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时期标准化的引领作用
2018-04-21李一峰
李一峰
【摘要】 本文运用标准化本质和原理,探讨在“新常态”时期标准化对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标准化;新常态;作用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18.04.001
The Leading Role of Standardization in the New Normal Period
LI Yi-fe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ading role of standardization in enhancing product quality,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strategy by using standardized nature and principle in new normal period.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new normal;effect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全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标准化对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至关重要,并且具有引领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对照“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探讨标准化在“新常态”时期的引领作用,对找准标准化的主攻方向,实施好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质增效”必须依靠标准化
1.1 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提质增效”
“提质”是“增效”的前提,“增效”是“提质”的必然结果。“提质”就是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只有靠过硬的产品质量,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或者说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标准水平。早在90年代,我国领导人就提出过“用铁腕抓质量”,但在我国经济过热的时期,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作坊、家族和私营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更不懂得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原理,没有走抓标准、提质量、创品牌之路,大部分企业靠卖资源、靠需求、靠广告,一旦市场需求饱和,低质产品过剩,这类企业自然就没有了市场,甚至面临被淘汰。相反,一些企业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是质量的前提,抓住标准这个根本,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品牌效应,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海尔集团的各项产品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很多指标也优于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正是高标准保证了高质量,也正是高标准才使海尔成为国际化知名品牌,这是我国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成功例证[1]。
1.2 “提质”必须有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指出:“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在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标准如何形成对质量的“硬约束”,一是标准自身要“硬起来”,包括高水平的标准,完善的标准体系等;二是行政管理与监督机制的“硬约束”,要加强对涉及通用的基础标准、涉及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强制性标准的管理与监督,要强化对自我声明的企业或团体标准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产品、过程和服务与自主声明的企业或团体标准的符合程度[2]进行评估检查与监督;三是企业自身的“硬约束”,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的步入,企业应自觉地将自我声明的标准作为对产品质量“硬约束”的最主要内容,应自主的将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等一系列标准化活动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当然应包括对标准的内在技术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或采用最先进的标准,按先进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不折不扣的实施标准,对企业所制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各类标准的执行进行全过程监督等诸多内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才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并依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生产出优质、知名的产品。
1.3 “增效”就是增加经济效益
毋容置疑,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然而,最大化经济效益不等于是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上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效”,只有依靠标准化。因为无论是标准还是标准化,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快过热,实际上就是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标准化,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处于一种不健康、低质的、短期的利润最大化状态,导致企业经营市场萎缩,没有竞争力,无法持续发展。在“新常态”时期,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采用先进的标准,生产优质的产品,创建知名品牌,使企业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走上健康、高质量、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价值取向效果对比见图1。
2 “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标准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这就必须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最明显的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中,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面临的冲击较大,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这也是衡量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此充分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服务业的领域会更加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而且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即农业和工业制造业。而由于服务业具备重复性、广泛性,符合标准化的原理和形式,所以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走标准化之路。首先,标准化直接为企业的各项服务及围绕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准则,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的前提;其次,标准化是组织现代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服务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才能使服务活动高度统一;第三,标准化是不断提高服务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是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标准化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更新服务手段,设计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第四,标准化是稳定和提供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标准则是衡量服务质量特性的主要依据,没有标准,或者有了标准不严格认真实施,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往往就很难得到保证;第五,标准化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标准化可使企业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自身成本,用最少量的投入获得最大且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对于追求资本投入最小化和利润产出最大化的企业而言,采用标准化手段管理服务业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第六,标准化是应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有力武器,服务业和科技的发展使服务的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促使标准化活动也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领域向服务领域扩展,服务的标准化对服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服务标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门槛。
由此可以看出,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是服务业取代工业,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标准化,只有推行服务业标准化,才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创造和谐社会,才能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早在2007年就尝试在服务业和工业企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和企业良好行为标准化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企业具有超前意识,认识到服务业标准化的重要性,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服务,创造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积极推行服务标准化和企业良好行为标准化试点,在我国经济面临降温发展、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新常态”时期,这些试点企业终于尝到了注重服务业标准化的甜头,不但适应了新形势,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平稳运行,而且正在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使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3 “科技创新”必须与标准化相结合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后,无论是主导产业服务业,还是工业和农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际上,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热时期,科技创新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没有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与标准研究同步进行,没有很好的实施科研开发政策与标准化政策统一战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化体系相互脱节,缺乏协调机制,只注重技术专利,不注重标准研究的局面,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4]。难以迅速赢得市场,形成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自主创新要与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相结合,并把这三者称为自主创新的三大战略。“人才、专利、标准等是世界各主要国家争夺的战略性创新资源”。在“新常态”时期,必须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相结合,让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发展。首先,技术标准的基础是技术,标准是赢得市场实施标准的基本要素,并通过不同途径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5],推动专利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次,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得以进步的基础,任何一项技术标准的更替或替代都源于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带来技术标准的更新换代,系统内部的持续创新则是对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标准的发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就是一项经验和技术创新-普及-再创新的过程[6];其三,技术标准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技术标准是专利技术的最高体现形式,是创新成果向生产极端过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引入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一旦科研上有突破就迅速制定出技术标准,才能通过技术标准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规模化生产,最终形成产业化。
将科技创新与标准化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以遼宁省朝阳市为例,该市矿产资源拥有量占全省资源总量的46%,是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大市,为使资源性企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些资源性企业尝试“标准+科研”的科技创新模式,以“高效节能复合钠基膨润土产品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和“铁尾矿干排系统开发”等为科研课题开展标准化实践,通过技术创新、资源的精深加工和废弃资源的开发,研制高新技术或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将新技术、新产品申报专利和科研成果后,同步制定和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实现了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这样的企业承受住了冲击和压力,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以此可以看出,在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同时,为保证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和标准体制改革时,应建立和完善科研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为基础,建立起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标准,使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最终形成产业联盟,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用技术创新为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利的支持。
4 结语
“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7],“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得标准者得天下”[8],这些阐述标准化重要性的观点将在“新常态”时期得以践行,无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标准化在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将得以凸显,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都必须转变传统习惯的思维方式,作为企业,必须把标准化放在企业管理的突出地位,实施标准化战略,在激烈的竞争和创新中寻求自主发展之路;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必须站在新高度、大视野、高起点,以超前的标准化意识,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使标准化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宏春.得用户者得天下——海尔企业标准化模式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5(2):20-43.
[2] 陈渭.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的思考[J].品牌与标准化,2015(1):10-13.
[3] 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J].中国中小企业,2014(8):54-57.
[4] 胡道仙,李宁.标准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任务[J].中国标准化,2007(9):454-456.
[5] 康佑发.知识产权标准化许可研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89-193.
[6] 董涌潮,徐惠.科技创新与企业标准化[J].国防技术基础,2009(1):14-19.
[7] 夏阿薇.市场竞争中技术标准与专利的作用[J].中国标准化,2009(4):950-953.
[8] 王忠敏.标准化新论[M].北京: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04: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