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
2018-04-19蔡秋香
蔡秋香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学好唱歌的前提,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分析和探索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节奏教学;兴趣;模仿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节奏,学生掌握节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借鉴了奥尔夫、柯达伊等音乐教育家的教学经验,在音乐节奏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儿歌导入,展现节奏
儿歌通俗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进行乐理知识教学时可以把枯燥、呆板的音乐知识简化为一首儿歌,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和熟记。例如,对于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方音符,可以用这样一首儿歌:
音乐 妈妈 真粗 心,取个 名字 调了 包。
又给 大家 添麻 烦,请你 一定 记清 楚,
四分 音符 唱一 拍,别看 八比 四要 大,
八分 音符 唱半 拍。
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学生会感觉音乐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神秘,促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激发兴趣,听说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在游戏中进行启发教学,能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通过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听觉游戏,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例如播放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如:火车声、汽车声、风铃声、走路声、钟表声、小鸡叫、青蛙叫等),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小学生的爱好之一,固然兴趣浓厚,听着听着便会将词、节奏脱口而出。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伴奏(包括前奏、间奏、尾奏),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一起哼唱,在不知不觉中对节奏有所感悟。
三、模仿练习,熟悉节奏
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他们都乐此不疲。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多多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认为模仿节奏应抓住这几点:
1、语言模仿。如:教师带领学生念句子、念儿歌,让学生先熟悉节奏。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
小房 子 大房 子 石头 房子 木房 子
2、动作模仿。根据一些简单的节奏型,教师示范动作(拍手、拍腿、跺腿、耸肩等),让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学习节奏的敏感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知节奏。如节奏型:
①(拍手)ⅩⅩ Ⅹ∣ⅩⅩ Ⅹ∣
②(拍腿)Ⅹ Ⅹ∣ⅩⅩ Ⅹ∣
③ (跺腿) Ⅹ ⅩⅩ∣ⅩⅩ Ⅹ∣
④ (耸肩) Ⅹ — ∣Ⅹ —∣
3、语言动作同时模仿。教师有节奏地边说边做动作,利用多种节奏(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给学生示范,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四、简单创编,掌握节奏
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我的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想法: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教师在做好铺垫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与创造,在肯定学生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要让另外同学找出他在节奏上的缺点或错误,让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熟悉中掌握节奏。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当时的求知欲与表现欲,从更大范围讲,是发掘了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简单的节奏创编中,熟悉并掌握节奏。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性较强的音乐节奏知识转变成趣味化、生动性的形式,用动的方式来表现静的知识,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这样,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许新华.《节奏训练》[M].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