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专利能力的提升
2018-04-19任文媛
任文媛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呼唤,大学生专利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大学生专利教育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大学生專利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学生专利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专利能力;创新驱动;创新发展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的专利,兼具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利能力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专利能力的现状
(一)学生对专利相关知识了解不足
从目前看,学生进入学校,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学习的专业课程多,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对专利方面相关知识作专门的讲解,学生也没自觉地去了解专利相关知识的意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专利方面了解甚少。某校对学生的专利了解情况曾开展过问卷调查,比如:“是否了解专利文献”“是否检索过中国专利网”“是否了解专利申报过程”及“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等选项,对这些选项的了解分别在52%、61%、45%及67%,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甚至有的是没听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专利方面的知识总体上缺乏了解,对专利文献利用的意识也很薄弱,不会通过专利文献的查找,来解决在创新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的即使通过研究,取得了科研成果,也不知道如何申请专利,更不会撰写专利申请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专利的申报。
(二)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专利教育的课程比较少
从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专利方面的课程很少。从某些学校的调查问卷调研看,都从未开设过专利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程,有的甚至连选修课也未开设过,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专利方面的培训、讲座,如“专利申请与写作…‘专利文献的查阅及利用”等,且开设次数相当有限,一般一学年举办一次,没有形成系统的专利教育体系。而短短的几次培训、讲座,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提高专利意识,掌握专利的相关知识。
二、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专利教育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大学生信息来源广,创新意识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学生创新。学生有了较强的专利意识,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激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增加就业竞争力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在科技方面应更注重对新产品的研发,以保证在同行中的竞争地位,这就必然对新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招聘员工时,对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学生已取得专利证书或有一定专利意识,有相关创新能力等证明材料的,企业认为其进入企业后,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则会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专利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专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加强专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把专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之中,第一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体可以请专利事务所专家开设讲座或培训,利用校园展板、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介绍专利相关知识,展示本校学生的专利成果或专利证书,从直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创造性刺激,从而在专利教育上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专利检索及分析技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专利文献是记载专利申请、审查、批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有关文件的有关资料,是创造发明成果极为重要的知识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内容新颖、广泛、系统、详尽,实用性强、可靠性强、质量高等特点,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可以全面了解现有技术,汲取继承现有的科学知识,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精确选题,避免重复劳动,进一步进行研究、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学校可通过开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程或专利文献查询等检索内容的培训,让学生增强检索意识,掌握检索方法、检索技巧,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分析、吸收、利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依托大学生科协,培养学生的专利能力
以大学生科协为载体,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组织成立以专业为背景的创新兴趣小组,营造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结合学生“双创”项目,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做好各类项目、课题的研究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各类项目的实践、研究和总结等过程,及时把学生在学习、专业实验、实践及研究中所产生的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创新想法转化为可实现的专利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