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中德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04-16刘晖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德育

刘晖

摘 要:“作文难,作文难,一到作文就心烦。”这是学生的口头禅,时下中学生所做文章视野狭窄,水平低下,近乎千篇一律,没有活力,缺乏新意:写人,千人一面;叙事,人云亦云;绘景,平淡乏味;议论,更是老调重弹。如此状况的形成,其原因当然很多,但究其根本,作文教学形式陈旧、单一,训练呆板、枯燥,忽视了对学生思路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扼杀了写作的兴趣。学生怎能不愁作文、不怕作文、不烦作文?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必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打破固定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德育;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主旋律,更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教育的宗旨,首先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他响亮提出了创新教育的主张。他的“六大解放”,就要求教师彻底解放学生,鼓励学生摆脱盲从,敢想敢问,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产生新的突破性思维。目前作文教学之现状,更迫切要求我们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大胆开拓,敢于破格,善于想象,挣脱思维上的传统羁绊,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升学生作文的创新水平,使学生能够写出立意新颖、构思奇特、个性鲜明的文章来。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几点尝试与体会,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鼓励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作文立意求新求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初中生思维大都是由此及彼单向思维,作文常常在观点和材料之间只会作短距离的直线接触,不会做大跨度的立体式联想;只会人云亦云重复一些世俗的口号或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创见;作文立意浮在表面,挖掘肤浅,不能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给人以启发和回味;动笔不是老生常谈,就是泛泛而论,平庸无奇缺乏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冲破藩篱,启发学生作文立意求新求深,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少给学生一些框框和“经验”。对有独特见解的作文,大加肯定,抓住其“异点”,启发联想,促其跃进。

二、鼓励巧选角度,引导学生选材求活求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摄影需要选镜头,绘画需要定意向,同样作文需要选角度。所谓作文角度,就是描写事件、刻画人物或发表观点时处理题材或素材的着眼点和侧重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就是诗人观山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所观景色自然各异。写绿树,可写绿树枝繁叶茂,美化环境;可写大树根深才能叶茂,强调基础之重要;可写叶能为人遮阳,干能做栋梁,赞其奉献精神;可写绿树的渐少,去呼唤对环境的保护;可写树根对环境养料的不断“吸收”是为了更多的“给予”……这些不同的方面,就是写作时选择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则立意各异,情趣迥然。要写出新颖的作文,就要选择新颖的角度。

由于作文材料内涵的多义性,必然产生写作的多角度。但是,中學生初涉社会,刚学写作,对事物的认识难免肤浅、片面。一方面,看问题的角度单一,易入套落俗;另一方面,对多异性的材料,难以确定角度,不知所措,再加上作文前老师的一些点拨和导向,使学生思维困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不敢、不能超越雷池一步。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进行多角度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对问题或事物的思考,不拘泥于一点或一面,而应广开思路,尽可能地向多方面辐射,自由舒展,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鼓励细致独特的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首先要有素材,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生活的观察,而观察必须做到细致和精确,不能走马观花,泛泛而览。要写出好的作文,特别是富有新意的作文,更需作者慧眼独具,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独到的内容来。莫泊桑说过:“哪怕是一堆篝火和一颗枯树枝,也要认真观察它,直到看出与别人不同的特点为止。”古今中外,大凡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细致而独特的观察。

观察不认真、不细致,就抓不住事物的特征,写不出精确生动的文章。有一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描写盛开的桃花。一个学生写,“山那边一片桃林,春风给桃树披上了盛装,远远望去,枝叶青青,花儿火红……”我指出他的描写中有观察上的错误,竟没有一个同学能找出错误所在。让同学实地去观察,才恍然大悟,错误出在“枝叶青青”一句。桃花盛开时,叶子还很小,被火红的桃花所遮盖,“远远望去”,怎么会见“枝叶青青”?学生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提高了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

观察细致是基础,为的是观察能独特。独特地观察社会,独特地观察自然,深挖生活的底蕴,揭示人生的真谛。只有观察细致独特了,写人,则百人百面,各具情态;绘景,则细致入微,别有洞天;议论,则高屋建瓴,独树一帜,能开“天下第一腔”。

总之,老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鼓励学生热情地融入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袁会霞.在语文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探析[A].2012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敬宝成.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渗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

[3]王梅.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点滴体会[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培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