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交往中的“小团体”

2018-04-19丁松平

东方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团体交往成长

丁松平

摘要:幼儿出生以后,第一个交往最频繁的对象是母亲或父亲、祖父母、还有其他家庭成员。在和他们接触中,获得了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信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接触到幼儿园的朋友、老师等,扩大了交往的范围,也更加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交往;幼儿;成长

一、幼儿交往观辩析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正确的儿童观是指视儿童为独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我们分析认为,徐泽阳的问题主要是妈妈缺乏正确的儿童观造成的。在妈妈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属品,而没有意识到他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缺乏對孩子人格和发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溺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也不会交往。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改变妈妈的教养观念。

(一)有关儿童交往的正确观点

1、交往是幼儿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知道,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与更多的人有了接触,特别渴望与别人在一起,他们分享玩具、食品,吵架甚至诉诸武力。但是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成人或其他同伴的行为开始了学习。

2、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对象没有年龄的限制,交往的方式也受幼儿年龄、个性、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幼儿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无论与谁交往、以怎样的方式交往,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有意义的,不应该受到成人主观判断的干涉,而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于引导。

3、社会交往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与交往的对象都充分表现和感受彼此的特点,由此产生自己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从中获得快乐、生气、伤心等丰富的情绪体验。对各种情绪的体验可帮助幼儿逐步学习调控自己在交往中的行为,使自己的交往更加愉悦。

(二)有关儿童交往的不正确观点

有一天早上黄天宇和奶奶一起来到教室,天宇一到教室就跑到体育叫去玩套圈,这时候他奶奶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玩汽车,没人在体育角玩,只有天宇一个人在玩。他奶奶就走过去去拉天宇边拉边说:“天宇去那边玩汽车,小朋友都在玩,去呀,这里一个人玩有什么好的。”天宇就是不愿去,说就是要一个人玩。后来他奶奶也没办法就走出教室回家去了。

当与很多孩子在一起时,孩子的交往才有意义并能产生愉悦感。成人总是很希望孩子能够尽快融入一个集体中或是一个游戏中,而在现实环境中我们发现,无论孩子是和一个或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游戏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在幼儿园里,老师开展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为孩子感受不同的交往形式提供了机会。需要重视的是自由活动也非常可贵,它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和一群孩子玩还是和一个同伴玩,甚至独自玩耍(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有自己虚构的朋友,例如“巴比娃娃”、“奥特曼”等)。

有一次,瑶瑶小朋友坐在位子上哭,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彤彤不要她一起玩钓鱼。”但我发现瑶瑶而和彤彤以前是好朋友,平常都是一起玩的,我又问她为什么?瑶瑶说:“最后一条鱼被我钓了,彤彤就不高兴了,所以她不要我跟她玩了。

当孩子的某个朋友对他(她)会产生负面影响时,应该阻止这种关系继续发展。我们常发现孩子选择相处的朋友与我们的估计相去甚远,他(她)模仿朋友的某个动作、一句话或是想获得同样的玩具、衣服,有时也发生争吵、打架。如果我们凭主观判断他们不合适在一起而强行将他们分开,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交往行为感到不自信。我们应该分析孩子为什么坚持和某个孩子在一起玩,如果的确对孩子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安全隐患,应帮助孩子了解并学会保护自己。我们要认识到每一段交往行为和交往关系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晨间活动时,我们班的黄建超和陈灏哲不喜欢和自己班的小朋友玩,喜欢和比他们大的哥哥姐姐一起玩,别班的哥哥姐姐在玩,他们眼睛就盯着他们看,全不顾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班女小朋友童佳怡就不一样,她会和自己班里的小朋友玩,但她喜欢和男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女小朋友玩 ,不管在下课还是区域活动时都回看到她和男小朋友在玩,而且玩的很高兴。

只有同年龄的、同性别的朋友关系才是健康的,并能得到成人的支持。成人会担心小孩子与大孩子在一起会受欺负,女孩子与男孩子在一起会变得不文静。其实,正是由于孩子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同伴在一起才会产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例如“哥哥会跳绳,我不会,我也想学”,也有机会了解不同群体的人的特点,例如“男孩子喜欢车、枪”等。这些都在引领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交往积累经验。

孩子年龄尚小,社会活动需要成人有计划的安排。有些安排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去朋友家做客、外出旅行等,但是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出选择或是提出自己的安排。成人过多的有计划的安排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甚至对交往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宁愿选择独自玩耍。

二、交往能力的培育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特别是自由活动、游戏等环节中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在交往中幼儿出现分享,能在成人和同伴的影响下将自己的玩具、糖果给大家玩、吃。当看到别人在玩某样玩具,自己又特别想玩时,能采取主动的态度,例如:“让我玩一下,好吗?”或“我们一起玩,明天我把我的汽车带来给你玩。”遵守规则:在游戏中是能主动遵守游戏规则,特别是在自发的游戏中能遵守与同伴共同协商的游戏规则,能对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轮流与等待:在需要按顺序进行的活动中不能抢先,看到别人正在玩的玩具自己也想玩时,能耐心等待,或告诉别人:“你玩了以后就让我玩,好吗?”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独占,能共同玩耍或玩一会儿就让别人。合作:在玩与小朋友协商好的游戏中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能乐意与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解决冲突: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某项活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不一致或受到反对时能协商或做出让步,看到别的朋友发生争执能劝解,能接受朋友的道歉,原谅别人的过失。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我们需要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能和别人愉快协作的人。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现代幼儿教育观念及实践》第188页

[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49页

[4]《幼儿教师自我评价研究》第211页

猜你喜欢

小团体交往成长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