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研究
2018-04-20徐瑶
徐 瑶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12)
当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挫折比较少。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普遍向人求助,或回避困难,而不是迎难而上。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困难时,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存在恐惧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家庭核心地位,独立能力、沟通能力、纪律性比较差,心理也很脆弱,在吃苦耐劳方面极度缺乏,意志力不强,也不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外部不良因素影响及干扰,对其成长和学习极为不利。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吧具备清晰的认识,合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使其心理素质得到训练[1]。
很多学校受传统教学思维和观念制约,仍沿用以往教学方法,体育课堂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评价等仍然较为传统。体育课程实施中,因为受学科体系影响,普遍将竞技项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忽略了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素质普遍较为薄弱,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当课堂训练中遇到困难,普遍采取回避的态度和方式,很难实现自我体育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其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利于后期各项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未来成长及发展,也无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
除常规体育训练外,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性具备明确认知,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体育教学更具科学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高校2014 级学生150 人和2015 级学生200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知网、维普等相关网站及图书馆资料查询,对我国近10 年来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研究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基础研究。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与专家交流、论证,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体育训练,对体育课程有无排斥心理及课后有无自主练习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依据实际课程及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0 份。
1.2.3 实验法
体育教师要依据训练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在训练前后,从强迫、焦虑、恐惧、抑郁、妄想、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继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6.0 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1.2.5 心理测试法
用SCL-90 心理测量软件和心理健康测试表进行测试。此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被测者要依据自身情况,确保资料填写的真实性[2]。将SCL-90 心理健康自测量表应用到学生心理素质测试中,依据测试人数,发放问卷350 份,有效问卷340 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理健康测试情况及结果
经测试,学生有抑郁、人际敏感、焦虑、恐惧、偏执妄想、精神病、饮食睡眠等症状。依据具体心理症状,表明学生急需心理调节。体育学习中,学生普遍表现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课堂情绪紧张等。
2.2 选修课调查情况及结果
2.2.1 学生喜欢的选修项目
调查结果显示,篮球选修比例为12.6%,排球11.8%,武术10.9%,田径10.5%,健美操10.6%,乒乓球10.7%,羽毛球10.8%,网球10.5%,瑜伽10.1%,其它占1.5%。从上述数据中,能够看出男生更偏向于篮球、排球、武术、田径等项目;女生则更偏重于瑜伽、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项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得到身心双向训练,提升其身体素质,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3]。
2.2.2 体育项目选修动机
学生体育项目选修动机包括锻炼身体、技能掌握、心理素质提升、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自我应付等。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课程选修动机,对其加以引导,帮助其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在课堂及业余训练中,得到身体及心理素质的双向提升。
2.2.3 体育项目选修影响因素
很多学生都是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项目选择,也有部分学生将身心发展、场地器材和教师业务水平等,作为课程选修中的考量内容。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并未意识到体育教育对其心理素质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如表1 所示,体育选修项目影响因素
表1 体育选修项目影响因素
2.2.4 体育选修课收获
学生经体育课程选修之后,不仅学习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且身心素质也有明显改善。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学生选择何种体育项目,只要依据教师制定的教学规划,认真学习和训练,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实现预期课程教学目标。如表2 所示,体育选修课收获调查表[4]。
表2 体育选修课收获调查
2.3 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表3 实验前后SCL-90 各因子评分比较
在教学中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当前,该量表应用较为普遍,可细分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焦虑和精神病性。将该表格应用到学生心理素质检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生活习惯、饮食睡眠情况和人际交往等,对个体心理症状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心理健康程度。分别在瑜伽学习前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经测试9 项因子之间均差异显著,其中,差异最为明显的是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等指标。如表3 所示,实验前后SCL-90 各因子评分比较。
2.3.1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树立自信
体育教学不单是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尚未制定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日常体育学习中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对自我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自信心不足。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性,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动作训练及初级技能学习;针对遇事很容易紧张的学生,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体育基础好,学习热情足的学生的选择一些复杂的体育项目供其练习。与此同时,作为课堂引导者,体育教师也要注重日常教学把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依据学生的性格、爱好、技能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合理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优势,消除自卑心理,提升自信,从而更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挑战[5]。
2.3.2 实现竞争意识培养
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体育活动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其韧性,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改造。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使其在比赛中,提升自我认知,实现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帮助其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改革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课堂竞争,使其具备坚韧的性格,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2.3.3 适应社会,提升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能力即个体与社会间的良好关系建构,有效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更好的适应社会。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实现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使其对明确体育学习目的,实现个人目标制定,通过增加日常锻炼强度或数量,提升其意志品质,以应对艰苦环境。体育虽以身体训练为主,但在该过程中,但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品质均会得到提升[6]。
2.3.4 实现学生集体主义及团队意识培养
体育教育中,很多项目都要求集体参与。通过该参与过程,能够在学生之间建构个体联系,实现协作精神及团队意识建构。实施体育教学时,要依据具体课程内容,对集体项目比赛进行合理选择和实施,使学生在该过程中相互配合。除却常规技能训练和团队意识培养之外,也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树立集体意识及观念,从而顺利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提升,帮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为其未来成长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2.4.1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堂性质决定了其开放性较强,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建构平等的互动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体育项目竞技性与趣味性兼备,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以缓解其在运动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这门课程,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激励学生,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肯定,表现不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帮助其在体育学习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类困难。
以健美操教学为例,一名女生因身体协调性不好,在训练过程中频频出现错误,逐渐丧失了对健美操的兴趣,课堂学习积极性比较低。体育教师要单独与该名学生进行交流,肯定她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为其提供一对一指导,直至其顺利掌握相关动作要领。通过该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其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自信。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安排其他学生为该名学生提供帮助,大家共同示范,直至完成标准动作学习及掌握[7]。
体育教育性质决定了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极为重要,体育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兼顾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及时帮助其疏解,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具备较强的趣味性。
2.4.2 肯定学生主体地位
个体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爱好,擅长的运动类目也不同。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依据其个体特征,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或由学生自行选择。该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度和课程难度进行合理安排。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为其提供辅导,降低运动强度,使其在该过程中增强自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针对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安排其在体育学习中进行自我探索、实践和创新等,实现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也可依据实际课程情况及教学特点,在日常训练及比赛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以球类运动为例,该运动形式极具趣味性,所以很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独立进行操作。而800m、1000m、2000m等中、长跑等项目,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顽强的意志。
2.4.3 采用竞赛教学方式
以往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厌烦心理。体育教师可通过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日常体育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竞赛形式比较多样化,可以是个人竞赛,也可以是小组竞赛。通过该种方式,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更具自信,并提升其意志力。除却常规动作及方法教授之外,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竞赛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体比赛需要个体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生既要在体育比赛中关心自身,也要兼顾其他同学,当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其具备较强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完成课堂比赛之后,教师要予以点评,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提出表扬,表现不佳的成员则要加大训练力度,使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心理素质提升。体育教师要多开展球类比赛和趣味性比赛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8]。
2.4.4 对学生进行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除却常规训练之外,要向学生讲授和普及相关健康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学生也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迎难而上。体育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道德意识。教师要加大课堂管理力度,遵循体育教学要求,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加规范,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心理素质训练及提升。
3 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建议
体育训练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质,实现其素质提升。心理素质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体育学习劳心劳力,教师要注重意志品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自信,使其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课堂适应性。日常训练中,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其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训练,实现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增强其意志力,帮助他们进行意志和性格磨砺。学校要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体育训练中的重要性,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对其进行正向引导[9]。
4 结语
体育教育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比较多,单一的技能训练很难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及目标。学校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及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意志品格,敢于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困难,为其未来就业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