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4-19孙伍琴滕帆
孙伍琴 滕帆
摘要:本文剖析现有金融学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弊端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性院校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和“顶天+立地+平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文章认为“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价值有二:一是“政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改革方向;二是“顶天+立地+平台”专业建设改革方案推进了地方院校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有机融合。
关键词:政产学研联动;顶天+立地+平台;功能融合
一、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有关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的论文、课题乃至著作的文献众多。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并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梳理研究文献,可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说将教育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广义说认为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把“人才培养模式”理解为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组合”。
比较而言,现有的正在进行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着重于分析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了一流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当然,各地方院校也开展了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如“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存在管理隶属隔阂、利益导向差异、人才与资源共享壁垒等体制、机制上障碍,导致“校企合作”模式还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亟待改革和升级。
为此,本文提出“政产学研联动”模式,并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扬弃和升华,进一步完善富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实施方案
1.“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政产学研联动”是“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延伸和升华,是基于高校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互动日益显著、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渐趋“消融”背景下更具开放性的合作模式。“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平台,整合政府、金融行业、高校力量,建立健全教学队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促使专业建设匹配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实际需求,实现高校育才、科研与服务地方等功能有机融合。
2.“顶天+立地+平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顶天——兼收并蓄,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在我国,金融学隶属于经济学,大多设在经济学院门类下,主要研究与货币政策相关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西方国家金融学大多设在管理(商)学院,主要研究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投资学、资产定价等“微观金融”。同时,自20世纪50年代起,金融学科已从对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函数等宏观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资产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风险管理技术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坚持国内外金融学的兼收并蓄,结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
立地——因地制宜,培养契合地方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地方院校旨在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在为学生搭建宏微观金融知识架构的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重点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通过与政府、金融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开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题类课程、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聘请金融行业专家讲课、与金融行业合办证券班期货班、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途径,培养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平台——纵横交错,发挥平台整合资源和协同创新功能。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政产学研联动”理念与“协同创新”思路,推进了“纵横交错”的平台合作机制。横向层面的合作机制包括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学校申报成立由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协会组织金融创新创业联盟等。纵向层面的合作包括与省级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申请课题、共同开展区域金融问题研究,为解决区域重大经济金融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三、“政产學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1.构建了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按照金融学本科教学规范,从我国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课程出发,吸收国外投资学、金融机构与市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了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见下表)。
2.构建了重应用-广覆盖-严审核的实验教学体系。鉴于金融专业理论与实务并重特点,按照重应用-广覆盖-严审核的要求,构建了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学生第二课堂(虚拟炒股比赛、理财规划大赛等)在内的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推进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建立的纵、横向研究平台,加大与行业合作办学力度,多方联系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政企校合作、中外合作等三种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3.促进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顶天+立地+平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为学生构建起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学生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价值
“政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政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改革方向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非常需要高等教育资源对产业经济的互动促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院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倡导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存在管理隶属隔阂、利益导向差异、人才与资源共享壁垒等体制、机制障碍,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合作联动的机制和途径,导致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协调、学生就业选择与企业岗位供给不衔接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政产学研联动”的专业建设改革理念,意味着将“2011计划”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有利于整合政府、金融行业、高校专业教学和科研机构资源,就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专业建设重点内容,充分体现“政产学研”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2.“顶天+立地+平台”专业建设改革方案推进了地方院校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有机融合
如前所述,现有金融学教改项目,着重分析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未能顾及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通过实施“顶天+立地+平台”专业建设改革方案,既要根据金融学科发展前沿和金融产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搭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知识架构,又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重点,通过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构建重应用-广覆盖-严審核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途径,培养契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还要通过与政府、行业联合组建各类平台,开展“专业-学科-平台”一体化运,专业教师除了参与专业建设外,积极参与共建市、校各级学科和纵向、横向研究平台,通过参与协同研究(协同平台、协同项目、协同团队),促使高校教师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层面走向与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之间的联合实施,形成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联合实施” 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运作模式,从理念、制度、资源整合等方面保证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的有机融合。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金融学本科专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伍琴(1962—),女,浙江宁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
滕帆(1977—),男,浙江宁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险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