管上级医师、护师,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康复理疗科、营养科护师、医师等共同参与,建立多学科护理照顾小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主管护士应维持患者的正确体位,为活动不便的患者翻身、擦洗躯体、预防压疮、辅助排痰,并指导家属辅助调整体位。(2)健康教育:神经外科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脑卒中专业知识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有充分的知情和认知,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以减少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3)心理护理:脑卒中起病急,治疗的过程漫长,且可能会造成患者的残疾等,导致患者易积累负面情绪。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可决定其对于治疗及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4]。主管医护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占据主动。(4)康复训练:康复科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适当给予康复理疗,如早期的针灸理疗等。(5)营养护理:营养科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定制相关饮食计划,保障患者营养水平及消化系统功能良好,大小便通畅。(6)环境护理:对患者病房定期进行消毒等处理,同时,尽可能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定时开窗通风,可摆放绿色植物,制定作息时间,保证患者睡眠质量。(7)社会文化干预:由护士、医师、家属共同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关爱患者,鼓励家属增加探视患者频率,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及周围人际关系,组织集体活动,调动患者康复积极性,提升患者对回归社会的期望及信心。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用 改 良 Barthel指 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 功 能 独 立 性 量 表(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5],改良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分,功能独立性量表记分为18~126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反之越弱。(2)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于患者应对方式的评价,包括“面对”、“回避”和“屈服”等,共20个条目,由患者按指导语自行填写,患者按照自己情况在各条目后面所附的4项答案中各选取一项。各项目按1~4四级计分,其中有8个条目须反评计分。(3)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MBI及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BI及FIM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
护理后MCMQ评分中“面对”分两组较护理前均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回避”分及“屈服”分两组护理后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2例(6.98%),明显少于对照组34例(19.54%)(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指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又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主能力[6]。患者治疗后往往生活自理水平较差,对待病情态度消极,回归社会难度较大,甚至丧失对生活的期望[7]。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是指由多个学科医务人员组成的康复小组,通过采用多学科护理模式,使患者及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8]。
表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表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功能独立性量表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174 36.4±6.8 63.7±8.2 33.805 0.000 45.5±6.3 82.6±12.5 34.961 0.000对照组 174 37.1±7.3 54.3±7.8 21.238 0.000 44.8±7.2 74.8±9.8 32.542 0.000 t 0.926 10.956 0.965 6.478 P 0.355 0.000 0.335 0.000改良Barthel指数组别 n
表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s)
组别 n面对 回避 屈服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护理前 护理后 t P观察组 174 15.8±2.9 20.8±3.6 14.268 0.000 14.2±2.4 11.7±3.7 7.478 0.000 11.7±2.1 9.1±3.4 8.582 0.000对照组 174 15.3±3.4 17.2±4.1 4.705 0.000 14.0±2.6 12.9±2.3 4.180 0.000 12.0±1.7 10.7±2.8 5.235 0.000 t 1.476 8.703 0.746 3.633 0.976 4.792 P 0.141 0.000 0.456 0.000 0.330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脑卒中的护理较为繁重,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康复性锻炼、心理安慰和预防并发症[9]。脑卒中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多变,脑卒中患者的多学科护理模式意义重大。麦向凡等[10]研究证明,多学科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MBI及FIM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说明脑卒中常规护理和多学科护理模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多学科护理模式有明显优势。脑卒中患者的自主能力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学科护理能加深患者及家属对于脑卒中的认识,使患者可以正确且科学的面对疾病。康复科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锻炼并给予适当的康复理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1]。营养科医务人员给予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便秘等并发症,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角度缓解患者的不适[12]。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对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积极性,从而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13]。
研究显示[14],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较差,应对方式偏向与回避和屈服,而消极的应对方式更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康复,增加回归社会的难度。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能通过减少患者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疏导不良情绪,从而使患者的应对方式更为积极。本次研究中,经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干预的患者应对方式较干预前更积极,且明显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这项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此外,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能通过细致、全面、专业的护理,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多学科护理照顾模式干预的患者出现并发症12例(6.98%),明显少于单纯给予护理常规患者的34例(19.54%),与国内大量研究结果相符[15]。
综上所述,多学科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面对疾病的积极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