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籍居民视野的上海都市文化建设环境与新型竞争

2018-04-17于宏源

上海城市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软实力问卷调查

于宏源

摘要:21世纪,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以经济竞争力为主的“硬实力”转移到以突显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层面上。文化因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是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全球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今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极为重要。比较2015~2017年三次针对外籍居民的问卷调查,从数据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变化较大的集中在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以及欠缺非营利文化組织等四个方面。为此,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的探索,要拓展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全球城市;城市文化;软实力;外籍居民;问卷调查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02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文化表达的基本形式。城市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每一个城市在形成和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而产生自己的文化特质。[1]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传承与融合、开放与创新,是城市多样性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座富有活力的城市,也是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现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文化服务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繁荣,将让城市获得经济繁荣与文明进步的不懈源泉。全球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今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极为重要。[2]中共十九大精神指引上海立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文化的跨跃式发展。这就需要上海积极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本文通过比较和总结2015~2017年三次针对在沪外籍人士的调查,提出上海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短板,认为文化建设是上海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提出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的探索,要拓展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三年调查的情况统计分析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是开放性包容性的还是保守性的,有没有足够独特的城市辨识标签让城市本身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等。城市文化环境对整个城市的运行在风格方式上都有影响,[3]因此需要在充分认识城市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去弥补不足,发挥优势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这对上海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课题组通过问卷设置,从“上海的文化定位”和“上海文化环境”两方面对受访者进行了关于上海文化环境的认知和评价的调查,以下为2015~2017年的年度调查结果。

2015年关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定位的调查结果显示,1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属于浓郁传统中国文化,58%的受访者认为是开放的海派文化,29%的受访者认为是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说明外国居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认同程度明显较高。同时,受访者还对上海文化环境的不足问题作出回答。当被问到“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你认为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目前还缺乏什么”时,1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1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6%,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14%,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6%,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7%,说明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更大投入。其他受访者提出的改善建议还包括:允许外国媒体、网络进入,发扬本土文化、戏剧,允许更多外国电影进入等。

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定位,11%的受访者认为上海属于浓郁传统中国文化,58%的受访者认为是开放的海派文化,30%的受访者认为是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与2015年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同样说明外国居民对上海的海派文化认同程度明显较高,并且看法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同样,在文化环境不足方面的调查中,调查结果也与2015年十分相似。当被问到:“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你认为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目前还缺乏什么”时,14%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1%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13%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7%,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14%,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7%,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3%(图1)。这说明,2016年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各部分分布也较均匀,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更大投入。

至2017年,调查结果显示,70.1%的受调查者认为上海文化是“很开放并带有自身特色的海派文化”,15.9%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很浓郁很传统的中国文化”,13.9%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图2)。同时,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相比,上海在文化环境方面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19.7%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12.5%的受访者认为上海还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20.2%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艺术市场,认为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的占14.7%,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7.1%,认为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的占14.7%,认为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的占到11.1%。

通过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文化的所属类型。从三年以来的数据分年份横向对比来看,受访者认同倾向较为集中,2015年和2016年都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是开放的海派文化,其余有11~12个百分点认为上海传统中国文化感受多一点,30%左右的人认为多元融合移民文化感受多一点。到2017年这一数据变化更明显,70.1%都倾向于上海是开放的海派文化,这一比例较前两年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上升,而其他两个传统文化和多元融合移民文化占比都在13~16个百分点之间,尤其多元融合移民文化这一部分,大概有15%左右的下降,下降的一部分,很可能更多地去选择海派文化。因此,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数据在几年中有变动,但是倾向于对上海海派文化认知和评价的比例远比其他选项要高。但同时,上海本地中国传统文化浓郁和包容的多元融合移民文化也都占一定比例,这也为上海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提供了基础。

从以上数据的横向分散度来看,2015年和2016年各选项之间并没有出现过度集中或者过少选择的部分,2015年最大差距达5%(指上海缺乏非营利文化组织和缺乏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之间的差距),2016年最大差距达6%(指欠缺国际媒体分部和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都占到17%,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占11%),这说明目前上海在选项设置部分都没有非常明显的缺陷所在,各部分比例较为平均。但是2017年的调查数据还是有一定变化的,调查结果显示,占比例最小的是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占到总比的7.1%,最高的是认为上海欠缺良好的文化艺术市场,占总比的20.2%,两者之间相差13.1%,这个幅度明显比上两年高。可见在2017年的调查中,人们对文化艺术市场以及一流表演团体的呼吁度高于其他选项,并且从反馈来看,目前表演场所并不是上海文化环境营造过程中最缺乏的。同时,虽然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分布比较平均,但是也可以从细微的差距中看出区别。在这两年中,缺乏非营利文化组织和国际媒体分部以及艺术创意的呼声较高一点。

从数据纵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变化较大的也集中在欠缺一流的表演团体、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欠缺足够的表演场所以及欠缺非营利文化组织等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当中前两个比例是上升的,欠缺一流的表演团队由2015年的15%、2016年的14%上升到2017年的19.7%,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从2015年和2016年的13%上升到2017年的20.2%。可见受访者对这两个文化需求度是加大的。另外两个方面即表演场所和非营利文化组织所选比例都是下降的,表演场所下降度差不多有7个百分点,将近是其原来的一半。非营利文化组织下降度最大的有6%左右,也就是说,三年以来都在呈下降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分析,近几年来上海在表演场所的设置和观众满意度上是一直在进步的。但是上海目前文化需求度与前两年相比,认为上海缺乏一流表演团队和良好文化艺术市场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可以看出,虽然各部分比例较之前有改变,但是没有改变上海需要在文化市场加大投入的看法。

二、政策建议方向

城市的国际化不仅仅需要关注城市单方面硬件或者软件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从水质、空气质量、市容市貌、医疗保障、教育条件等硬性指标方面入手,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还需要从人居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软性条件方面入手,塑造城市新形象,改善城市的国际环境,增进文化交流,使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能够更好地体验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便利。一个城市的标签和特色能够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带来更加明显的辨识度,因此,找好城市文化定位有助于城市更加有特色地发展。

(一)加强上海城市文化多样性建设

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发展需求,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显得日益重要。因此,文化的开放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写到,“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开放的文化意味着理解和包容,也意味着相互尊重与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下,国际间的合作十分普遍。文化多样性要求各种文化和文明间保持合作、对话与交流,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上,还要给予实质的帮助,以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持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多样的文化之间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城市文化是在融合与冲突中更迭、前进和发展的,[4]也是在差异和共生中求得和谐。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竞争与合作,让社会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有序的状态之中。作为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开放的上海也将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多元文化在国际水平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提供平台。同时,也带动多样性文化的发展。上海应着重加强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城市建设。在创新方面,上海应通过承办格莱美奖和劳伦斯奖,电影节、文化节和旅游节等活动带来的影响力增添上海的文化艺术氛围,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的现代风尚元素,又传承上海历史文化的精髓。

从数据调查来看,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上海的文化属于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实际上是在中国传统的吴越文化基础上,融合开埠以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上海的海派文化实际上是传统江南文化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上海在此方面有着较鲜明的文化标签。但同时,作为一个以国际化和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的城市,上海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也更能体现其地方特色,这能够有效防止上海成为完全现代化后的千篇一律的工业城市。同时,作为国际化的都市,对多元移民文化的包容度也应包含在其城市特色中,只有多元文明的融合才能更加體现上海的包容度、开放度和多样性,使建立在包容开放又有自身独特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上海,在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对一个国际化城市来说,除了金融、贸易等经济交流,使城市的性质及其形态逐步具有国际化因素之外,移民比例也是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在城市国际化的传播中,本地居民与外籍人士直接的跨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渠道。随着外籍人士的进入和在城市中的长期居留,他们会把外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播给本地社会,在这个层面上的跨文化交流,对一个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有着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5]因此,在保持上海海派文化的标识下,发展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也十分重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属性,文化多样性最终的作用是提升人类自己。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多元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对人类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在文化建设上承担着促进文化发展的重任。上海应着重加强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城市建设。[6]在多元文化建设方面,上海应朝着宽容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对新观点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这样既可以吸纳全球人才,又有利于创造力的迸发。与此同时,要积极增加文化场馆的数量,提升公众的参与性。

(二)加强上海城市本土文化建设

在宣传和发展本地区传统文化,挖掘艺术大师的基础上,将上海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在文化创意上给予支持,培育文化产业基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在政府层面给予相应的行政或者财税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将上海打造成新的文创产业基地。另外也应当注意到,作为更加开放的文化发展方向,应该尽力地吸收国际媒体分部,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外宣工作,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一直缺乏的是外部宣传工作的大力参与。更多国际媒体分部的入驻会给世界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上海城市变化和发展,因此在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外宣工作。同时,社会组织能够帮助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化。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政府从多元治理结构出发,社会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某一领域有着其专业的知识和水平,能够为政府科学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意见和帮助。目前,上海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非营利文化组织,还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往更深的方向发展,也需要它们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在国际问题和国际事务的舞台上提出上海观点、上海意见和上海经验等,从而加强上海的文化知名度,为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作出贡献。另外,维护和吸引多元移民群体还需要从人居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软性条件方面入手,改善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实施外语标识工程,建立长效外语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市民外语普及率,从整个城市的文化交流氛围上实现国际化。

(三)加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

全球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今后上海全球城市发展极为重要。从受访者所反映出的文化不足反映情况来看,上海目前在欠缺一流的表演团队和欠缺良好的文化市场方面都是呈扩大趋势,也就是说上海在这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受访者对这两个文化需求度是加大的。另外,表演场所和非营利文化组织所选比例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在这三年的发展中,上海在这两个方面是进步的。欠缺一流的文化艺术大师、欠缺引领全球的艺术创意、欠缺国际媒体分部等三个选项和要求虽然没有大的变化幅度,但是都是在选项中占到一定比例的,平均都在12%、15%和15%左右,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一直相当缺乏,因此上海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改善力度。具体而言,首先应该积极培育有中国特色、上海标签的表演团队和文化艺术大师。文化人才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促进的,需要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结合更多的现代化的技术宣传方式,赋予文化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保证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人和国际社会所接受。除文化培育以外,现有的传统特色文化大师的挖掘和宣传也应当更加注重。上海不缺乏传统文化技艺大师,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应当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到世界舞台。上海应大力缩小文化市场指标中与欧美国家城市的主要差距,最终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协同进步。上海应借鉴洛杉矶和旧金山的产业、教育和创意园区三结合的案例,实现文化产业链条的跨越式发展,并尝试将文化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融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市场增长点,以推动文化市场指标的快速长足发展,增加文化社团机构数是上海向国际文化大都市迈进的必由之路。[7]同时,上海应利用多元文化来推进市民的多元城市气质塑造,通过宽容和开放的气度来推动城市的多元文化,以此形成上海特有的城市精神。更重要的是,上海要提升体现人文關怀和市民参与的力度,增加文化场馆的数量和质量,重视市民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音乐厅、剧院等文化场所的活动数量和参与质量。

综上所述,21世纪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以经济竞争力为主的“硬实力”转移到以突显文化竞争力的“软实力”层面上。文化因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的新型竞争将是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文化软实力建设担当着打造全球城市的传统继承与开拓创新的重任,为此上海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为促进多样性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对话的平台,要让世界人民感受到更多元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宋炳林,陈琳.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7(6):57-64+156-157.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与全球城市网络的交融——发展中国家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7(6):33-41.

张敏.全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供给和规划配置方法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6):69-76.

苏智良.上海全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科学发展,2017(1):96-104.

刘群阅,李奕成,池梦薇,黄启堂,兰思仁.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构想[J].城市发展研究,2017(5):68-73+104.

张鸿雁.城市品位的治理型建构——基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多元人文诠释[J].上海城市管理,2017(2):4-7.

徐翔.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文化溯源与软实力提升——基于互联网与城市文化的实证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2016(2):72-76.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软实力问卷调查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