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椅上的“最牛打版师”,在尺寸间缝补生命的裂痕

2018-04-21徐燕

现代家庭 2018年4期
关键词:外贸公司残疾人孩子

徐燕

她是世界顶尖服装品牌的打版师,设计界的一个大腕。鲜为人知的是,她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拐杖和轮椅是她终生摆脱不了的支撑。面对命运的坎坷,她逆风飞扬,30多年来,用一把尺子,丈量着冬去春来,用一把剪刀,裁剪着五颜六色的人生。

花样年华遭重创

“萍萍,萍萍,小娜来看你了,快开开门呀!”任母亲怎么敲门喊叫,在卧室里的杨萍都置若罔闻。三个月来,父母看着杨萍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满是心疼,陆陆续续叫了好几个和杨萍交情不错的同学来家里,盼能解开杨萍的心结,可每叫来一个,父母就失望一次……提到杨萍的心结,还得从她出生6个月的那次变故说起。

1962年,杨萍出生在青岛一个富裕的家庭,在6个月时,她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她记事起,自己就是别人眼里的特殊人群。在小伙伴们追逐嬉戏的时候,行动不便的杨萍,只能待在家里与书为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小学到高中,杨萍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9岁那年,根据当时的政策,1760名高中毕业生只有前106名才有资格考大学。她在预考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眼看大学之门离自己近在咫尺,一方面杨萍更加努力,经常学习到凌晨一两点。另一方面,她抓紧治腿,一个月内做了两次大手术。杨萍担心麻药会影响到智力,就坚决不用全麻。她躺在手术台上,咬紧牙关,左手紧紧握住床沿,右手使劲拽着头发。手术结束,她才猛然发现自己竟扯下了满满一大摞头发。

可命运还是跟杨萍开了个玩笑。在高考前夕,学校领导来到她家里,与她父母一番促膝长谈,领导很不好意思,说道:“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可是她的身体状况这样,怕不会有什么大学录取她。校方觉得与其白白浪费一个名额,不如让别的同学去试试吧。”领导话音刚落,在一旁的杨萍眼泪立马夺眶而出,她愤愤然地捶打着自己不争气的双腿,大声说:“你骗人,高考是公平的,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领导看着哭得很伤心的杨萍,走到她跟前,蹲下身安抚她:“你是好学生,老师知道你很努力,可现实状况如此……”没等领导说完,杨萍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怒声道:“这不可能,不可能,一定是你在骗我。”她把求助的目光移到父亲身上,希望能扭转局面。善良的父亲不忍与她四目相对,转身相背,摆摆手叹息着说:“孩子,咱认命吧。”刹那间,杨萍的“大学梦”被击得粉碎,她倍感失望。整整三个月,杨萍都无法面对这份落差,一直躲在房间里,闭门不出。

许久之后,杨萍才慢慢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出门去找工作。可因为身体的残疾,她的就业也是处处碰壁,不是遭到婉言拒绝,就是遇到冷嘲热讽。这让杨萍又一次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她暗下决心,如果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一定毫无门槛地接纳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后,家人不忍见杨萍身心再受创伤,四处奔走托关系,把她安排到当时的国棉一厂当临时工。工资不高,杨萍却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渐渐地,杨萍对服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工作地点紧挨着裁缝车间,在忙完本职工作后,她常常去帮厂里的老裁缝打下手,认真琢磨裁剪技术和色彩搭配,还主动承担了脏活累活。一来二去,杨萍和裁缝师傅混熟了,遇到不懂的,她就趁着师傅们休息间隙,去主动请教。

天道酬勤,在杨萍的不懈努力下,她进步神速。没多久,杨萍就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能自己裁剪出一些喇叭裤、八瓣裙等衣服,师傅们纷纷夸赞杨萍是个可造之材。杨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恢复了自信。

“飞”来横祸后的坚强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84年,青岛市纺织局举办第一届服装大奖赛,杨萍鼓起勇气报了名,但是内心充满了忐忑。因为参赛人员除了她之外都是科班出身,而她既没学过绘画也没学过设计,起点上就输了人家一大截。不求赢得漂亮,但求不要输得太难看,杨萍以勤补拙,依靠平时的积累,通宵达旦做了五套衣服去参赛。

出乎意料的是,杨萍的五套衣服中竟有三套得了一等奖。她欣喜若狂,原来自己也有一技之长啊。想到这,她万分感激师傅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喜讯同他们分享。哪知,却遭到师傅们的一番奚落:“你一个残疾人,再厉害,不也就是一个临时工,国棉厂咋不给你一个正式工呢?”杨萍万万没想到平日与她交情甚好的师傅们竟会这般泼冷水,自尊心极强的她一气之下离开了厂子,自己开起了裁缝店。

起初,来光顾生意的都是杨萍的亲朋好友,由于她设计的服装时尚大方,口口相传,小店生意红火。1986年,杨萍结婚,1988年,生下了儿子,生活平淡而幸福。丈夫对杨萍的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主动承担起家庭琐碎,让杨萍有充足的时间去夜校学习绘画和服装设计等课程。经过专业训练,杨萍的裁剪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

2002年,一场车祸让这份幸福戛然而止。那天晚上,杨萍像以往一样埋头在裁剪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丈夫用虚弱的声音说:“我出车祸了,快来医院。”杨萍二话不说赶到医院。经诊断,丈夫的双腿粉碎性骨折,急需动手术。直到第二天凌晨四点,手术才结束,当晚的治疗花了4万元,而后期的恢复治疗更加漫长,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发生了变化。丈夫住院三年,杨萍四处借钱,累计借款达38万元。

为了早日还清这笔巨额的借款,杨萍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她不再等着人家来定做衣服,而是去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后来,她听说外贸公司的订单特别多,就托人要来外贸公司的电话,但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把图纸交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手上。家庭经济的窘迫,容不得杨萍考虑什么尊严不尊严,在一次次被外贸公司拒绝后,她又不死心地上门拜访。终于,一家外贸公司的部门负责人被她的诚意打动,拿出一张设计图让杨萍过目,对她说:“这个衣服你能打版吗?我必须明天下班前见到成果。”杨萍认真研读设计图,上面暗藏不少门道,难度颇高,但她必须逼自己一把。这一夜,她彻夜未眠,在灯下反反复复地修改了几个版本,到次日凌晨6点多,她才做出了满意的样衣。当她早上九点出现在那个部门负责人面前时,人家惊呆了,不但佩服杨萍的惊人速度,更对她的样衣质量赞不绝口。

初战告捷,杨萍拿下了这家外贸公司的订单。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为杨萍介绍了不少客户。从此,杨萍的外贸生意步入了轨道,她的裁缝店发展成了服装厂。

2005年,杨萍非常渴望能争取到波兰一家品牌的合作,对方首席设计师有个原则:供应商的打版师必须得懂英语,这样才好交流。这让杨萍束手无策,英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之后,她对设计师几次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强攻不行,唯有以技取胜,她在看了一眼设计师的图纸后,立刻明白了设计意图,回到工厂就把样衣给赶制出来。杨萍的出奇制胜,让首席设计师对她刮目相看,为她破了例,且承诺今后在中国的全部设计都交由杨萍来做。

生意成了,杨萍清醒地认识到,想和外贸公司长久打交道,学英语是刻不容缓的。当天,她就买来了一大堆英语字典和资料,对着英文的设计图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这样一来,杨萍一天睡觉连4小时都没有了。她干脆把卧室搬到了工厂里,很多时候她都是工作累了,直接倒在办公桌上睡觉。

杨萍对自己的打版有着严格的要求:今天接单,明天就要空运交货。她会花上一宿来打版、挑选面料和缝制衣服,好几次在开往飞机场的途中她还在争分夺秒地钉扣子,而通常其他打版师需要花上近一周的时间才能出货。

到2008年4月,通过6年的时间,杨萍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凭借高超的技术和惊人的速度,在服装界名声大噪。有一次,一家青岛外贸企业在做一个品牌的订单时,公司的打版师几次出样客户都不满意。无奈,公司负责人只好上门求助杨萍,意想不到的是,仅做了简单的沟通,杨萍打版出来的样衣竟一次性通过。这件事,在行业内广为流传,大家给杨萍取了个别号“杨一过”,称赞她的技术之高。

这些年来,杨萍的打版技术是炉火纯青。不少世界顶尖的服装品牌公司纷纷来青岛找她合作,她先后把好几个国际品牌服装的设计图纸“变成”样衣,被业内人士称为“最牛打版师”。

然而,别人看到了杨萍成功的一面,只有她自己知道,今天的成就是她无数个日夜苦学钻研的成果。相比金钱和荣誉,更让她骄傲的是,曾经因残疾而遭受白眼的自己,终于通过努力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担任智障孩子们的大家长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杨萍需要不断出差拜访客户,她接触到了一些残疾人工厂,发现他们的技术和意识根本无法达到国外的要求,效益不高。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自己曾经就业无门,就决定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于是,杨萍就在公司里直接接纳参加人就业。同时,她尽可能为外贸公司打版时,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争取订单。长年累月,杨萍不但帮省内18家福利企业服装加工厂拓展了业务领域,而且辐射带动了1000多名残疾人就业。这些喜人的成果让杨萍看到了希望,她更加致力于辅助残疾人就业。

2014年,杨萍率先在青岛成立了一家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旨在帮助智障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就业中心共有39名智障残疾人,他们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42岁,智商差不多是正常5岁的孩子。杨萍是这些“孩子”共同的家长。

中心成立之初,由于这些“孩子”之前长期被关在家里,很少出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被父母送到这里后就满屋子乱跑,没有片刻停歇,杨萍时刻提心吊胆,怕他们会不会有意外。

后来,杨萍和中心的6个指导老师想了个办法,只要他们能安静地坐一天,第二天就带他们出去玩。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们保持了安静,从坐一天出去玩一天,到坐两天出去玩一天,再到坐四五天出去玩一天。一年半后,这些孩子逐渐适应,杨萍就计划着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

从每月一期的家访中,杨萍了解到这些“孩子”平时在家连系鞋带、倒水等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生活技能都不会。她不得不在中心里耐心地一遍遍教他们。有时候,为了逼迫“孩子”学习,杨萍也会给他们做一些规矩。有家长提出异议:“他们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怎么能教他们做这些?”杨萍反驳说:“现在你们能照顾孩子,可有一天,你们老了,没能力照顾他们的话,他们要怎么生存?”家长们听了顿时面露愧色,连连道歉,感谢杨萍比他们想得更周到更长远。

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后,杨萍就教他们一些劳动技能,先从简单的裁剪松紧绳入手。中心里的姜博文和郝明合作将松紧绳剪成相同的宽度,可他们却因为拽得太紧,而把松紧绳剪得太短了。再剪下一根时,杨萍在边上叮嘱他们:“松一点,松一点,别太紧。”每完成一根,杨萍都会竖起大拇指来夸奖他们:“孩子们,你们太棒了。”每一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往往需要重复做上三四个月,这群“孩子”才能牢记在心。

因为他们行动能力上的缓慢,杨萍亲切地把他们比喻为“蜗牛”,而她自己就是“蜗牛妈妈”,慢虽慢了,但一直在前进。

付出总有回报,在三年的悉心教育下,这群“孩子”奇迹般地成长。他们在中心里收获了人生中的100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下面条,第一次表演节目,第一次登山……更有“孩子”能熟练地完成正常人都不易操作的服装加工环节,杨萍看着这一切,心里乐开了花。

2017年7月,中心里一个“孩子”的父亲生病住院了,他主动为父亲倒了开水递上,一杯白开水让病床上的父亲喜极而泣。他打来电话,激动地对杨萍说:“杨经理,我真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得到孩子的照顾,谢谢您的付出,您辛苦了。”杨萍听着听着,笑出了眼泪。

这些年,楊萍一直忙着工作,丈夫为了不拖累她,一直住在养老院里。上天给了杨萍一个残疾的身体,让她经历了一段坎坷的人生,却也让她修炼了一颗坚硬无比的心。轮椅,曾经是她致命的软肋,如今是她坚强的盔甲。在轮椅上,在尺寸之间,杨萍用手里的一针一线,裁剪出了精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外贸公司残疾人孩子
外贸公司会计工作常见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论高校以商务英语专业为基础组建外贸公司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