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20徐学东
徐学东
(长春工程学院 机电学院,长春 130012)
一、基于产教融合专业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迫切需要推进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使高等工程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上早已开始实施工程科技人才的校企合作计划,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的模式等。我国的“CDIO”和“卓越计划”也是通过试点推进校企联合工程教育模式。近年来,为拉近教育和产业的关系并扭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困局,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2013年起,教育部开始着力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变[1]。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实现“错位发展”的突破口[1]。我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积极响应,率先确定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探索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十分迫切和重要。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源自于原金属结构与焊接专业。多年办学来,形成了较为深厚的专业建设基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是在原材料专业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机械优势学科资源,顺应我国模具工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构建的新的专业方向。材料专业模具方向是以模具成形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保证措施,以产品制造为目的,具有材料和机械双重学科特征,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我校在2014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招生41人。
二、专业改革思路
2014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5+0.5”模式。即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在前7个学期,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这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环节”三段式培养,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差,缺少岗位知识与能力的针对性培养,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探索应用型大学转型中材料专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破以校园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真正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中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学生角色与工程师角色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切实提升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学校与长春市、长三角等多家模具设计生产相关企业进行了联系。多家企业对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有浓厚的兴趣。经过挑选、洽谈,最终机电学院与上海润品机电公司、上海凌云汽车模具有限公司、长春大象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模具相关企业签署了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教学。
三、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6年3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展了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广泛征求了企业对本科毕业生能力及素质的需求意见。对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基于产教融合模式构建“3+1”培养模式,将原第6、7、8学期课程体系重新调整,前6个学期完成主要理论课程的教学,第7、8学期在企业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专业培训、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
(一)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
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以行业为口径,即培养具有行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需要从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需要对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就专业人才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2016年4月至7月间,对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上海润品机电有限公司、上海凌云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一汽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目标要求,与企业联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岗位目标与知识体系关系图
(二)课程体系构建
对课程框架进行合理分解和细化,划分为多个专业知识单元,并对每个知识单元进行分解,探索课程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确定课程体系,形成了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材料专业课程体系鱼骨图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在课程设置中,设置专门的企业培养实践阶段,包括企业培养和企业实践,在第7、8学期实施。企业实践环节主要针对企业提出的用人需求、专业岗位要求,按照“项目流程式”规划实践内容,学生在合作企业执行一个完整的“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的企业培训、综合训练和企业实践[3],由学校企业共同完成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和考核。
针对企业提出的用人需求、专业岗位要求,对实践环节进行整合重构,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在企业实施的专业技能实践模块,见表1。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和考核。改变校内实践难以避免的老题重复做、纸上谈兵、不接触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表1 企业实践环节
四、专业改革实施
在2016年底,新修订的产教融合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式执行。按照企业培养阶段培养内容和大纲,在材料专业14级开始实施企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践。
(一)企业实践情况
企业实践共7周,主要任务是熟悉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掌握模具的设计软件操作、设计方法,典型模具的制造工艺,以典型注塑模具产品为对象,完成模具的设计、加工工艺拟定、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工作。在长3角和长春地区遴选了3家具有一定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具体安排如表2。
表2 企业实践阶段安排
学生在校完成模具设计、制造及设备相关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后,将原在学校执行的金工实习、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课程设计、实训、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按照“项目流程式”设计实践内容,学生结合实际课题在合作企业执行一个完整的“工艺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综合岗位训练,项目流程式企业实践环节如图3所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和考核。
图3 项目流程式企业实践环节
从实践来看,学生在企业实践时态度认真,效果显著。学校通过学生在企业实践周报对培养的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5]。
(二)企业顶岗实习情况
企业顶岗实习共10周,安排学生到模具及相关企业进行设计制造实践训练,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各类模具及相关项目规范、设计、开发、生产和运行的过程与规范。同时参加工程项目的实施、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安装等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安排见表3。
表3 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安排
由于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比较长,为了解决学生在同一实习岗位长时间出现的枯燥情绪,实施轮岗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加工生产、质检等一系列生产实践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拓宽了学生企业综合实践的范围。
(三)学生就业率提高
从企业培养实践的实施情况来看,对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已与实习企业签定协议或拟签协议的学生有26人,占毕业学生的63%,如不考虑因考研未找工作的学生,则拟就业比例提升至81%。其中去长三角参加企业实践的22名同学中,有21名同学与实习企业拟签约或已签约,比例达到95%。
这说明了产教融合培养对学生就业会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在培养环节中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并提早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培训,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使企业更愿意接受实践的学生。
五、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目标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首先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目标建立毕业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系,确定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下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和企业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和关系。将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系统、衔接更紧密、内容更精练、更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1]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2]黄帅,商明蕊.“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高教学刊,2016(6):6-7
[3]徐学东.执行中材料专业(模具方向)“项目流程式”实践环节改革方案[J].新教育时代,2016,11(28):128-129.
[4]王燕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2-3.
[5]张运波.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