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数学奇才”李国平

2018-04-19张在军

同舟共进 2018年2期
关键词:关山月乐山教授

张在军

广东省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却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教授,令人称奇。更让人仰慕的是,村里有这么一家子,父子六人都是教授。这说的正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诗人李国平一家。李国平本人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也是我国函数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统科学和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捧土培根情更急

李国平(1910—1996),幼名海清,字慕陶。11岁时被伯父李介丞带到广州接受现代教育,就读于广州南海第一高小。1923年考入广东高师附中(中山大学附中的前身),1929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李国平跨过了助教阶段,直接被聘为广西大学数学系讲师。1934年经校长马君武推荐,他东渡日本,成为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很快,他便以卓著的学术成就被日本数学物理学会接纳为会员。1937年李国平回国,其时他才27岁,就被中山大学破格聘为数学系教授,成为当时中大最年轻的教授。后经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举荐,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庞加莱研究所工作。鉴于李国平的研究成果受到数学大师们的关注与认同,他到巴黎不久即被法国数学

会接收为会员。当时留欧青年成为法国数学会会员者极其鲜见,此事震动国际数学界,赞誉其为“东方数学奇才”。在法国的数年寒窗,李国平写就的五篇论文都由数学家波列尔和蒙特尔推荐,发表在《法国巴黎科学院院报》上。

1939年,正值抗战初期、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李国平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毅然归国。10月,由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柯召与李华宗推荐,他应聘担任川大数学系教授。一年后,李国平受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和数学系主任曾昭安聘请,只身来到四川乐山任教。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武汉大学。

在乐山武大,李国平处于艰苦的环境下,投身于科研与教学。他的课堂讲授独具魅力,中英文板书交相辉映,行云流水,雁飞凤翔。他讲课声若洪钟,言简意赅,动人心弦。他记忆力极强,不看讲稿,以理推演复杂公式,水到渠成。他对所讲内容了如指掌,论述精确,思路清晰,挥洒自如。他学识渊博,触类旁通,言之所至,余味隽永。一些学生回忆,听他讲课如沐春风,易诱发深思。尤其是他随课程进展介绍当代科研动态,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即使在日机频繁轰炸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李国平仍然顽强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写出大量论文,但无处发表。国难当前,他“不为宿林鸟,愿作人间鹄”的志向却难有用武之地。对于学问,李国平有独到的见解。“做学问的人要过得了三关:不怕受穷,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累。学问往往是由一群‘傻子来做的,当他们‘傻到头时,他们就是最聰明的人。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这样一群‘傻子!”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教生涯里,李国平怀着“登高人向东风立,捧土培根情更急”的殷切之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当今中国的许多著名学者如蒲保明、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儒、阳名珠、王柔怀、路见可、齐民友等都是他的门生。1941年当王柔怀得知对方是武大教授时,便诉说自己原来也很喜欢数学,梦想将来当数学家……由于家贫,不得已才考进机械专科。李国平正色道:你多半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才不上数学系的,年轻人应该有理想,不应只着眼于生活出路。”在李国平的激励引导下,王柔怀当年暑期再次考取武大数学系。抗战时期,武大教学管理十分严格,淘汰率极高,与王柔怀同时考入数学系的8名同学,二年级时还剩3人,毕业班里就剩他1人了,出现“教授到学生宿舍上课”或者“学生到教授家中上课”的奇景。后来在李国平70岁生日那天,已是吉林大学著名教授的王柔怀从东北赶来为他祝寿,送上了夫人为李国平做的一件羊绒袄,并含着热泪告诉李国平的子女,李老师当年是如何将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披到他身上的。

李国平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科学家。他把武汉大学数学系同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发展结合起来,后者最后发展成为拥有一千多人的科研机构,现在成为我国海军军用计算机和指挥控制系统的最大研究机构。他亲自动手率领师生在1958年至1960年研制成中南地区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我国第一台逻辑机。他指挥中科院数计所科研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控制计算机、第一套系列计算机,对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幸遇人生一知己

李国平精通诗书画,在武汉三镇是名声在外的诗人兼书法家。耸立于长江边上的晴川阁中,镌刻着李国平书写的《重修晴川阁记》,笔力浑厚,刚劲有力。如果说数学是他后天觉悟的造化,那么古诗词则是他情有独钟的选择。在常人眼里,数学偏重于抽象和逻辑,古诗词则以形象和意境见长。然而这一矛盾在李国平看来却并不存在。他曾说:研究数学可以提高数理逻辑能力,而诗词游离于丰富想象,因此二者的研究并无冲突,相反把文理学识贯通起来,可以起到互助合作的功用。”

作为诗人兼书画家,李国平和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是一生的挚友。关山月有幅画作《今日之教授生活》。上面画着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衣服打满了补丁,手上一边拿着书,一边在烧火,灶台上还趴着一只猫。画作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艰苦的生活状况。画里的这位青年教授,就是李国平。

李国平和关山月的友谊要追溯到抗战初期的四川。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走遍未沦陷的西部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是1941年暮春,关山月在桂林刚刚画完《漓江百里图》,背着画嚢第一次入蜀,在重庆开过画展后,只身去游峨眉。他先到乐山观赏了“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弥勒大佛,畅游了乌尤山的丹崖碧峰,纵览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相向奔来的青山碧水。傍晚时分,他掖着夹满写生稿的画夹来到乌尤寺,坐在寺门的石板上休息。他闭目养神,歇了一会,猛抬头看见对面坐着一位年纪跟自己相仿的青年,正定睛盯着自己。他是什么人?关山月只见他穿一件米黄色衬衫,浅灰色短裤,一张敦厚的方脸盘,一双闪着睿智的眼睛,神态和蔼友善。两人对视了一会儿,还是对方先开口:“你是不是广东人?”关山月一听口音,就知道他是广东老乡,便笑着点点头,并反问道:“你做什么的?”“教书。”“我是画画的。”“哦。”那人毫不客气地伸手把关山月的画夹拿过去,细心翻阅。他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地评点,说话颇为直率。临了,又询问关山月的姓名身世,并主动作了自我介绍。他就是李国平,当时在乐山武大教书。他学的是数学,教的是数学,但他也吟诗填词,还写得一手好字,也能画几笔画。两人越谈越投机,俨然故友。眼看日下西山,李国平邀关山月作客吃饭,关山月也毫不客气,跟着就走。李家就在乐山城里,两人离开乌尤寺渡过河就到了。那天晚上,他们风雨对床,促膝长谈,时局的成败利钝、民生的凋敝萧条、艺术的革新得失、文人的穷途潦倒……

他们就这样一见如故,虽然那时两人仍属年少人微,谁也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一位成了鼎鼎有名的国画大师,一位成了享誉世界的数学名家。然而他们都看出了对方不同凡响的气质,所以彼此尊重,成为挚友。第二年夏天,关山月带着妻子经贵州、云南,坐岷江帆船第二次入蜀时,特地到乐山看望故人。非常凑巧的是,那天刚好碰上李国平结婚,他见有朋自远方来,仿佛喜从天降,挽着关山月的手给新娘郑若川介绍认识……关山月坐定后,环顾新房,只见布置非常简单,厅子挂了一幅画、一幅字——武大文学院刘永济教授写的贺诗。房间里的桌椅全是旧的,唯一簇新的是一顶帐子、一张布帘。关山月瞧着这光景,心里涌起一阵辛酸:怎么知识分子的生活都是这样贫困!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新婚夫妇即刻忙开了:新娘子穿着阴丹士林蓝旗袍在抹地板,新郎穿着旧西装进厨房煮菜烧饭。关山月看见这场面,觉得很具意味,便掏出速写本,把它收诸笔底。后来他根据这次写生,创作了一幅“令人一读一凄然”的人物画《今日之教授生活》。

李国平之子李工真先生告诉笔者,关山月定居成都以后,李国平常常给他写信。两人在频繁往来的书信里,评诗论画,分析对局,纵谈国事。1942年关山月画展在成都闭幕后,李国平即邀请他将作品搬到乐山展出,李国平热情洋溢地为关山月的《漓江百里图》题了一首七绝:“历尽江山快壮游,桂林秋色画中浮。还教走笔三千里,抹尽烟云到益州。”

两段婚姻传佳话

李国平先后娶有原配夫人朱耳端、二夫人郑若川,生有众多子女。原配夫人朱耳端1909年出生于广东丰顺县砂田镇茜坑村的一个爱国英雄家庭。1918年朱氏因家庭貧困,以童养媳身份进入李家。朱氏的兄弟中,有3人从新加坡牺牲,其中二兄朱达是当时名闻全国的抗日英雄团长。朱家后来被授予“光荣烈属”和“光荣军属”称号。身为小女子的朱耳端,虽未能亲身投入抗日战场,但也受家庭的爱国传统感染,尽力从后方支持娘家兄弟在前方战斗。

朱耳端从小以童养媳身份陪伴着李国平在十年寒窗中长大,支持丈夫在学术上的成长和建树,同李国平生有二子一女。1937年,朱耳端随李国平去广西大学居住。1940年后,因战乱而与李国平分离。

李国平在四川乐山工作期间,受到一位女大学生的爱慕。她叫郑若川,浙江慈溪人,出身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翌年抗战爆发,她转学来到四川乐山,就读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郑若川长于诗词歌赋,于学习余暇撰述《天问校释》,成为苏雪林的得意门生,是乐山时期武大学生中有名的“女才子”,深得系里老先生的关注和爱护。她参加抗日歌咏队,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在乐山,武大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开朗活跃的郑若川兴致勃勃地去听取青年学者李国平的演讲,结果听不懂,似乎听得“要是不能在茅厕做数学题者,就成不了数学家”云云。然而郑若川却被这位青年的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所深深吸引。讲演过后,她久而不能忘怀。由此引发了“许广平与鲁迅的爱恋故事”的重演。郑若川毕业后,和李国平结为伉俪,由其师尊、两位国学大师刘永济和刘博平主婚证婚。李工真说,“我母亲郑若川是刘永济的学生,父亲李国平是刘永济多年好友,1942年7月13日,父母结婚时,尽管小小的婚宴极其简单,但有刘永济亲自前来作主婚人,令父母不胜欣喜。刘永济还当场挥毫,为父母新婚写下贺喜之词。这件事在乐山城一时传为佳话,贺词也成为我家的传家之宝。”

郑若川于1941至1945年先后在重庆南温泉中学、四川乐山凌云中学任教。郑若川生下五男二女,个个都是李国平亲自接生的,这成为珞珈山的一个传奇。抗战后的1947年,李国平曾回到丰顺老家,与原配夫人团聚。李国平本欲带朱耳端到武汉生活,但因李母年迈失明,朱耳端主动留在黄花村照顾婆婆,直至1953年婆婆去世。朱耳端也在1954年离世。

李国平的子女日后皆成栋梁之材,其中有5名教授:三儿子李德华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六儿子李工真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七儿子李工宝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院长;二女儿李小川是华中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四女儿李工勤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国平家门之盛,堪比“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启超。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关山月乐山教授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关山月先生作品赏析
画家关山月的信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关山月随想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