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2018-04-21曹华
曹 华
(江西服装学院 创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6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过度劳动”问题始于日本,后引起其他国家学者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探究。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江西共计31所民办高校(含本、专科),江西省民办高校在全国是比较多的,教师的人数也比较多,民办教师“过度劳动”现象如果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和高校如果不政策干预,可能会对社会、当地经济、及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带来影响。
国外学者对“过劳”这一术语早期应用于精神病学领域。主要是描述那些躯体、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严重耗竭的患者。“职业过劳”来源于英语“Burnout”一词,日本学者则侧重于从身体机能的负面效应来对“过度劳动”概念进行界定,认为“过劳”是由于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疲劳状态,这种状态不能因为休息而得到恢复。对于“职业过劳”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李小好(2007)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过劳的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当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各种生存压力迫使个体不愿放弃加班,造成自愿过劳。[1]类似的,杨慧和张楠(2010)从法律角度指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法治的不完善也促进了“过劳”的形成。[2]综合来说,“过劳”问题的形成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孟续铎(2014)认为来自经济、社会、技术、法制和意识等各方面环境因素影响了政府、企业、劳动者和工会等相关主体的观念和行为,最终导致了“过度劳动”的问题。[3]
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也曾做过估计,在美国因疲劳导致的个人问题而耗费的资源每年约为3000多亿美元。日本学者发现“过劳死”会影响人们对寿命的预期(荒木俊一,岩崎贤治,2005)。[4]Flora Stormer(2008)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较长劳动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不仅与高工作事故率息息相关,还会对家庭劳动造成挤出效应。[5]长时间加班会剥夺劳动者体育锻炼以及同家人和朋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而这些活动恰恰能减少“过劳”的相关症状 (Lonnie Golden ,2009)。[6]
对“过度劳动”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西方国家主要是从劳动时间的角度进行衡量。“过度劳动”无法划定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一般认为是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之外的劳动。日本制定的有关“过度劳动”评定指标和量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其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三个量表分别是日本产业卫生学会制定的《疲劳症状自评量表》(2002)、劳动科学研究所研制的《蓄积疲劳症指数调查量表》(2003)以及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我诊断调查表》(2004)。
国内对“过度劳动”的测度正经历一个从借鉴到自主设定的过程,学者们不断探究并制定“过度劳动”评定量表及评价指标,这些评定的量表及指标的选择值得借鉴。对“过劳”的后果研究更多是从定性的负面影响进行直观分析。大多数学者发现长期超时、超强的工作会造成疲劳积累,在身体机能方面,会加大劳动者的心理压力,让劳动者身心疲惫。在工作生活方面,导致劳动者生活品质降低,兴趣爱好丢失,甚至产生辞职念头(杨河清,2009;王丹,2011)。[7][8]
从以上对“职业过劳”问题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从职业过劳的定义、内涵、测度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职业过劳”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查阅文献得知已经有研究探讨北京、武汉等地区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劳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江西民办高校,突出的是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如:薪酬待遇、福利保障上与公办高校的区别、科研管理、教学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过劳问题的严重性。这点正是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目前,对江西民办高校教师群体“职业过劳”的研究非常缺乏,为促进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当前仍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在研究对象上,需要结合具体行业特性展开“职业过劳”问题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而忽视了与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联系。职业过劳严重影响江西民办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深入展开对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是在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需要有效结合江西民办高校教师弹性工作制和学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校教育改革和职业行为特征等关键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对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整体性和深入性;
三是从对策操作层面来看,缺少从积极地发挥各行动主体的能动性角度的深入研究,缺少真正从预防性措施和补救性措施两个角度对治理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问题的对策建议。
鉴于此,为探索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问题,本文选取了江西省某民办高校进行抽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来调查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过度劳动程度。首先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当前研究的现状,再根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为高校如何降低教师过度劳动现象提供合理的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主要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为更符合中国人的情况,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特选用了王丹的“过度劳动状况自我诊断量表”,此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人员的个人基础信息;第二部分诊断其疲劳程度和工作压力;第三部分是调查过度劳动带来的影响及原因;第四部分为高校和教师本人为防止过度劳动所做的预防调查。调查问卷的描述部分具体分为A、B、C、D四个部分,A1-A20题目所代表的问题是最近一年内江西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B1-B9题目所代表的问题是最近一年内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情况, C1-C12题目所代表的问题是最近一年内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过劳的影响因素,D1-D4题目所代表的问题是最近一年内江西民办高校教师过劳的预防情况。
(二)调查对象
本文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江西某民办高校教师,主要是承担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专职人员。
问卷发放形式主要分为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两种,其中人工发放纸质版问卷共85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电子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1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88份,其中理工类专业回收42份,文史类专业回收46份。
从表1来看,有效样本中专业类别存在较小的偏差,男女所在百分比相等,其他统计量也较为符合民办高校教师各统计量的整体趋势,所以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假设
过度劳动状况自我诊断量表在其评定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中,主要基于日本疲劳积蓄度自测量表的结构和疲劳评估模型的内容,结合疲劳程度和特性的测量标准的成熟研究成果,以及“过劳死”的病理征兆,完善疲劳自觉状况的评定指标,量化问卷的指标评价标准。同时考虑到过度劳动的负面影响的蓄积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查固定时间段内劳动者的疲劳程度和工作压力,减小了阶段性增加的工作量对劳动者短期内的冲击性疲劳。①王丹.过度劳动的程度测定及其应用[J].产经评论,2011(1):138-149.调查内容包括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现状、程度、影响、原因和预防。在调查过程中界定过度劳动的定义为: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中,较长时间内存在超时和高强度的劳动状态,机体或精神已感知到疲劳。同时本文应分析需要做出以下假设:
H1: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过度劳动的现象;
H2:受年龄、性别、专业类别、收入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在过度劳动的程度上存在个体差异。
基于以上假设,通过定向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收集,利用数据对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过度劳动的原因及影响、高校对过度劳动的预防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查阅文献,为过度劳动的缓解和预防提出对策。
表1 有效样本的总体情况
(四)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反应了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在对同一事物多次测量时,其结果应该保持不变才可信。通过SPSS软件分别对本问卷的各部分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
表2 问卷的信度分析
如表2所示,问卷调查中过度劳动现状,即疲劳程度和工作压力这部分有很好的信度,过度劳动的预防这部分的信度尚可以接受,过度劳动的影响和原因这两个部分的信度偏低,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2.效度分析
通过SPSS软件分别对本问卷的各部分进行分析后,题A1-A20效度如表3所示: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由表3所知,KMO=0.767>0.7,且Sig.值近似为0,可以做因子分析。因此可以看出,此部分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信度。
(五)过度劳动现状的分析
1.疲劳程度自我测量的分析
问卷第二部分题A1-A13为民办高校教师疲劳程度自我测量评定表,主要根据调查样本最近一年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其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
表4 疲劳程度自我测量题目对应分值
通过加总13道题目的分值来确定每个样本的疲劳程度自我测量分数,再对其进行分级处理。在评分标准的设定过程中,过度劳动状况自我诊断量表的内容和结构框架主要参考日本疲劳积蓄度自测量表,根据其进行等级划分,其中1级为0-8分,2级为9-20分,3级为21-27分,4级为28分及以上。样本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疲劳程度调查结果
由图1可知,调查样本中疲劳程度级别处于1级的占3.4%,2级的占52.3%,3级的占26.1%,4级的占18.2%,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处于疲劳程度3级及以上,可认为调查样本的疲劳程度较高。
2.工作压力的测量分析
问卷第二部分题A14-A20为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测量量表,主要根据调查样本最近半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定。题A14-A20的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
表5 工作压力测量量表对应分值
按照表5每题所对应的分值对题A14-A20的进行分数加总,得出每个被调查者的分数后再对其进行分级处理。因本文所采用的过度劳动状况自我诊断量表与日本疲劳积蓄度自测量表评分标准相通,所以工作压力分数等级分为:A级为0分,B级为1-4分,C级为5-9分,D级为10分及以上。样本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工作压力调查结果
由图2可知,调查样本中工作压力处于A级的占1.1%,B级的占29.6%,C级的占51.1%,D级的占18.2%。其中工作压力处于C级的人数达到总样本一半,处于A级的只占很小比例,由此可见,被调查的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很大。
3.过度劳动的程度分析
通过综合“疲劳程度分数”和“工作压力分数”形成分数组合,再对应表6来实现对过度劳动程度的测量。一般认为,0-1分为安全区域,劳动者的过度劳动程度很低,不存在较大的风险;2-4分为警告区域,劳动者的过度劳动状态开始蓄积,需要引起重视;3-5分为危险区域,劳动者的过度劳动程度加深,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小疲劳程度和工作压力,避免健康受损;6-7分为高危区域,此时过度劳动的程度已处于非常高的级别,劳动者可能已出现身理或心理上的损害,如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造成急性疾病的发生。
表6 过度劳动程度分值表
按照以上测量办法,本次调查结果如表7、图3所示:
表7 过度劳动分数调查结果
由图3可知,有22.73%的被调查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较低,34.95%的被调查教师处于过度劳动的警告区域,处于过度劳动危险区域和高危区域的占比高达43.18%。总体来说,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较高。
4.过度劳动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表8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过度劳动程度与疲劳程度、工作压力存在正显著相关。
图3 过度劳动等级调查结果
根据实际的调查分析,在影响过度劳动程度因素中引入2个解释变量。即X1为疲劳程度级别,X2为工作压力级别。以此建立多元回归的数学模型:
其中Yi则为过度劳动的程度分数,β0、β1、β2均为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ε为随机误差。
表8 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9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一)
从表9可知,解释变量X1、X2二者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都为1.161,均小于10,且二者的容忍度接近1。所以可以判断解释变量X1、X2二者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0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二)
由表10可知,F检验统计量为2717.209,对应的Sig.值近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认为各回归系数不为0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为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所以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六)过度劳动程度的群体差异分析
1.不同专业类别群体过度劳动差异
通过对不同专业类别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过度劳动差异检验,得出Sig.值大于0.05,说明不同专业类别的高校老师在过度劳动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1)。
表11 不同专业类别群体过劳分数均值差异检验表
2.不同职称群体过度劳动程度差异
通过对不同职称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差异进行检验,得出Sig.值大于0.05,说明不同职称的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2)。
3.不同收入群体过度劳动程度差异
通过对不同收入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有显著差异。由表15可知,每周运动时间越长的高校老师,其过度劳动程度越低。度差异进行检验,得出Sig.值小于0.05,F值大于2.48,说明不同收入民办高校教师在过度劳动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13来看,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最低。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最大,原因可能为收入太低,在经济和生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状态;也存在样本量过低,数据分析不够准确的可能。
表12 不同职称群体过劳分数均值差异检验表
表13 不同收入群体过劳分数均值差异检验表
4.有无行政职务群体过度劳动差异
通过对是否担任行政职务的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过度劳动差异检验,得出Sig.值小于0.05,F值大于3.96,说明有无行政职务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有显著差异。由表14可知,担任行政职务的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的均值为4.12,而未担任行政职务的过度劳动程度均值仅为3.11,由此可见担任行政职务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表14 有无行政职务群体过劳分数均值差异检验表
5.不同周运动时间群体过度劳动程度差异表
通过对不同周运动时间的民办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程度差异进行检验,得出Sig.值小于0.05,F值大于2.72,说明每周运动时间的长短对民办
表15 不同周运动时间群体过劳分数均值差异检验表
(七)过度劳动带来的影响分析
本部分通过计算调查问卷题B1-B9中每个选项的百分比和每道题的均值,来分析过度劳动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16所示:
题B2主要探测的是过度劳动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其比较符合百分比为47.7%,非常符合百分比为15.9%,说明过度劳动会降低工作效率;题B1为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其比较符合百分比的值为35.2%,非常符合百分比为4.5%,说明过度劳动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很大影响;题B3-B5探究的为职业倦怠,从数据来看,被调查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相对较低;题B6-B7为过度劳动对民办高校教师家庭和生活的影响,从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所占百分比来看,过度劳动对其存在很大的影响;题B8-B9主要探究过度劳动对民办高校教师健康的影响,其数值相差较大,说明过度劳动确实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健康存在影响,但目前为止影响的程度处于可控范围内,但也需要被引起重视。
(八)过度劳动的原因分析
表16 过度劳动的影响调查结果
表17 过度劳动的原因调查结果
表18 过度劳动的预防调查结果
如表17所示,题C1、C7、C9、C12与被调查样本的实际情况相符,其中题C1和C12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题C7和C9则为竞争压力;而题C8和C10的描述比较不符合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说明经济利益不是过度劳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九)过度劳动的预防情况分析
从学校层面来看,定期的健康体检和开展体育活动应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的疲劳程度和工作压力,及时查找出存在的疾病风险;从民办高校教师自己来看,应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加强平时的体育锻炼(见表18)。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分析结果来看,被调查高校的教师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劳动状况,且不同收入、每周体育锻炼时间的不同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过度劳动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过度劳动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影响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家庭关系和生活质量以及健康。造成过度劳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行业竞争力和高校管理的合理性。
(二)研究建议
1.健康本身就是除了教育以外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健康的重视、维护和投入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健康资本可以对现实以及未来收入给予保障从而获得更加持久和更大的收益。因注重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体育锻炼能起到舒缓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带来的疲劳感的作用,同时加强体育锻炼还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作的投入,增强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完善各种体育设施,为教职工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氛围,定期举办体育活动,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程度,既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掌握自身身体状况,注重自我保健,又有利于高校对教职工的身体素质进行等级划分,便于采取补救措施。
2.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时间管理。社会和高校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帮助民办高校教师形成“工作时间积极工作,休息时间充分享受生活”的新理念。在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时间管理的培训,提高其时间配置能力,在工作时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在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招聘中注意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做到人岗匹配;确定每位民办高校教师的岗位说明书,避免岗位职责和权限的界定不清晰,导致教职工角色模糊,未能人尽其才,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或滥用。其次,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最后,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激励教职工朝着正确的方向进步,所以不应将学历、论文发表的数量等成为职称的硬性指标,学校应根据科研和教学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培养,制定两套不同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好.过度劳动的经济学思考[J].市场论坛,2007(09).
[2]杨慧,张楠.“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J].法制与经济,2010(05).
[3]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
[4] Shunichi ARAKI,Kenji IWASAKI.Death due to Overwork(Karohi)[J].The Journal of the 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5,48(2):92-98.
[5] Flrora Stormer. The Logic of Contingent Work and Overwork[J].Relations Industrielles,2008,63(2):343-361.
[6] Lonnie Golden.A Brief History of Long Work Time and the Contemporary Sources of Over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4(2):217-227.
[7] 杨河清等. 中日“过劳”问题研究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6.02:69-78
[8] 王丹.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评定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1,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