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临床观察
2018-04-19许军凯张继军
许军凯,张继军
(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口腔科,河南 南阳,473000)
牙列缺损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由于部分牙齿出现缺损,导致牙列的完整性程度受到破坏。牙列缺损不仅仅会对正常咀嚼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颜面部的美观程度,和发音状态产生一定的干扰[1,2]。本文分析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修复联合正畸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就研究的内容做如下汇报。月收治的108例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18-53岁,平均(34.14.7)岁;牙列缺损病史1-17年,平均(4.61.2)年;缺损原因:龋病或牙周病29例,外伤14例,先天畸形11例;牙颌畸形发生之间1-26个月,平均(10.32.5)个月;治疗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19-57岁,平均(34.34.4)岁;牙列缺损病史1-14年,平均(4.31.0)年;缺损原因:龋病或牙周病31例,外伤15例,先天畸形8例;牙颌畸形发生之间1-22个月,平均(10.12.3)个月。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上述自然资料数据,两组组间比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口腔门诊在2015年10月-2017年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1.2 方 法
治疗组首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对患者口腔情况实施常规检查之后,取适当的研究模型,进行头颅侧位定位片、全口曲面断层片检查,对模型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口腔正畸治疗方案,如少量牙齿移动(MTM)方法,将错牙合畸形的牙齿矫正至正常位置,采用标准方丝弓进行矫正治疗,同时配合使用上颌平面导板式矫治器,使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状态,牙列的排列保持整齐,正畸时间的通常情况下控制在6-12个月之间。在正畸治疗后,根据缺失牙的具体数目、分布位置、牙周表现情况等个性化因素,对口腔修复治疗方案进行选择。主要方案有种植牙修复与烤瓷冠修复等,牙列缺损发生在下颌部分者方案优先顺序为覆盖义齿、固定义齿及普通总义齿等方法,牙列缺损发生在上颌部分,则方案优先顺序为普通总义齿、覆盖义齿及固定义齿;若对种植体无法支持者,则行烤瓷冠修复,通过对牙体缺隙的实际大小进行测量,在精确定位之后,预备基牙,取印模,对烤瓷冠的外形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患者的口内试戴之后对牙合进行调整,患者试戴状态良好可以在口内进行黏结,最后完成修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口腔修复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1.3 治疗效果评价
优:修复体的形态表现、体积大小,与同名牙达到完全匹配状态,与临床牙能够正常接触,松动程度非常低,或完全没有发生松动,询问患者实际感觉回答为正常,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无影响。良:修复体形态表现、体积大小与同名牙基本上达到匹配状态,略有松动,患者自述存在不适感但程度轻微,生理功能基本能够正常发挥。差:修复体的形态表现,体积大小与同名牙完全不匹配,出现严重的松动,正常生理功能不能够发挥,患者自述存在严重不适感[3]。
1.4 观察指标
1.4.1 口腔治疗优良率;
1.4.2 牙齿整齐度和咬合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
1.4.3 不良反应。
1.5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认定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口腔治疗优良率
治疗组患者口腔治疗优良率达到92.6%,对照组仅为70.4%,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口腔治疗优良率情况比较[n(%)]
2.2 牙齿整齐度和咬合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
治疗组患者牙齿整齐度和咬合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牙齿整齐度和咬合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比较(分)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期间肿胀、疼痛、牙周出血不良反应仅有3例,发生率5.6%,少于对照组的10例(18.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4.47,P<0.05)。
3 讨 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牙列缺损患者中绝大多数会伴随存在程度不同的牙颌畸形。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会使患者颜面部美观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女性患者,甚至会让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干扰[4-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口腔科在对牙齿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已经不能够仅仅只追求去除相应的病灶,还应该对患者的审美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从病情治疗效果和美学追求等两个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所产生的紧张程度减轻,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服务体验,这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疗[6-7]。
在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实施修复治疗前,对牙齿实施正畸处理,可以将患牙存在的病理性因素去除,对患者口腔内部余牙与牙周组织的健康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使由于治疗操作对患者所造成的生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水平,还可以为进一步修复治疗计划的开展做好充分的铺垫[8]。口腔修复工作主要包括修复前的预处理、修复前提、修复体类型的选择及预后等。修复前预处理需全面检查患者口腔状,若发现存在原始功能丧失、影响正常组织或无法整改的修复体,则应提前予以祛除;修复前还应注意牙周治疗,如通过手术阻止患牙边缘因外伤或龋齿影响过度深入龈下,并实现牙龈美观效果[9-10]。正畸联合修复治疗不仅仅可以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实施有效纠正,还可以使患者牙齿的咀嚼功能与发音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恢复,更加美学领域的相关要求。本次研究中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牙齿整齐度和咬合能力评分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就可以充分的证实上述观点。但临床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牙列缺失伴牙颌畸形时应充分掌握其适应症[11]:(1)牙齿深覆颌明显者修复中无需预留充分间隙;(2)前牙扭转、中线偏斜与错位、牙体预备无法取得纠正效果者;(3先天缺失单个或多个前牙,且存在散在间隙等。此外,治疗中考虑到青年患者的改建与适应能力均较好,且骨组织代谢较为缓慢,因此牙移动范围不宜过大,应以小量移动方式进行[12]。
总之,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修复联合正畸方式治疗,能够大幅度改善牙齿咬合功能和美观程度,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
[1] 张化臣.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169-170.
[2] Tang Z Q.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ort-arch Fixed Restoration for the Elderly Dentition Defect[J].Guide of China Medicine, 2012, 164(5): 284-288.
[3] 吴兴国.牙体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正畸与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4):191.
[4] 蒋力平.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26-227.
[5] Chen Z. Clinical effect and 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dental implant in the restoration of dentition defect[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3, 129(6): 3079–3088.
[6]叶波阳,汤自明, 廖仕芬, 等.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15):3316-3317.
[7]Kraveishvili S, Shonia N, Sakvarelidze Z, et al.Prevalence and intensity of dentition defects and secondary deform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of 15-40 age group[J]. Georgian Medical News, 2014, 1(232): 38.
[8]曹倩,李薇,刘兰,等.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7):58-59.
[9]Wu X Y, Zhong Q. Evaluation of fiber reinforcement composites in restoring lower dentition defect and fixing loose teeth for chronic periodontitis[J].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4, 23(2): 204.
[10]吴细霞,顾梦. 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在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2): 1919-1921.
[11]Keskinisula K, Lehto R, Lusa V, et al. Occurrence of malocclusion and need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early mixed denti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003,124(6): 631.
[12]Koutsochristou V, Zellos A, Dimakou K, et al. Dental Cari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Case-Control Study[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15,21(8): 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