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特利尔时期著作研究的四个主要议题辨析
2018-04-18金德楠
摘要:特利尔时期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资料,其所承载的基本思想展现了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因。纵观学界对马克思特利尔时期著作研究的现有理论成果,存在着四个主要议题,即此时马克思是否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是否产生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是否形成了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信仰、是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思想底色。文章主要以特利尔时期著作原本为依据,结合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本人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对这些议题进行了学理辨析,并给出了否定性答案。
关键词:马克思;特利尔时期;唯物史观;共产主义;启蒙精神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3-0051-04
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宣传部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高校青年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研究”(2015MZD1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德楠(1987-),男,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1830到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市中学读书。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马克思作品共有12篇①。其中,3篇作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当时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况,表现了马克思当时考察社会问题的致思路向和价值取向,构成了马克思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初步表达。同时,蕴含在3篇中学作文中的一些思想要素和主要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基因和逻辑起点。长期以来,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的不同,学界在特利尔时期马克思是否形成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是否出现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其为全人类服务的目标是理想主义还是科学信仰、其思想原点是专制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理论分歧。鉴此,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析和回答。
一、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是否形成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
马克思作为西方文明孕育的一代思想巨匠,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宗教思想影响。那么,在特利尔时期,马克思是否形成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呢?对此,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部分学者从马克思的父亲改宗新教、马克思本人在6岁和16岁时曾两次受过新教洗礼以及他在宗教作文中承认了有神论等情况出发,认为特利尔时期马克思形成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秦佳曾指出:特利尔时期马克思还“是一个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虔诚的宗教信徒,与其后成熟的、战斗的马克思完全判若两人”[1]。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特利尔时期马克思虽然是一位有神论者,但是,他的有神论思想与正统基督教思想相比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在当时盛行的康德理性主义思想熏陶下,他已经显现出对基督教的一种审慎乃至怀疑态度,同时,他开始将自己的宗教思想置于启蒙时期人道主义信念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对基督教仁爱思想的情感认同。王珍教授在分析马克思以人的价值为尺度考量宗教的致思路向时曾指出:“马克思当时信仰上帝,却已显示出怀疑宗教、甚至冲破宗教本身管束性的萌芽,这突出表现在:首先,他虽然认为神是存在的,但落脚点常常在‘人。”[2]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特利尔时期,马克思接受了宗教洗礼,也受到了正统的宗教教育,可以说宗教情结与宗教心理此时已渗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判定他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首先,三篇中学作文充分彰显并且相互印证了马克思的宗教理性主义态度、自由主义思想和人学价值导向。在宗教作文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宗教的理性主义态度,将论述神学问题的落脚点置于“人”的身上,他指出:“同基督结合为一体可使人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3]453;在德语作文中他始终关注着人的价值和人性的解放,表达了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人生理想,并且这一理想能够将人类福祉与自我完美相统一;在拉丁语作文中他始终秉持自由主义与人的幸福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作为评价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的主要标准,他认为奥古斯都极权统治时代比自由共和政体更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是符合那个时代的较好政体。其次,马克思在宗教作文中所展现的宗教观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尽管,马克思在宗教作文中承认了信徒与基督相结合的必要性,给出了接近于毕业考试标准答案的结论,但是,在这里马克思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圣经》中的结论,盲目认为信徒与基督相结合是神的启示,而是在全方位地历史考察基础上指明了这一结合在于人的本质,即人们希望通过基督教导人们达到道德的完善,使人上升到神的地位,人们才信仰基督并与基督结合。质言之,宗教是使人的道德趋于完善的必要形式,马克思所理解的神是由人上升而成的,是近人的并与人结合的。最后,特利尔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世界存在着有神论宗教思想和理性主义启蒙思想之间的内在张力。可以說马克思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同时弥漫着启蒙思想氛围和基督教人道主义氛围,这使得他近乎同时接受了宗教教育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总之,特利尔时期马克思是一位有神论者,但是,这种宗教思想是建构在他本人深受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启蒙思想影响的基础之上,因此,此时马克思并非地地道道的宗教信徒,也未曾形成完整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在博士论文的写作时期,他对宗教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批判,这时他真正地成为了一位无神论者。
二、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是否萌生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
在德语作文中,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3]457那么,这一论断是否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呢?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结论。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论断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蕴含着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陈玉君、黄利秀等学者指出:“在这些表述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年轻马克思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因子……以唯物史观来解释,‘现有的社会关系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存在。”[4]另外一种观点则从环境影响人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青年时代已深入人心的现实出发,给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这里的“社会上的关系”与该文接下来提及的人的身体或智力的缺陷一样,只是青年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并非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麦克莱伦曾指出:“这句话作为马克思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第一个萌芽而受到欢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即认为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中,他提出了他后来给出答案的一些问题。”[5]
回顾德语作文的原文,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认为:虽然,“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指明了每一代人要面对的“先在的”客观现实,并且这种客观现实在深层次上制约着人类主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但是,在这里马克思所强调的“现有的社会关系”还具有更多的感性特征,既不等于马克思后来所得出的“人的本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中的“社会关系”,也不等于对社会个体思想与行为起直接作用的生产关系。究其原因,特利尔时期马克思尚未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并未发现物质生产的重要意义,还不能以生产领域为突破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深入地剖析。列宁曾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6]这一论断作为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逻辑线索,为我们判定“我们的社会上的关系制约着我们的职业选择”不能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提供了最基本的学理依据。此外,回到德语作文原文,我们发现: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上的关系与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个人的体质与能力一样只是作为青年职业择业的重要参考,只是因为它对青年人职业选择发挥巨大的制约作用而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质言之,“我们的社会上的关系制约着我们的职业选择”的论述,强调的是理想的实现要遵循现实的条件,只有从实际出发,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所选择的职业,才是最适合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理想职业。在这里马克思所表达的主要是“人们是生于预已决定其选择的环境中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世界观”的观点。
总之,特利尔时期,马克思看到了人们在社会上的关系与人们的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这里的“社会上的关系”仅仅是启蒙思想中已有的“环境影响人”理念在他的思想世界中的显现,他此时并不具备萌生唯物史观的现实条件和思想前提。
三、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是否形成了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信仰
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也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科学信仰。那么,马克思究竟是在何时开始形成为人的解放而奋斗的科学信仰呢?一种观点认为在特利尔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形成了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生信仰。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马克思在德语作文中表达了为全人类幸福而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而快乐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与马克思为人类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交相印证。二是马克思在德语作文中阐明了人的自我完善与他人的幸福乃至人类的幸福是密切相联的,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实现的。基于此,梅林、梁赞诺夫等学者认为德语作文已经隐含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因素,特利尔时期马克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并树立了崇高的人生信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特利尔时期马克思既未受到严格的德国古典哲学训练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未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去探索物质生产的秘密并付诸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根本不具备形成为人的解放而奋斗的科学信仰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德语作文“不能在理论上给予过高的评价,其这一时期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也不能与其后来的科学理论相提并论,更不能混为一谈”[7]。
纵观学界以上两种观点,结合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的主要历程和基本前提,我们认为:首先,要充分肯定德语作文中马克思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崇高性。德语作文中“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他人幸福而工作”等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已经树立了为千百万人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并且这一理想成为了他一生的坚定信念,表明此时马克思已经冲出了保守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遮蔽。其次,马克思为全人类劳动的目标与通过自我牺牲来实现人类整体福祉的思想充满了宗教色彩和理想主义,是他本人在基督教思想影響下的人生思考。在德语作文中,马克思认为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是遵循神的启示并在神的引导下完成的。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8]最后,马克思在德语作文中表达的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同他后来转变到劳动者阶级立场上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既呈现出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显著区别。二者在世界观基础、阶级立场、基本内容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总之,特利尔时期马克思还没有突破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人道主义的思想窠臼,还是一位深受宗教观念和抽象人性论影响的人本主义者。此时他为全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充满着基督教仁爱思想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底色,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特征。这一理想因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缺少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而不能称作是科学信仰。
四、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是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思想底色
特利尔时期,马克思在拉丁语作文中对奥古斯都元首政治做出了肯定性评价——奥古斯都的帝制时期优于罗马王政时期和共和时期,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阵营中的学者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在源头上带有专制主义的思想基因,借此大肆污蔑中学时代的马克思,不断妖魔化马克思主义学说,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单纯地从拉丁语作文的结论出发,全然不顾该文的主要内容、论证逻辑和思想主旨的错误观点,遭到了我国学界的普遍抵制。他们认为:在拉丁语作文中,能否保障人民的自由是马克思判定奥古斯都元首统治时期是一个较幸福时代的重要标准,在此他表达了自己自由个性和自由社会的人生理想。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马克思从思想原点上是受到自由主义影响,首先是崇尚自由的。马克思的家庭和老师都受到专制主义的压制,马克思在思想原点上就是具有反对专制的思想基因的。”[9]事实上,在这篇拉丁语作文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古罗马的历史,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了布匿战争前时代、尼禄时代和奥古斯都元首统治时代的社会状况:布匿战争前时代,社会普遍轻视教育,道德沦丧,人们不热衷艺术与论辩,历史研究沉溺于事实叙述,“贵族和平民的权利争论”耗尽了人们的精力,是“失败的时代”;尼禄时代,法律遭受践踏,社会弥漫着专横氛围,罗马城被摧毁,最优秀的人才遭受杀害,统帅们因担心他们的军事胜利会引起皇帝猜忌而不在战争中寻求更多的功名,因而失去了建功立业的动力,是“最坏的时代”;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人们取得了军事、科技和文化进步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比较幸福的时代”。马克思据此认为奥古斯都时代比自由时代更能保障人的自由,是最符合他那个时代的国家。
考量以上两种观点,根据拉丁语作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旨,我们认为:拉丁语作文充满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理性精神,它反映出马克思的思想原点并非专制主义而是自由主义,但是,这种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物质资料占有不平等基础上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后来所阐发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的自由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马克思把自由视作判定一个时代是否幸福的重要参考,将能否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作为评价元首政治与民主政治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次,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熏陶。就社会环境而言,他受到了浸润在特利尔市的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影响;就学校环境而言,他受到了弥漫在特利尔中学的自由主义氛围的长期熏陶;就家庭环境而言,他受到了秉持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亨利希·马克思的深刻感染。再次,此时马克思呈现出把伦理道德作为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评价标准的思想特征。在拉丁语作文中,马克思以文化水平的高低、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社会道德与社会风俗状况以及人们生活的自由程度为标准,对罗马王政时期、共和时期与奥古斯都帝制时期作了比较,肯定了奥古斯都元首政治时期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表现了马克思面向历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态度,反映出他已初步具有了社会历史前进发展的观念,但是,此时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系统的观照和透析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评价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还没有发现制约这些社会状况的深层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的独特作用。最后,特利尔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对启蒙时期自由主义精神的继承,是康德哲学中理性主义道德观在青年马克思思想世界的外显。
总之,马克思在特利尔时期并没有呈现出专制主义的思想底色,他的思想原点并非专制主义而是自由主义,可以说自由精神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历程的精髓。但是,特利尔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需要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合理区分,避免出现对马克思此时自由思想偏狭理解导致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现象。
注释:
① 这十二篇文献是宗教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同基督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拉丁语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诗作《人生》、诗作《查理大帝》、高中毕业班功课表、拉丁语翻译、希腊语翻译、法语翻译、数学试卷和中学毕业证书(正式文本与原始副本)。
参考文献:
[1]秦佳.找寻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演进轨迹[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1).
[2]王珍.试论青年马克思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思想转变[J].世界宗教文化,201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前沿,2011(9).
[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6]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
[7]刘长庚.马克思特利尔时期的思想状况研究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界,2014(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9]劉乃勇.马克思的思想原点——马克思特利尔时期文本新解读[J].江汉论坛,2010(2).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