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8-04-20陈先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终端智能体育

□ 陈先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1、引言

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传递主流方式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日益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为大学生更加科学和便利地获得体育健身资讯创造了条件,“智能”健身作为一种年轻的健身方式,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高等教育发达的武汉地区几所211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330名在校本科生就移动智能终端影响下体育健身行为的嬗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为了更准确和客观地反映移动智能终端对当代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实际影响作用,笔者采取了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经过事先精心的调查和筛选,选择330名具有较明显移动智能终端阅读习惯的学生为考察对象,学生总数为330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是在查阅大量有关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学生体育运动形式以及高校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文献资料基础上展开的,内容囊括了运动学、体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信息学多个学科交叉内容;(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咨询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专家对问卷设计的意见,完成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330名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22份,其中有效问卷31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3.94%;(3)数理统计法:采用spass19.0对采集的有关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其中p>0.05表明两组测试数据所代表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检测数据所代表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明两组数据所代表的指标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3、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

3.1、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兴趣影响分析

相比于强迫大学生参加各类充满“吸引力”的体育健身活动,兴趣无疑具有更好的作用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健身兴趣是充分调动大学生健身主观能动性的最佳方式。因此,体育健身如果能够以一种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平台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必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运动魅力。移动智能终端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其时尚性、趣味性很好地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品味,而表1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移动智能终端在影响大学生健身行为兴趣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作用。22.9%的大学生表示正是在移动智能终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才对体育健身表现出浓厚兴趣,50.6%的大学生表示也是由于移动智能终端,他们逐渐认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和魅力,并逐渐产生不可动摇的兴趣。这与移动智能终端更加贴近大学生认知行为习惯和其本身趣味性有很大关系。

表1 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兴趣影响统计分析(N=310)

3.2、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方式的影响分析

移动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推动了体育健身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随着各类带有社交性质运动APP的开发和发展,智能“线上”运动模式应运而生,大学生健身不再形单影只,通过“每日瑜伽”、“乐动力”等运动APP,大学生通过各类网络渠道更多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跑友”、“驴友”等新奇体育名词不断涌现。大学生可以自主地下载各类运动APP,通过QQ、微信、微博等自发地组织运动兴趣小组,参加跑步、游泳、羽毛球等各类健身运动。可以说,移动智能终端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下,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健身方式是与同学朋友一起活动,这部分占比达到了34.5%,其次是参加网络自发组织活动,这部分占比达到了21.6%。由此可知,目前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移动智能终端的纽带作用下参加群体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够切实有效锻炼身体,还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当前,在大学校园内比较流行的体育社团形式由三类:一是学生自己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共同爱好兴趣的引导下组建的健身社团;第二种是学生通过各类社交软件自主地参加各类社会上的健身社团;第三种则是参加各种校内外健身俱乐部组织的健身活动。

表2 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方式影响统计分析(N=310)

3.3、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行为的不利影响分析

移动智能终端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提供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体育健身运动在大学校园的快速发展,然而,移动智能终端所依存的网络环境具有两面性,在为大学生体育健身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确保移动智能终端更好地发挥在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中的建设性作用,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科学和健康发展。

从表3可以看出,在移动智能终端带给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不利影响中,健身方法不科学是大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这部分占比达到了25.2%,其次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传播平台的运动类APP、微信、qq群等或多或少地存在向大学生发送垃圾信息的现象,这部分占比为19.7%,再者很多大学生反映移动智能终端提供的健身项目还不够丰富,时下流行的很多运动项目还没有纳入进来,这部分占比为14.5%,此外,数据不准确和社交软件受骗等也是大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表3 移动智能终端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不利影响统计分析(N=310)

4、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发展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策略

4.1、运用移动智能终端树立大学生科学体育健身价值观

当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在大学生群体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而移动智能终端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使其在体育健身方面的信息传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全面地获取体育信息创造了条件。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等访问各类官方体育网站、公众号和APP等,如搜狐体育、新浪体育、腾讯体育、中华体育网、虎扑论坛等,获得所需的体育新闻资讯和健身信息。

为了更好地发挥移动智能终端的正面作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联合各大体育新闻服务商,以智能终端为平台开发出高效的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体育健身信息资源的高效传播和共享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对高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引导高校开设专门的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宣传“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观,促进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2、运用移动智能终端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健身服务

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变革,APP已经成为移动智能终端信息传递的一大特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成为当今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信息传递平台,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基于此,应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推动运动类APP的发展,开发者应以当今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基准不断推动运动类APP的创新发展,从内容和功能上做好差异化设计,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需求。

KEEP咕咚、每日瑜伽、悦跑圈、虎扑跑步、点点运动、乐动力等领导性运动类APP应进一步强化它们的轨迹跟踪记录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健身指导和训练计划,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参加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当前,运动类APP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更加及时的捕捉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数据,提供更精确的运动服务指导,增加更多的时下流行健身项目,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健身行为指导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使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日趋完善。

4.3、运用移动智能终端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体育健身服务

移动智能终端能够运用其强大的“社交”功能为志同道合的人群建立联系的纽带,基于此,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推动大学校园体育健身社团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和有关学生负责人等创建校内的体育兴趣组织,运用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将学生组织起来,制定和落实有关体育健身的管理规定,强化宣传和指导工作,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这些体育组织中来。

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健身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健身需求都能得到有效满足。在设计健身内容时,应坚持创新性和合理性结合的原则,多创设一些新健身项目的体育健身社团,如瑜伽社团、健美操社团、户外运动社团等,营造良好的全校健身氛围。此外,学校应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运营管理,确保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安全、优质的健身环境。

5、结语

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运用移动智能终端推动大学生良好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既要认识到其积极和进步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消极和落后的一面。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管传播方式和内容的监管和建设,同时强化大学生自身的信息筛选和应用能力,才能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和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和谐共融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晗,唐瑾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学体育教学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12).

[2]陈佩,李晓晨,陈东良.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

猜你喜欢

终端智能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