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18-04-19袁琼英
袁琼英
【关键词】《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桃花源的“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评价作者的理想。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美景,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朗朗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一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二是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简练的语言。三是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人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自读;复述课文。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请画出来。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花源之“美”
1.桃林美。
2.土地美。
3.田池美。
4.人文美(民风淳朴)。
(二)理解桃花源之“乐”
1.物质方面:衣食富足、住房舒适、交通便利。
2.精神方面:体现了“老有所美,幼有所乐”的孝悌民风,和平安宁。
(三)评读桃花源之“奇”
1.渔人人源的经过奇。
2.桃源中人奇。
3.桃源消失得奇。
四、拓展延伸
1.在桃花源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么样的理想社会?
2.为什么陶渊明要虚构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3.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这个理想社会?
五、作业:描绘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七、课后反思
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很是佩服。究竟它美在何处?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溪水,两岸的桃花,红花绿草何等的美景,何等的惬意?再看另一幅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变成了风俗画。
(二)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这儿的社会令人向往。另外,本文语言美如歌,读来琅琅上口;结构美,结构自然脉络清晰,层层设疑,引人人胜。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应该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还应做以下的探索和改进:
第一,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强化。我在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多为“好”,“很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第二,评价语言的分析性还要细化。当学生答不到知识点时,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