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20王利涛李晓冬
王利涛,李晓冬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学校工程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脱节。2010年国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2011年9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准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专业,机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运行、企业阶段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卓越计划和专业认证要求,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校企深度融合,“3+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年为校内培养,累计1年集中在企业培养)。
为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机制专业组织有关人员走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职责与内容、毕业生的工作感受,用人单位对机制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企业期望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为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学院组织本专业教师、聘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等利益相关方共同研讨,征求企业意见,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及内容,研讨教学方法,明确企业实践运行机制等。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总线型结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项目为总线,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机电产品为项目总线,所有教学活动围绕该项目展开。为完成项目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分析、机电控制、机械制造与检测、机电系统集成五大部分,每部分均包含一组相关核心知识、能力要求的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教学活动不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标,通过项目的“设计—实现”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这种回归工程的教学体系包含了机械产品从社会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功能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到制造、运行的全过程,使学生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完成具体的产品,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取工程能力。项目为总线、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
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制定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图,将标准落实到能力大纲中。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核心课程群,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大纲和教学环节落实知识能力大纲的各要素,以此作为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机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培养实践
机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企业培养阶段,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作用,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的环境,提供完整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建立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共同制订企业培养方案、实施企业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
机制专业考虑到专业特点、企业实习内容、毕业生工作去向等因素,形成了以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吉林东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为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吉林吉韩模具有限公司、长春博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长春机械研究所、长春尊诺科技有限公司、长春枫实科技有限公司、无锡蓝力机床有限公司、长春市新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长春水利机械研究所、长春市艾尔德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机车有限公司为辅助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合作企业群。与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吉林省东元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计划全面合作模式,企业培养方案制定系统实施深入,资金、设施和人力上集中投入,能够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有利于双向选择。(1)建立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管理组织体系,规定双方责任与义务,制定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制度,保障基地的顺利运行。(2)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工作制度,选派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和考核标准制定。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熟悉企业生产和产品技术特点,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过程实施的质量控制监控、实践的考核方式等教学文件的制定。机电学院建立校企实践教育基地管理组织体系,规定双方责任与义务,制定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制度,保障基地的顺利运行。建立了专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和顶岗工作制度,选派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了教师工程应用能力。
机制专业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按企业员工身份安排工作,企业培养以项目制为主,采用“顶岗实习”和“项目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跟随企业导师完成机电产品设计—制造—装配—检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能力与工程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工程技术文件撰写能力等。辅以顶岗制,针对企业生产环节,进行短期岗位轮训,完成设计、制造、管理等岗位实践,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和岗位职责,完成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学习的平台,具备了国际化视野。机制专业校企合作企业都是一汽大众、奥迪中国、伟巴斯特、博泽、西门子等国际企业的设备供应商,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环境,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阶段,接触了大量的国外图纸,参与设计了德国智能立体停车场、汽车天窗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汽车座椅自动化装配线等企业项目,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2016年我校接受教育部审核评估时,教育部评估专家到学生实践企业长春合心机械制造公司实地考察,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座谈,用人单位给予我校机制专业毕业生如下评价:“学生的心态比较稳定、工作踏实;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适应性、悟性较高;学生的发展空间较大,向上可搞设计开发,向下可搞售后服务,正常可搞设计、工艺或技术管理;学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合心集团快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要求高度吻合”。
卓越计划机制专业目前有3届毕业生166人,其中考研9人,部队26人,大型国有企业49人,公务员1人,外资和民营企业81人,就业率100%;2016年长春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就业招生综合情况统计中,第一志愿率89.16%,报到率97.59%,综合评分97.69,名列全校第二,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良好。
四、总结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机制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技术能力、工程技术文件撰写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需求,形成了专业办学特色。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实务全书[M].北京:高等院校出版社,2017:108-112.
[2]李北群.产教融合试验区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7(8):25-26.
[3]刘学忠.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9):67-72.
[4]夏建国.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造就卓越工程师成长摇篮[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