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升水库溢洪道工程优化设计

2018-04-18夏淑容陈雨田

小水电 2018年2期
关键词:溢洪道基岩风化

夏淑容,陈雨田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市■401120)

0 引 言

溢洪道作为保障水库工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设计是使其发挥应用功能的基础,但初步设计受勘查精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实施时无法满足实际要求,这就需要进行系统而有效的优化设计。凤升水库溢洪道在工程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设计。

1 工程概况

凤升水库位于重庆市彭水县北部龙射乡境内转溪沟流域,坝址控制集雨面积13.5 km2,主河道长5.11 km,河道比降47.5‰,是1座以城乡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及发电等综合效益的Ⅲ等中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大坝枢纽工程、调水工程、灌溉供水工程及电站工程4部分组成。

凤升水库总库容1 132.0万m3,大坝、溢洪道及取放水建筑为3级建筑物,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1 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消能防冲建筑采用30年一遇洪水设计。

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右岸,为有闸控制正堰溢洪道。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1 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消能防冲建筑采用30年一遇洪水设计。渲泄设计洪水(P=2%)时下泄流量194 m3/s,渲泄校核洪水(P=0.1%)时下泄流量260 m3/s,溢洪道总长度为231.53 m。

2 水库溢洪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溢洪道布置于水库右岸坝肩,属有闸控制开敞式溢洪道,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为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挑流鼻坎与下游护坦,轴线总长为231.53 m;其中,控制段轴线和水库大坝轴线斜交,夹角为20.95°。

(1)进水渠。通过开挖施工而成,渠底高程为829.91~830.00 m,全长85.33 m。渠底宽度从28.1 m变化至16.0 m。

(2)控制段。总长19.7 m,控制段溢流堰为WES实用堰,其顶部上游面主要为三圆弧,下部接有幂曲线,后部接有坡度为1∶1.4的直线,堰顶高程为834.0 m,前缘净宽12.0 m。控制方式为有闸控制,所设闸门有(3.0~4.0×4.0)m的孔口,同时设置平板工作门,共3扇,闸门的启闭由卷扬式启闭机完成。

(3)泄槽(桩号溢0+016.50~溢0+126.80)。水平方向上的轴线长126.5 m,是矩形断面的直线段。桩号溢0+016.50~溢0+022.80段是长度为6.3 m的反弧段,底板半径为20.0 m,和下游泄槽良好衔接;桩号溢0+022.80~溢0+066.80为节省开挖,采用收缩段,使溢洪道的宽度能从16.0 m变为9.0 m,收缩角4.55°,底部纵坡比1∶3;桩号溢0+066.80 m~溢0+126.80 m是宽度为9.0 m的陡槽段,底部纵坡比1∶3。

(4)挑流鼻坎(桩号溢0+126.80~溢0+143.00)。轴线总长为16.2 m,主要运用挑流消能的方式,矩形断面,顶部高程785.16 m,成25°挑流角,反弧半径15.0 m。在挑流鼻坎的后部增设裙板,避免基脚遭到冲刷,其厚度和长度分别为1.0、29 m。下游右岸陡坡会受到挑射水流的冲刷,需对右岸进行60 m左右的护岸。

(5)下游护坦。为削弱河床受低频率洪水的影响,裙板的后方还设置了格宾块石护坦,其厚度与长度分别为2.0、31 m。

为满足交通需要,公路经过坝顶之后沿控制段左边墩与进水渠左导布置,利用交通桥使进水渠的首端和右岸公路连接,左边墩和左导墙的顶部宽度为5 m,桥宽也为5 m,共设2跨(15 m/跨),桥面高程为840.50 m。

控制段和泄槽的基础都处在弱风化基岩及换填基础之上。其中,基础高程属强风化基岩的,在开挖到弱风化基岩之后,由C15埋石混凝土实施换填。

3 水库溢洪道工程优化方案

3.1 水库溢洪道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调整原因

工程岸坡陡度较大,且山体以砂质页岩为主,容易被风化,通过开挖所得料很难利用,基础处理和边坡开挖形成矛盾。如果基础都选在弱风化基岩之上,则不仅开挖工程量较大,而且边坡较高;而想要减少开挖,就必须对基础实施换填。原方案为减少边坡开挖和支护的工程量,将基础处理选定为混凝土换填。通过地质勘探可知,控制段及泄槽所在位置的弱风化基岩具有埋藏深且卸荷发育的特点,地形条件也较为陡峭,施工中难免要面对开挖量或换填量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对工程造价控制十分不利。基于此,需将大部分基础设在弱风化基岩之上,以减少换填量。工程的优化设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基础处理和边坡开挖之间的平衡节点,并通过比对,选出最佳方案。

3.2 优化方案

优化内容为:溢洪道控制段与其下游轴线都向右岸方向水平移动6.75 m;对进水渠的导墙进行优化,将取水塔的进场公路调整到右岸坡脚;采用2孔控制段,净宽从12 m变为8 m,堰顶部的高程从834.00 m降到832.60 m,改用C30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对基础实施处理;泄槽与挑流消能段的宽度均从9 m变为6 m,增高边墙。

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溢洪道,减小控制段宽度的同时向右岸水平移动,并将大部分基础设在弱风化基岩之上,而外侧局部设在强风化基岩之上。经计算,对于强风化基岩,其承载能力可以达到设计要求,为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需增设灌注桩。同样对泄槽进行缩窄,再向山体水平移动以后,将基础设在弱风化基岩之上,符合设计要求。原方案、优化后溢洪道控制段典型断面如下所示(见图1)。

原方案将取水塔进场公路设计为经溢洪道左导墙后通向上游,工程量相对较大,故优化调整到右岸坡脚,以此减少工程量。原方案、优化后进水渠典型断面如下所示(见图2)。

原设计泄槽基础进行换填,优化后将基础设在弱风化基岩之上。原方案、优化后泄槽典型断面如下所示(见图3)。

(1)原方案

(2)优化后

(1)原方案

(2)优化后

(1)原方案

(2)优化后

图3泄槽典型断面

优化后:进水渠(溢0-093.282~溢0-003.20 m)渠底高程为829.91~830.00 m,全长为96.482 m;控制段(溢0-003.200~溢0+016.500)净宽为8 m,浇筑C25钢筋混凝土,共设2孔,宽4.0 m,在两孔之间设厚度为1.5 m的中墩。

泄槽(溢0+016.500~溢0+126.800):收缩段(溢0+016.500~溢0+031.500),其宽度从9.5 m逐渐收缩至6.0 m;宽度为6 m的等宽泄槽(溢0+031.500~溢0+126.800)。消能段(溢0+126.800~溢0+191.000),其中溢0+126.800~溢0+143.000为挑流鼻坎段,溢0+143.000~溢0+161.000为裙板段,溢0+161.000~溢0+191.000为干砌块石护坦段。

4 结 语

溢洪道在保障水库安全中有重要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使其有良好的下泄水能力。在此次优化设计中,拟定了多种方案,对不同方案的泄洪能力与调洪实施了演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对比,选定最佳方案。

边坡也对工程安全有重要影响,由于本工程溢洪道设在右岸坝肩,所以保障右岸边坡安全至关重要。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右岸边坡级别应和建筑物一致。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边坡主要为逆向坡,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支护与排水,以保障安全。此外,页岩极易风化,施工过程中应在开挖之后立即封闭,避免长时间暴露。

经系统的优化设计,使浇筑工程量明显减少,尽管支护工程量增加,但造价有所降低。如果建筑物向山体方向发生平面移动,则会使边坡的开挖及支护工程量明显增加。基岩整体强度不大,开挖施

工难度较低,成本省,所以通过对开挖的适量增加,以及对混凝土量的有效减少,能起到有效控制造价的重要作用;并且优化设计中对建筑物的宽度进行了缩窄,能进一步减少开挖工程量。

经本次分析,对于中小型工程,基础处理和边坡开挖必须通过严格的技术经济对比,并做整体考虑。从本工程看,尽管边坡高度优化后增加,但造价依然合理。

参考文献:

[1]SL 253—2000,溢洪道设计规范[S].

[2]刘文静.浅谈水库溢洪道工程设计思路[J].中国高新区,2017(17):157_158.

[3]吴持恭.水利学(第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周苏芬,邵仁建,陈斌.某水库台阶式溢洪道优化试验研究[J].人民珠江,2017(10):12_16.

[5]李建中,宁利中.高速水力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溢洪道基岩风化
缺水基岩山区蓄水构造类型划分及其属性分析
GFRP筋替代钢筋在溢洪道泄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基岩潜山油藏裂缝描述研究
青山嘴水库工程(溢洪道)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的阶梯溢洪道消能研究
薄基岩工作面开采覆岩运移规律*
不同来流条件对溢洪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