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画里话”
2018-04-17陈丽
陈丽
〔摘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绘画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技术被普遍运用于学生心理筛查、情绪宣泄、心灵内省、危机干预等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淡化了教育和辅导的角色,提供了更隐私、低防御性的表达平台。同时绘画作为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具有操作条件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特点。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预防发展性辅导为主,以矫治性辅导为辅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尽管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的其他形式,但因为其充分利用投射、大脑偏侧化、意象对话等理论的作用机制,在心理辅导中能够更好地减少阻抗,了解辅导对象的心理状态,提高辅导效果。
〔关键词〕心理绘画;心理辅导;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49-04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绘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或特定情景(指定材料、指定主题等)下自由作画,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绘画过程和学生绘画作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一种技术。心理绘画不要求学生的绘画技巧,更容易真实地表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在实践中也常常被用于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了解、判断、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教师根据投射、意象对话等理论,通过观察绘画过程分析绘画作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评定和解释,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为心理分析、心理评估、心理筛查、心理辅导服务。
心理绘画减少了辅导中的阻抗,且在操作上因为对场地、场合、条件的要求更为简单,因此也更有其可操作性,其同样适用于心理活动课、团体个体心理辅导等不同形式,因此心理绘画也是对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一种丰富和创新。
一、心理绘画辅导的方案设计策略
(一)方案对象的分析
心理绘画辅导可以用于个体辅导也可用于团体辅导。通常个体心理绘画辅导针对的是来访者的问题中心和个人系统,而团体心理绘画辅导针对的是团体对象的问题类型和团体系统。因此在方案设计时个体辅导可以很私人化、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在辅导进程中根据需要可以连续使用;而团体辅导需目标明确、主题感突出、概括性强,因此一次团体辅导一般只在热身活动和主体活动中使用一到两次。
(二)内容选择的策略
心理绘画团体辅导侧重于发展性辅导,目标是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将学生问题的主要类型划分为六大板块: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据此可以设计六大板块的绘画辅导主题的内容序列(见表1)。
在同一板块内容上,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设计的着力点会有不同。
二、心理绘画辅导的实施操作策略
在实施心理绘画辅导中,个体辅导的操作策略多依赖于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在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中有如下的操作策略。
(一)学生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五步法
学生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五步——学生原图、原图描述、团队添加、自主分享、老师分享(见表2)。
五步骤作画过程中,通过参与团体辅导结合画面和文字看到这幅画的初始状态、绘画过程和最终状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利用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在此仅以一幅辅导作品为例,简单阐述。
A学生(编号7)原图(见图1)描述:高考就像一个巨大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说了这一句话,学生已经满眼泪水。指导老师暂停了顺序性的分享和分析,改让其他同学谈谈在面对高考的时候,自己有没有感受到压力,于是告诉这位学生:“你看,我們都体会到巨大的压力,在压力面前,你不是一个人。”)
团队添加:
编号6:画了一个人一脚踩在石头上,并说:“哈哈,一点也不重!”
编号4:左下角画了一棵树,次生演变或初生演变后,它会变成森林。
编号3:I can do all things——Carry.
编号2:有石头,踢开就行,它算个什么?
编号1:我在清华等你哦。
编号9:不要因为压力而内心太沉重!加油!我们要赢!
7号学生自己添加了一个站在石头上的人:“总会有一次会站在高峰!”并画了一个笑脸。
自主分享:
最让自己感动的是6号学生给自己的添加,他让我明白了即使压力再重,我们也要有把压力踩在脚下的勇气和心态!
教师分享: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7号学生从一开始感受高考时的泪流满面,到经过团队添加、相互分享影响后的笑对压力,不仅感受到了团队的支持,更多的是激发了个人的力量。尽管是外人看似凌乱的一幅画作,但是给学生在面对高考的时候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二)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中教师的技术要领
团体心理辅导中,通常都会有主训和带组老师共同参与辅导,心理绘画团体辅导也如此。在心理绘画团体心理辅导中主训和带组教师根据操作的五步骤各有不同角色定位和分工(见表3)。
在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中主训教师更多的是负责调控辅导过程,观察辅导中各小组的情况,综合了解辅导的情况;带组教师的角色更像个体咨询辅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共情体验建立与所在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结,认真参与整个辅导活动,观察作画、说画、添画、议画过程,通过倾听、面询、澄清等心理咨询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中“团队添加”的添画环节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在此环节中要求带组教师组织小组成员根据画作者对原图的描述,添加上自己认为作者可能需要的积极元素,并进行依次添加,直到原作者的画作经过团队所有成员的轮流添加后再一次回到自己的手中。
带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团员提笔的速度、提笔时的情绪、所画物体的先后、对画作的情绪反应、彼此议论的话题等,从而对团员进一步了解,筛选出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和画作,提取精彩积极的元素以备分享点评使用。
在画作重新回到原作者手上时,辅导教师一定要留出一个让学生静默的时间,要求学生细细体会和揣摩每一个添加元素的含义和期望,感受变化了的画面带来的新的情绪体验,为后续的分享和碰撞做好准备。
在分享阶段,可以先请教师观察到的表达欲望更强的学生,这样会让整个分享有一个很开放的开端,后续的分享者也会受此暗示。分享的过程中,带组教师需要让整个团队氛围保持一个开放接纳的状态,鼓励表达感受。
三、团体心理绘画辅导中的作品分析策略
在《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李洪伟、吴迪著)中提出的绘画心理分析三角理论模型认为:绘画是内在潜意识中情绪的表达;当图像转化为语言时,情绪也就表达出来了;情绪可以转化为图像,即潜意识中的情绪有了宣泄、物化的途径。依据绘画心理分析三角理论模型,形成了心理绘画作品“望—闻—问—切”的作品分析策略:
望——敏锐观察
闻——多维倾听
问——开放提问
切——状态判断
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策略一:整体“望”画(画纸的空间利用、色彩的搭配、画笔的选择)
1.空间利用
HTP(房-树-人)投射测验的研究证实,发给测试者横竖为一定比例的画纸,他们所描述的图像、每个人所表达的空间是不一样的。绘画的图像在画纸的上中下、左中右不同领域和区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人格特征,甚至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2.色彩搭配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是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情绪和心境。
3.画笔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爱维认为:“手写实际是大脑在写,从笔尖流出的实际是人的潜意识。人的手臂复杂多样的书写动作,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部行为表现。”
策略二:局部“闻—问—切”画
在绘画辅导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具体元素的含义描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个体辅导作品中具体的绘画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景观、线条、几何图形、人物、动物等是最常见元素,因此以下就这五大常见因素作解读分析。
1.景观描述
景观是人心境的反映,在绘画中常出现太阳和花草这两类景观描述。太阳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是温暖的、永恒的代表。花草常用作观赏,也常用作言志表情。学生绘画作品中出现的这些元素代表的个体意义、有哪些象征的含义,需要老师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去追问,去探讨,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觉察。
2.线条描述
线条的流畅、顿挫、错乱甚至是长短、粗细都可能在表达不同的心理含义。
在学生绘画作品中我们常见两类线条。
第一类:非常混乱的线条,没有规则,有“乱如麻”的画面感。
第二类:由大量比较规则的线条组成的道路、窗户等。道路,往来通行的地方,其他含义为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路意味着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引人们的行动的作用,路同时也意味着出口和连接,路很通达的地方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也会很频繁。
3.形状描述
几何形状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数学模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几何图形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的钟爱,这些图形看似简单,却包含着独特的意义。在心理绘画中学生也常常用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常见的学生作品中的几何图形有三类。
第一类:正方形、长方形、长方体等,这类图形的特点是不易动、稳定。
第二類:圆形、球体等,这类图形圆润、不稳定。
第三类:角形,如三角形、三棱锥,这类图形有比较尖锐、突出的角。
4.人物描述
人物通常是绘画者本身的投射或者对作画者来说很重要的人。有时也表达出作画者对“人”所持有的一般性概念。
在人物的意象表达中常见到卡通图像、神话人物、写实人物。
第一类:卡通图形,常来自学生喜欢的漫画,或者创造出某个具有特殊能力的卡通人物。
第二类:神化人物,具有神奇特质的人物,这种特质常是学生内心向往的投射。
第三类:写实人物,一般情况是描述时空概念中的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状态等角度去探索学生的内心轨迹。
5.动物描述
人类的意识形态中都以物种的特性决定动物与人类的亲疏关系,因此便有凶猛与温顺之分,绘画中动物的某些特性也投射出人的人格特征。在学生的绘画描述中也时常有动物出现,这些动物在作画者的口中被幻化为自己,想象自己具有动物的某种特征或者能力。这是对自我以及环境的投射,教师要通过不断挖掘信息发现学生的内心情感。
当任何一个学生拿起笔的瞬间,心理的元素就开始了。学生的画是整体的、有生命力的,因此需要教师用多维的视角、用投入的专业态度来分析。
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学生画出的元素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都是代表某种含义,比如“太阳”“彩虹”“雨水”等,是学生常使用的添加元素,辅导教师容易忽略这些元素对个体的特殊含义。学生有时对自己画出的元素可能会词不达意,辅导教师需用语言不断询问和追问,帮助学生解释想表达的观点。学生在绘画中表现出一些消极观点,往往在无形之中,通过同学的添加和辅导教师积极语言的点评强化,能转换消极元素,调整自己的认知。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成都,610200)
编辑/赵 磊 终校/丁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