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实践探索

2018-04-19贾秋美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管子创设科学

贾秋美

从2004年起,我园通过深入学习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提出了让幼儿“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的理念,建构了“自然教育课程”,带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探究自然,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在操作探究中认知,在创造与分享中成长”。在实践“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我园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科学教育特色也慢慢凸显。

2009年,我园进一步探索“自然教育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在组织实施上,我园通过经典科学教学活动、科学探究区活动、生活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节日活动等多种途径来落实。其中,科学探究区因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而特别受到幼儿的青睐。所谓科学探究区是指在班级活动室开辟一个区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究需要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独立地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科学游戏及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在科学探究区,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程,自主选择材料和活动内容,自主选择合作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所以,科学探究区活动更能体现“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的理念,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让幼儿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成功和自信。鉴于此,我园注重对科学探究区活动进行实践探索。

一、我园科学探究区的特点

我园在创设科学探究区以及实施科学探究区活动的过程中,力求使之体现以下特點:

第一,游戏性。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事件,精心创设富有趣味性、游戏性的科学探究环境,追求“可玩性”。

第二,挑战性。重在让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并从中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主动性。突出幼儿主体,相信幼儿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无论是环境的打造还是规则的建立都让幼儿参与其中,一切基于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我园科学探究区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梳理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关键经验

1.确定科学探究区活动的价值取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体现科学探究区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喜欢科学,我们把科学探究区活动的价值定位为: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

所谓玩出个性,即提供丰富多样、新颖有趣的探究材料,隐含不同的目标、任务,激发每个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个体独有的思想、行为、能力得以施展,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使他们通过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所谓玩出聪明,即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如观察、比较、测量、验证、创造及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所谓玩出成功,即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究科学现象和事物的积极情绪、情感及态度,体验成功的乐趣。

2.梳理不同年龄段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关键经验

科学探究区强调探究性和开放性,目标上要求最大限度地凸显幼儿探究的自主性与探究结果的多样性,并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焕发出智慧的活力,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为此,我们在学习科学相关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中有关幼儿典型表现论述的基础上,梳理了小中大班幼儿纵向有序发展的41条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关键经验,以明确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的线索和路径,进而围绕关键经验设计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探究区活动。如在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方面,我们梳理出了如下关键经验,这些经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

小班:(1)喜欢摆弄,并乐意提问,体验科学的奇妙。(2)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主动探究物体,关注产生的结果。(3)对周围的多种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能主动探究。

中班:(1)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进行猜测。(2)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探究、发现其相同与不同。(3)喜欢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大班:(1)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问题能刨根问底,能动手动脑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2)能将知识或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尝试进行小制作、小实验等。(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二)选择生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我园科学探究区的活动内容大部分是基于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游戏活动。一部分是主题内容的预习,即在集体科学教学活动前,幼儿先到科学探究区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这样,一是幼儿可以积累直接经验,二是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另一部分是主题活动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主要指延伸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幼儿利用在科学探究区中频繁的个别化操作机会,迁移集体教学活动中获得的认知经验,弥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法充分探索的缺憾,促使科学探究区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区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各自的教育功能。

幼儿能否自主探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关注内容与幼儿年龄阶段、主题活动经验是否契合,关注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不仅如此,为了使科学探究区的活动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我们将活动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如在中班“各种各样的连接”的主题活动中,围绕“学习用钉、粘、拧、系、打结、扭、扣等多种方法将物体连接起来”的关键经验,有机结合预设与生成,尽量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游戏内容,使幼儿的探究从自发到自觉、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使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生成了“多彩蚊帐”“美丽的窗帘”(学习扣的连接方法)“玉米小人”(学习粘的连接方法)“弹珠滚下来”“摘星星”“智救小动物”“钓鱼”“小鸟喂食”“小企鹅喝水”(学习拧、套的连接方法)“过山车”“纸箱大变身”(学习叠、粘的连接方法)“多变机器人”(综合运用各种连接的方法)等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游戏,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地探索学习,不断积累、丰富相关的科学经验。

(三)降低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活动严谨的特质往往容易造成科学探究区活动目标指向明确、过程玩法固定、结果要求高等问题,导致幼儿不喜欢玩。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降低科学探究区活动的结构化程度,特别是对小年龄幼儿。

1.选择能多样化探索的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开放度大,为避免投放的盲目无序,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强调隐藏目标,降低对活动结构的期望程度,不规定玩法,使幼儿有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例如“好玩的管子”游戏是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对城市地下管道产生兴趣而生成的内容。我们在科学探究区中提供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PV管(有的完整,有的剖开)、各种接头及辅助材料,主要隐含的目标是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究中了解管子的特点及功能,运用各种方法连接并使用管子。由于教师没有规定管子的玩法,因此幼儿玩出了很多花样,如传声筒(两幼儿分别站在管子的两端,一人对着管子说话,另一人听),运水(将管子连接起来,将水从一端通过管子流到另一端),打弹珠(将剖开的PV管一端垫高,形成坡度,让球从高的一端滚下来),玩“谁能穿过”的游戏(尝试将一些辅助物投到管子里,看看哪些能穿过管子,哪些不能),等等。

2.借助材料的投放构成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区中的问题情境是指将与某一科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寓于情境之中,幼儿置身在这一情境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并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选择操作材料,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观察幼儿的探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如中班科学探究区“各种各样的连接”的目标为:学习用钉、粘、拧、系、打结、扭、扣等多种方法将物体连接起来,体验连接成功的快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碰到问题能主动寻求同伴和教师的帮助。在其中的一些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以下材料:竹片,钩子,毛根,PP管,两通、三通、四通的PP管接口,装饰成小企鹅的小坛子,磁铁,叉子,衣架,漏斗,大小不一的果子,乒乓球,回形针,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1)“小动物”贪玩,爬得太高了,你能用什么材料想什么办法让它们下来吗?引发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营救小动物”(见图1、图2)。(2)“小动物”掉入陷阱了,你能用什么材料想什么办法把它们救上来吗?引发幼儿想办法运用适宜的连接方法拯救“陷阱”里的小动物(见图3、图4)。(3)怎样让“小企鹅”喝到水?引发幼儿运用连接的方法将水送到“企鹅”嘴里(见图5)。(4)谁能做出最有创意的机器人?引发幼儿运用磁铁的特性将各种螺丝、螺帽、磁铁等连接起来(见图6)。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而言,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所不同。

小班:重点创设充满吸引力、变化明显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性的思维特点以及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们努力创设与幼儿生活贴近,能吸引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观察,易于发展幼儿感知觉能力的问题情境。如,为了让幼儿直观地感知物体的变化,我们创设了“会变颜色的饮料”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橙汁、蓝莓汁、番茄汁,让幼儿在将饮料混合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变化。

中班:重点创设令人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进幼儿探究思考。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比较、发现问题等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就着重创设令幼儿质疑并使之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如“有趣的转动”主题活动中,教师在“陀螺大战”游戏中创设了“什么样的陀螺转动时间长”的问题情境。由于陀螺的材质、大小、厚薄、软硬、形状等不同,引发了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吸引他们积极专注地探究其转动的效果。

大班:重点创设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情境,诱发幼儿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大班幼儿好学、爱问,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就着重创设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情境,投放低结构化的材料,诱发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探究,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大班“好玩的电路”主题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电池、电珠、小马达、风扇摩天轮、玩具小车等材料,创设了“怎样让它们动起来”的问题情境,幼儿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根据材料的特性,用不同物体组装了电动小车、小小潜水艇等,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乐趣,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跟随幼儿的兴趣需求及时生成新的探究点

幼儿的科学经验和探究能力有一个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观察幼儿活动的状况,根据幼儿的经验积累、兴趣需求,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更新和补充材料,提供条件,支持幼儿不断深入地探究。如在中班“不一样的滚动”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滚一滚”的游戏情境,创设了“它们是怎么滚动的”问题情境,投放了圆柱体(如大小不同的瓶子、竹筒、塑料管子、铁罐、电池、纸筒等)、球体(如皮球、乒乓球、网球、篮球、海洋球、纸球等)、圆台(如两头大小不一的记号笔、粉笔、巧克力塑料盒等)、圆锥体(如木陀螺、自制的纸锥体等)等不同形体的物体以及三个小型整理箱、若干木板和积木。有的幼儿在探究不同材料滚动轨迹的过程中,用木板和积木搭建了一个斜坡,将瓶子、竹筒、塑料管子、铁罐、木陀螺、积木等物品放在斜坡上,让它们滑下去。这一行为启发教师设计了“谁能滚下来”的问题情境,同时提供报纸、塑料袋、雪花片、气球、毛线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记录纸,让幼儿探究、观察并记录哪些物品能够从斜坡上滚下来。在活动中,矛盾产生了。比如同一件物品,不同幼儿记录的结果完全相反。在分享交流中,我们让记录了不同结果的幼儿解释各自记录的理由,幼儿意识到只要对这些物品进行一些改變,物品就能滚下来了。于是,幼儿想方设法把各种物品变成圆圆的东西,如把报纸揉成团,把气球吹大,把毛线缠在皮球上,把正方形、三角形积木放在圆柱体纸筒里……创意不断涌现。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改变物体形状或借用球体可以使物体滚下来”的科学经验。

科学探究区活动的实践经验对我园实施“自然教育课程”,落实“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的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探究区活动培养了幼儿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态度,幼儿学会了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发现,体验科学的奥秘。在持续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有成功,也有失误,但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幼儿对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持、独立的品质,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管子创设科学
创设未来
巧取乒乓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做试验
科学拔牙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