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18-04-19花婧婧徐永红
花婧婧 徐永红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初遇期,高等职业教育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出勃勃生机,已成为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而其中的核心影响因素则是师资力量,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师资必将铸就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本文梳理了双师素质教师研究历程和培养现状,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教师的方式,进而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素质;校企合作方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独创,于1990年由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的王义澄首次提出。1995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将这一名词写入我国的教育政策当中。此后在国家教委、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多个文件中,“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表述屡见不鲜。为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快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2013]67号)精神,安徽省在2015年的6月下发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皖教人[2015]2號),明确了省内高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这足以看出企业在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在企业挂职锻炼,或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研发服务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素质的内涵,真正实现“双师”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实业教育,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而职业学校教育占绝对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创建了13所职业大学,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几千余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0%以上。不少高职院校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或是普通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方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它们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践训练人员组成,职教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工作环境。德国通过教师研修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保证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不断补充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TAFE模式
只有既懂教育又有行业背景的人才,才能成为职教教师。教师每年至少有两周时间回到企业工作,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指导实训的能力。鼓励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培训机构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引领学校的教学,并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行业企业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比例上,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要比专职教师多,这样可以及时地调整外聘教师,从而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三)韩国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韩国的“汉江奇迹”被西方国家总结为: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韩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如把企业的现场人才作为职教教师的重要来源,加强在职教师的现场进修,引进教师到企业研修学期制度等。
三、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策略
世界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的高职教师培养更为先进,笔者以我国目前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结合欧美先进培养经验做出了如下两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传统职业观念
培养服务于第一线的高级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所担负的重要使命。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想要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营销专业应当注重学生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师资从新手“非专业”教师成长为成熟的“专业化教师”。高职营销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政府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毫无疑问,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获得经济利益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当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难免受到影响,为了保证顺利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刻不容缓,所以政府在政策方面也应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