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有“变局观”
2018-04-19袁刚
袁刚
百年变革为求现代化
自1840年鸦 片 战 争,中 国 被 西方 列 强 的炮舰打开国门、被动进入现代世界体系后,中国社会即进入了急剧变革的转型时代。迄今约180年 间一直 都在 变,十年 一小变, 四十年 一大变,任何人只要将今天与从前的世道稍作比较,都会感觉恍若隔世。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主题就是,由故步自封的传统社会向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
百年历史变迁超 过古代几千年。早在1872 年,李鸿章就 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 变局”。千古中华文明遭到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怎么办?奋起变革,救亡图存。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变则亡,缓变亦亡。“变局观”推进了晚清新政改革,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一百多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变求生存,以变求发展,闭关锁国看似以不变应万变,实质只能是落后挨打,乃至被“开除球籍”。
变革的主旋律是现代化。由于现代化是由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和最早被思想启蒙运动洗礼的西方各国所引领的,传统的东方各国近代以来始终是落后的一方,所以中国变革的特征就是“向西方学习”。从林则徐“开眼向洋看世界”,搜集“夷情”资料以了解西方,到林则徐的密友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直接提出“师夷长技”,中国开始了“师夷”的百年征程。由器物而制度而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宣扬“德先生”“赛先生”,直到引进马列主义改造中国,由此进行了暴风骤雨的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变革没有简单线性地进化,中国现代化之路坎坷曲折而复杂。割裂传统,猛然移植西政、 西制,曾 引发乱局 ; 以俄 为师”, 拒斥西方,又出现“僵化”。可见盲目“师夷”也并非救国良方。百年变革,中国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其中有不少是难以避免的试错摸索,但许多失误则在人为。抱残守缺、冥顽不灵,反对“师夷”,曾让大清割地赔款,丧失利权,只有挨打的份。坚守原教旨而不知进退,坚守僵化的“极左”教条,也一度耽误了发展的良好时机。
到 底该 如 何变 革?对 此 有过 争 论,探 索中国自强之路,实现现代化,真理越辩越明,道路越辩越清,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应坚守民族本位,要善于学习。
体制改革的关口亟待突破
1978年 中共 十 一届 三中 全 会提 出 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新方针,坚持改革开放,破除苏联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经济步上持 续 高速 发展 之 路,综 合国 力 跃居 世界 第二,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的成功在于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还要进一步深化,要延伸到经济体制以外。中共十八大提出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苏联模式曾让中国走了弯路,成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历史证明,苏联模式经不起实践检验。这些年来,旧体制凝固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当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进一步深化改革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很 可能会触动既得利益的根本,会引发抵抗,因此,难度大,风险大。对此,改革者需谨慎行事,既要善于安抚,善于处理利益置换,也要革除腐败的体制性根源,进行彻底改革。
苏 联 解体 至 今已20多 年, 苏联 道 路不 是人 类文 明发 展 的正 确 方向, 邓小 平 曾以“ 僵化”形容之。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另寻出路,这条路遵循先易后难,除经济改革外,其它领域不是不改,而是先改经济后改其它。下一步改革不能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改革时代,上上下 下都要 有“变局 观”,不能 再以不 变应万变,甚至把问题留给下一代。
1962年1月30日, 毛 泽 东 曾 就 世 界“ 变局” 说道 :“从现 在起,五 十年内 外到一 百年内外, 是 世界 上社 会 制度 徹底 变 化的 伟大 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虽然他说这话的背景和今天已有很大的不同,但他所指出的“变局”判断值得我们关注。如今正是这“五十年内外到 一百年内 外”,这 是大变革 的关键 期,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关节点。而“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是怎么样的变化?从大方面 讲,就是五 四时期 揭橥的“ 德先生 ”,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要 实 现中 国 梦, 必须 突 破体 制改 革 的关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要跟上时代前进的 步伐。2018年, 改革开 放步 入第40年, 这一年对“变局”有着深刻意义。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变革的 先导,执政党在思想 上要有“变局观”,要勇于改革,勇于担当,敢于舍弃旧观念、旧教条,敢于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 ;老百姓也要有“变局观”,支持党和政府所做的改革决策 ;既得利益集团更应有“变局观”,主动让利,不当改革的绊脚石。在大变革时代,不进则退,不改革大家都不会有出路,抗拒改革不仅会拖时代的 后腿,甚至可能重新 引发乱局,这是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最不愿意看到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