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构陶瓷文献学科,重塑专研清文之风

2018-04-21马莉

景德镇陶瓷 2018年1期
关键词:清代

马莉

摘要:《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一书,系统研究了清代乾嘉时期的陶瓷文献分布状况,归纳总结了清代八大陶瓷文献的编撰者、编撰特点、内容价值和版本流传等内容,为以后陶瓷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 陈宁 陶瓷文献学 清代

2017年4月,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博士编撰的《清代陶瓷文献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国首部系统论述清代陶瓷文献学的专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陶瓷文献学”命名的著作。全书共十章,集中论述了八大陶瓷文献,301页的内容集陶瓷文献学概念、乾嘉时期陶瓷文献分布、八大清代陶瓷文献、结语四大部分为一体,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陶瓷文献学,故而编撰意义匪浅。通过认真审读《论纲》之后,笔者将从文献断代、类别划分、成文脉络等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品评,力求挖掘《论纲》一书的精华。

一、陶瓷文献,树本清章

“文献”一词,目前最早见载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而首次提出“陶瓷文献学”一词的则是现代学者傅振伦先生。陶瓷文献学是陶瓷理论与文献学理论交叉形成的、属于跨学科式的新兴学科。

江西师范大学王琦珍教授认为,陶瓷文献更像是一种文化,因此其相关资料都该被包涵在整个中国古籍文献和现当代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是,陶瓷文献囊括种类之广,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古籍书本等纸质资料,陶瓷作品本身也是文献的一种。然而并非所有的陶瓷作品都属于文献资料。记录有知识的载体便是文献,而陶瓷作品中既包含图案纹样,又囊括诗文署名。陈宁博士认为,只有那些含有文字符号信息的陶瓷作品,才属于陶瓷文献。

我们还应该区分“陶瓷文献学”和“陶瓷文献”的概念。陶瓷文献学属于陶瓷类学科的一种统称;陶瓷文献属于文献类别的一种。也就是说,陶瓷文献学是研究陶瓷文献的学科,陶瓷文献是陶瓷文献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二者概念不同,不容混淆。

二、以点带面,乾嘉映清

陈宁博士编撰的《论纲》,并非囫囵吞枣式地论述清代各个时期的陶瓷文献学,而是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乾嘉时期作为典型范例进行论述。乾嘉时期是清代陶瓷文献编撰最为繁盛的时期,诸如《陶冶图说》《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阳羡名陶录》等大量的陶瓷专著均在这段时期内成书,且受“实学”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将笔触和目光转移到陶瓷等实用性生产工艺上,由此衍生出大批陶瓷文献。正如陈宁博士在《论纲》中言:“清代是我国古代陶瓷专论之作最为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陶瓷文献编撰最为鼎盛的朝代。”

清代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二个时期,共历近300年。在漫长的清王朝统治时期,由于王室的喜爱和社会需要,陶瓷在生活、生产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清代的陶瓷生产以景德镇为中心,历经康、雍、乾前期,嘉、道中期,咸、治、光、宣晚期三个时期,陈宁博士研究的乾、嘉时期则为清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前期和中期。其中,乾隆时期是清王朝發展的鼎盛期,景德镇御窑厂制造出无数精美瓷器;嘉庆时期同样社会稳定,陶瓷发展兴盛。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定的大背景下,文人开始关注到更加实用的陶瓷制作工艺,并将其笔之于书,产生不少陶瓷文献著述。

三、分门别类,文献有别

关于古陶瓷文献的划分,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的《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上册)》按陶瓷文献划分为七大类,即说瓷窑、综论、说器物、说雕塑、说能工巧匠、说原料、青料、其他。此书虽是中国第一部陶瓷文献辑录之作,但却有不少错标和讹误之处,且分类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而陈宁博士的《论纲》则避免了这一点,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古陶瓷文献的分类方法。陈宁博士将陶瓷文献分成了六经类、小学类、历史类、地理类、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小说类、诗文集类十三类,其书中论述的八大陶瓷文献分别录为:《陶冶图说》《陶说》《南窑笔记》《阳羡名陶录》《景德镇陶录》《匋雅》入“谱录类”,《陶人心语》《景德镇陶歌》入“诗文集类”。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寂园叟《匋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并称为中国瓷学的“四大名著”。《论纲》一书除《饮流斋说瓷》未论述之外,其余均有专章论述。由于乾嘉时期是清代陶瓷文献著述最多的时期,因此进行类别划分很有代表性,也十分必要。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论纲》还以表格的形式对各类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献的文献名称、编撰者、涵括陶瓷史料概要等做了罗列,简要清晰,一目了然。门类的划分,有利于系统研究陶瓷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性。

四、系统论述,成文背景

以《论纲》第三章“唐英与陶瓷文献编撰”为例,陈宁博士率先对唐英的个人生平进行概括,并将唐英的生平分成了四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穿插其与陶瓷创作、著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因而极具参考性和历史真实性,完整地“还原”了唐英本人。在该章第二节中,陈宁博士对唐英陶瓷文献的编撰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其内容“内容广泛,文发于心”,让读者得知唐英不仅是陶瓷大家,更是诗文能手、性情中人;“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唐英善于改编戏曲这一生活小细节,尽管与陶瓷文献的创作并无直接关系,但是陈宁博士洞窥其中,由其改编戏曲折射出唐英文献撰述极具创新性;“重视实践,勤于考订”,讲述唐英学陶、制陶的历史,使人全面立体地链接了唐英,对研究其为何编撰《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文献埋下了伏笔;“强调学以致用,富有传世意识”,集中总结了唐英的个性特点和其陶瓷作品、陶瓷文献的特点。

《论纲》一书还对所列陶瓷文献的内容价值均作了总结评析。在《陶冶图说》一节中,陈宁博士就总结道:“该书全文不足3500字,每段文字字数均匀,都在160字左右。”寥寥几句,便将《陶冶图说》的内容特色和文学、工艺价值道明。无论是工艺学价值、民俗学价值,还是艺术学价值、哲学价值,跨学科式的价值方法学研究,更为本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此外,《论纲》书中的注释同样引人注目,值得深究。本书并非陶瓷研究人员的专属,对陶瓷一无所知者或陶瓷入门者均可阅读。如148页中,陈宁博士就“斗彩”一词作了注释。书中的陶瓷典故也为本书增添了几分阅读趣味,如212页中关于“白土案”一说的注解,陈宁博士给出了相关典故,极具可读性。

五、结语

力构陶瓷文献学科,重塑专研清文之风。陶瓷文献学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潜心专研陶瓷文献学之学者十分稀少,系统围绕作者生平、历史背景、撰文前后发展等细碎内容进行研究之人更是凤毛麟角。陶瓷文献学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陈宁博士能十年如一日地进行专研,实属不易。自2007年陈宁博士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后,一直从事于陶瓷文献的编撰、整理和研究工作,《论纲》与其说是清代陶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不如说是陈宁博士多年来整理实践经验和潜心理论研究的总结。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