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肝胆酸检测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18-04-19陆斐斐
陆斐斐,钱 靖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苏州 21520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酶、瘙痒以及血清中胆汁酸增高。这种疾病虽然对于患者的伤害不大,但若是胎儿出现了早产、胎儿窘迫以及羊水粪染等异常情况,则很容易导致胎儿出现不良结局,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胎儿的死亡。因此,疾病诊断鉴别至关重要,血清肝胆酸的检测是临床常用检测方式,在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本次研究将均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诊断中应用血清肝胆酸检测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妊娠妇女60名作为参照组,全部研究对象都采取血清肝胆酸进行检测。参照组孕周18~37周,平均孕周(23±2.07)周;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2.34)岁。研究组孕周19~37周,平均孕周(24±2.12)周;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8±2.28)岁。研究组中有30例患者为轻度症状,另外30例患者为重度症状。对比了本次所选对象中的基础性资料以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都在早晨采集3毫升空腹静脉血,对血清进行分离,经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清中TBIL、CG、AST、TBA以及ALT水平进行检测,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根据说明书实施。
1.3 临床的分型
按照临床症状与检验指标把肝内的胆汁淤积症划分成轻度与重度。TBA在40 μmol/L以内,血清CG在2000 μg/dL以内,表现出瘙痒,没有合并其他的症状为轻度;TBA超过40 μmol/L,血清CG超过2000 μg/dL,有严重瘙痒的症状,合并其他的症状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重度患者TBIL、CG、AST、TBA以及ALT水平相较于轻度患者而言,数值有显著的差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者、轻度患者TBIL、CG、AST、TBA以及ALT水平相较于健康妊娠妇女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健康妊娠妇女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肝功能水平比较
3 讨 论
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属于妊娠的中晚期合并症,有研究指出,在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中会有不同因素参与,这和环境因素、孕妇的激素水平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不仅容易影响到孕妇,还会引发新生儿的预后不良与宫内窘迫,所以临床上对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的准确判断有着重要意义[1]。CG属于甘氨酸和胆酸相结合的胆酸,血清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蛋白结合,在肝内合成,在肠道中会被吸收。肝内合成于肠道内被吸收,经门静脉大部分被肝摄取。在正常的情况下外周血中只有少量CG,并且健康人员的CG处于较低水平。如果ICP时降低了肝脏的血流量,会损伤到肝细胞,弱化蛋白的合成能力,降低胆囊的排泄功能,导致CG代谢出现紊乱。汤菲[2]等人研究中明确表示,在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诊断中,CG的检测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对于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而言,其一个关键性特点就是高浓度的TBA蓄积于孕妇与胎儿体中。吴文俊[3]等人研究显示,将TBA的水平提高,对于器官、离体胎盘以及组织等都存在毒性,甚至于会引起胎儿的宫内缺氧与围生儿的预后不良。在妊娠的中晚期,胎儿的肝脏所合成胆汁酸会从胎盘转运到母体,然后排泄,并且母体胆汁酸同样会经胎盘进行转运,一旦TBA的正常运行机制受到破坏,会大量胆汁酸积累异常,降低血流量,导致胎儿的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上,为了保证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治疗预后的效果,需要重视各项肝功能指标检测。本次研究中显示,重度患者TBIL、CG、AST、TBA以及AL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轻度患者TBIL、CG、AST、TBA以及ALT水平相较于健康妊娠妇女而言,数值明显要比健康妊娠妇女大,组间比较发现有显著的差异,P<0.05。
综上,在妊娠期肝内的胆汁淤积症患者诊断中应用血清肝胆酸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可推广。
[1] 陈清智.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4):143-145.
[2] 汤 菲,张智慧,陈 晶,等.异常妊娠孕妇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检测的价值[J].检验医学,2014,21(8):862-864.
[3] 吴文俊.甘胆酸与总胆汁酸在妊娠期早期肝内胆汁淤积临床诊断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16(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