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细菌性腹泻临床诊断与防控
2018-04-16袁万哲陈福星李睿文金东航
袁万哲,陈福星,李睿文,金东航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1)
羊临床腹泻病例常见,尤其是羔羊腹泻,严重影响羊只健康。腹泻病因复杂,根据是否有病原参与,分为病原性腹泻与非病性腹泻。病原性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与病毒性腹泻,其中细菌引起的腹泻临床较多,包括羔羊大肠杆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羔羊痢疾与副结核病等。现将羊细菌性腹泻的病因与防控等阐述如下。
1 概况
羔羊大肠杆菌病俗称羔羊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幼羔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胃肠炎或败血症,羔羊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很高。羊沙门氏菌病包括羊流产和羔羊副伤寒两种。羊流产的病原体主要是羊流产沙门氏菌,表现为母羊怀孕后期流产;羔羊副伤寒的病原体以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临床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羔羊痢疾是由B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俗名红肠子病。副结核病又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以间歇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2 病原
羔羊大肠杆菌病原为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min 即可杀死,一般常用消毒剂均易将其杀死。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均可引起羊发病,但O8、O78、O101 血清型多见于羊,而羔羊致病性的多带有K99 菌毛。羊沙门氏菌病病原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其中引起羊腹泻的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羔羊痢疾主要由B 型魏氏梭菌引起,该菌可产生β 毒素,但临床上往往由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所致。副结核病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比较强。
3 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于2~8 日龄的羔羊。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体状,带气泡,恶臭,起初呈黄色,继而变为淡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卧地不起,有时出现痉挛,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h 死亡。病死率15%~75%。剖检胃肠呈卡他性炎症,胃内乳凝块发酵,肠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或充血。有时可见纤维素化脓性关节炎,肺瘀血或有轻度炎症。
沙门氏菌引起的下痢型常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排黏液性带血稀粪,有恶臭,虚弱,低头,拱背,继而倒地,经1~5d 死亡。发病率约为30%,病死率约为25%。剖检尸体消瘦,皱胃与小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小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卡他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充血、肿大,呈黑紫色;肾脏皮质部与心外膜有出血点;有的皮下呈胶冻样水肿,肝脏表面有黄白色坏死灶,肠壁出血不一,呈点状出血,有的呈弥漫性出血。
羔羊痢疾潜伏期1~2d。病羊精神颓顿,低头弓背,不想吃奶,不久腹泻,粪便恶臭,或糊状或稀薄如水,呈黄绿色、黄白色或者灰白色。后期粪便带血,直至成为血便。病羔虚弱,卧地不起。若治疗不及时,常在1~2d 内死亡。有的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角弓反张,口流白沫,多数最后昏迷而死。剖检真胃内有尚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水肿充血,有出血斑点;小肠黏膜充血、出血,病程较长的有溃疡,肠内容物呈血色;大肠的变化与小肠相似,但程度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肝脏肿大而稍软,呈紫红色;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见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淤血。
副结核病病羊体重逐渐减轻,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稀粥状,体温正常或偏高。发病数月后,病羊消瘦,衰弱、脱毛、卧地,末期可并发肺炎,多数死亡。剖检尸体极度消瘦。回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增厚,形成皱褶,肠系膜淋巴结坚硬,苍白,肿大呈索状。
4 鉴别诊断
羊大肠杆菌病与羔羊痢疾、羊沙门氏菌病、副结核病的鉴别诊断,见表1。
表1 羊大肠杆菌病与羔羊痢疾、羊沙门氏菌病、副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5 防治
1)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保证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做好临产母羊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临产母羊及新生羔羊的卫生制度,对产房严格消毒。
2)加强新生羔羊的饲养管理,哺乳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羊的乳房、乳头和腹下,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做好羔羊的保暖工作。
3)免疫接种。每年秋季及时注射羊三联四防疫苗,必要时可于产前2~3 周再接种一次。大肠杆菌性腹泻也可注射羊大肠杆菌灭活疫苗。
4)羊副结核病无治疗价值。病羊群,应用变态反应每年诊断2~4次;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或变态反应呈阳性的病羊,及时淘汰,其他细菌性腹泻临床治疗以抗菌消炎,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酸中毒为原则。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痢菌净、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土霉素、头孢噻呋等注射,2 次/d,同时配合对症治疗(脱水,用口服补液盐自由饮水或灌服,或静脉、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等),连用3~5d。有条件地方可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