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2018-04-19瞿千千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溶栓脑梗死动脉

瞿千千

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河南 焦作 454002

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中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耳鸣、肢体无力等症状,患者发病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患者生命[1-2]。数据报道显示[3-4],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新发脑血管疾病,位于人口死亡原因第1位。文献报道显示[5-6],脑血管病幸存患者中残疾率为75.0%,而脑梗死占脑血管疾病的4/5,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常规方法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该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时适应证相对较窄,难以满足每一位患者治疗需要[7-8]。近年来,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部分脑梗死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4-12—2016-10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9(64.7±3.9)岁,病程1~5.5 (3.1±0.9)h。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1~80(65.1±4.0)岁,病程1~6.1(3.0±0.7)h。纳入标准:(1)符合《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9-10]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3)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后4.5 h内。排除标准:(1)排除不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者。(2)排除合并有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其他生理或病理者。(3)排除合并由于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

1.2方法入院后完善患者相关检查,了解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采用阿替普酶干粉制剂(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95)进行溶栓,溶栓剂量根据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治疗时首先10.0%的剂量先进行静脉推注,其余药物在60 min内进行静脉微泵注入[11-1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方法:患者取局部麻醉,然后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情况(图1A,图2B),采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送入脑梗死责任血管部位,置入取栓支架,等待5 min,完毕后撤出支架,取出血栓(图1B,图2A、C,图4),同时回抽30 mL血液避免脱落的血栓流入动脉中,造影显示机械取栓成功后拔除动脉鞘,完成切口的处理,包扎[13]。

1.3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神经缺损情况(NIHSS评分)(得分越低,治疗效果越理想)、日常生活能力(FIM评分)(得分越高,治疗效果越理想)[14-15]。(2)治疗预后。观察2组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包括: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2组治疗前NIHSS、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FIM评分比较分)

2.2 2组治疗后3个月预后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3个月预后比较 [n(%)]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6-17],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脑梗死占脑血管疾病较重的比例,它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突然发生阻断、闭塞,从而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造成脑组织发生变性或死亡,进而表现出神经功能受损[18]。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患者生命。常规方法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外科治疗等为主,这些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9-20]。近年来,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在脑梗死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溶栓是临床上脑梗死患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将治疗药物从静脉注入体内,能提高纤维蛋白亲和性,与纤维蛋白相互结合后被激活,从而能溶解血块。机械取栓也是脑梗死患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支架的可塑性和操控性能实现术中多次取栓,从而能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21-22]。

图1 A:发病3 h造影右侧大脑中动脉行中动脉M1段闭塞;B:右侧大脑支架取栓治疗开通;C:术后第2天复查头CT示右侧豆状核梗死

图2 A:取栓支架内取出血栓;B:发病2 h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C:左侧大脑中动脉行支架取栓治疗开通后

图3 术后第2天复查头CT未见明显新鲜梗死

图4 取栓支架取出血栓

同时,机械取栓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溶栓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能减少梗死面积(图1C,图3),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上,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效果理想,能发挥不同治疗方案优势,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23-24]。本研究中,2组治疗后3个月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静脉溶栓、机械溶栓治疗时必须严格遵循其治疗适应证,加强患者常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避免盲目追求形态完美而反复多次取栓[25]。

总之,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1] PADRONI M,BERNARDONI A,TAMBORINO C,et 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ASPECTS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clinical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retrospective,combined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J].PLoS One,2016,11(1):e0 147 910.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3):26-89.

[3] 李艳琴.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29-30.

[4] 李丽,魏德胜,李淑君.SolitaireAB支架取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36-37.

[5] 梁跃雄,常大川,曹丽,等.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8):77-80.

[6] 吴锦英,李欣明,冯兵,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TNF-α、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5):621-623.

[7] 杜彦龙,魏爱英,王国芳,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及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9):26-29.

[8] 刘越存,刘琦,李红利,等.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4,35(9):1 267-1 269.

[9] 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等.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60-63.

[10] 苏琳,张庆文,李卫,等.老年患者OSAS严重性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颈动脉硬化发生关系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10):1 043-1 047.

[11] 李鹤婷,徐艳红,杨嘉君.rt-PA静脉溶栓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尿酸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7,57(27):43-45.

[12] 胡晓,瞿浩,李世容,等.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15-21.

[13] 童艳飞,张佩兰.NIHSS评分≥15分且发病时间≤4.5h的重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812-815.

[14] 钟建斌,沈庆煜,陈炽邦,等.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7):1 058-1 060.

[15] 周艳辉,余丹,王琦,等.TCD辅助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5):349-352.

[16] 张璐璐.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48(8):1 262-1 265.

[17] 谢江文,吕国菊,郑珍婕,等.不同年龄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6):486-488.

[18] 陈霓红,周俊山,施洪超,等.早期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1):18-22.

[19] 李晓波,黄敏,陈蓓蕾,等.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1):22-26.

[20] 孙威,马舒贝,陈忠军,等.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5):329-332.

[21] 杨璐萌,程忻,凌倚峰,等.华山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依从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45-849.

[22] 马联胜,张炜,牛小媛,等.山西省神经内科医师脑梗死静脉溶栓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12):720-723.

[23] 龙汉春,彭国光,陈映,等.心房颤动对不同治疗时机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4):104-107.

[24] 黎宏庄.rt-PA 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27):50-52.

[25] 陈慧铀,姜亮,孙军,等.DWI-ASPECTS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6-10.

猜你喜欢

溶栓脑梗死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