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前渗透
2018-04-16李乾
李乾
[摘 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提前渗透有关的知识、思想方法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降低教学难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前渗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2201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降低教学难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开门见山、类比、条件替换等方法从知识点相关联的地方,从思想方法、探究问题的方式及方法上进行提前渗透教学.下面笔者就哪些内容可以提前渗透、如何渗透进行说明.
一、可以提前渗透的三个地方
1.从知识点相关联的地方进行渗透.初中数学的很多章节知识都是相关联的(特别是同一章的第一节起始课与同一章后面的课,关联性极强),教师可在教学前面相对容易的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意识地对后面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提前渗透.例如,
教学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时,当学生明白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标准形式是y=kx后,根据学情,可以提问:(1)x能不能为0,y能不能为0?(2)k>0时,x,y是同号还是异号?k<0时,x,y是同号还是异号?问题(1)可以让学生明白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范围和函数值的范围,又能为下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做铺垫,即反比例图像不与坐标轴相交的原因是x≠0,y≠0.问题(2)既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明白k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重要地位,又能为下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做铺垫,即图像在直角坐标系中过哪些象限由k的符号决定.
2.从思想方法上渗透.例如,学习两直线平行的性质与判定时,发现判定方法都是将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互为逆命题),这种思想可以渗透到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矩形等几何对象判定的学习中,以便学习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矩形的判定时能比较快速地找到一些主要的判定方法(其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可能就是判定方法).这样会让学生有惊喜感(这种寻找判定定理的思想笔者以前就用过),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降低新授课难度.
3.从探究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渗透.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时都是通过先用描点法画图,再观察性质.一次函数性质中主要研究的是函数的增减性、极值等.实际上在初中所学习的其他函数(如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也都采用这样类似的方法或步骤.因此,我们在探究学习一次函数时就应该总结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强调以后学习其他函数时也要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究.等到学生真的學习其他函数(如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时,就会借鉴类似的方法或步骤去探究.
二、提前渗透的主要方法
1.开门见山法.直接对与后面学习相关联的问题提问.
2.类比法.对同类的研究对象进行类比式渗透.例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我们发现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互为逆命题.由此还能得到两直线平行的哪些判定方法呢?如果“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否类似得到一个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呢?如果告诉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你能否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呢?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矩形、正方形、菱形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去寻找它们的判定方法呢?
3.条件替换法.通过加、减条件或者其他方式改变条件来渗透相关知识.例如,在初中求两个已知点的距离都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去求.如果教师说把已知的点横、纵坐标改成未知的参数,你能总结出求两点间的距离的公式吗?通过改变条件就可以对高中数学的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提前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勾股定理求两点间距离的能力,而且等到学生在高中真正学习两点间距离公式时就不会感觉吃力,还会有惊喜感:原来我初中就学会了!
三、提前渗透的注意事项
1.合理渗透,控制尺度,以学生不感觉吃力为标准.很多时候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如果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都吃力,教师还要对后面的知识进行渗透,学生会更加困惑,同时会对后面的学习有恐惧感.因此,提前渗透要高度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
2.渗透不能脱离本节课的主题.提前渗透是在学生学好这节课的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一味地为了渗透后面的知识而未能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得不偿失了,而且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本节课的效果.总之,提前渗透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是在这节课出彩的情况下或者学生意犹未尽的情况下以增加难度或拓展知识的名义进行的.
综上可知,提前渗透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需要有意而为之.实施提前渗透,常常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长期坚持.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