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光唇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2018-04-16陈俊郗啟文华泽祥田树魁潘文良

水产养殖 2018年4期
关键词:仔鱼轮虫藻类

陈俊,郗啟文,华泽祥,田树魁,潘文良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anens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地方名为马鱼,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及其附属湖泊,为滇池常见种,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至80年代几近绝迹[1-3]。

鱼类早期生活史包括卵(胚胎)、仔鱼和稚鱼三个时期,其中仔鱼由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的阶段,即开口摄食,是早期生活史中的临界期[4]。开口饵料是影响仔鱼生长、存活的关键因子[5],在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鱼种的不同选择最适开口饵料保证苗种成活率[6-7]。云南光唇鱼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胚胎发育的观察等方面[8-9],至今未见关于云南光唇鱼开口饵料对其生长、成活率方面的研究报道。为了寻求最适的云南光唇鱼开口饵料,提高其仔鱼的成活率,笔者于2017年5月在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基地云南高背鲫原种场开展了不同饵料对云南光唇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试验,旨在为云南光唇鱼苗种培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用仔鱼为云南高背鲫原种场2017年4月底人工繁殖的云南光唇鱼鱼苗,鱼苗孵出9天,可以平游,显微镜下肠道基本轮廓可见,卵黄囊几本消失,口与肛门同外界相通。仔鱼平均体长(9.81±0.04)mm,平均体质量(3.0±0.1)mg。体长测量工具为上海九量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生产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2 mm;体质量测量工具为Mettler Toledo生产的MS-S系列电子天平,精度为0.1 mg。

1.2 实验饵料

选择赤虫、轮虫+藻类、枝角类、蛋黄和人工配合饲料作为实验用的开口饵料。赤虫为市场购买的冰冻体,投喂前先用3%的NaCl浸泡消毒10min,磨碎过滤后投喂;轮虫和藻类由室外水泥池中培养,用250目筛绢收集,80目筛绢过滤后直接投喂,藻类主要为绿藻门中的盘星藻属和栅藻属、硅藻门中的针杆藻属和根管藻属等;枝角类用25号浮游生物网收集,经120目筛绢过滤,二氧化氯消毒,清水漂洗后研磨投喂,7d后经消毒直接投喂;蛋黄用60目双层筛绢过滤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广东顺德鼎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吻鮠粉状配合饲料,其营养成分见表1。

表1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 %

1.3 实验方法

选取同批次云南光唇鱼仔鱼进行实验,实验前将仔鱼放入暂养池中暂养1 d。实验共分为5组(A~E),每组设3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放鱼100尾。实验在静水中进行,用水为龙潭水经充分曝气后,溶氧不低于8 mg/L,水温15~20℃,pH7.8~8.1。实验期间 08:00、12:00、18:00投喂饵料,1h后用虹吸法将盆中残饵和粪便吸出,早晚换水两次,每次换水量为总量的1/3。

于投喂前0天和投喂后7、14、21d随机从各分组中取10尾仔鱼测量其生长指标。仔鱼放于滤纸上,将其完全平铺,测量体长;然后用吸水纸充分吸取其表面的水分,放入电子天平上测量体重,并记录相关数据。测量后的仔鱼不再放回实验组中。体长精确到0.02 mm,体质量精确到0.1mg。

1.4 数据采集和处理

图1不同开口饵料下云南光唇鱼仔鱼体长生长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检验,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s法比较,P<0.05为显著性标准,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 (X±SD)表示;数据前期采集和预处理使用Excel 2010。生长率指标看,各组特定生长率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均开始下降。7 d内轮虫+藻类组特定生长率最快,其次是枝角类组、饲料组、蛋黄组、赤虫组(图3)。14 d之后,轮虫+藻类组和枝角类组的特定生长率下降幅度趋缓,达到同等水平直至实验结束,并显其中,N0为起始尾数,Nt为最终存活数;m0为初始体质量(g),mt为终末体质量(g),t1为实验开始时间(d),t2为结束时间(d);W 鱼体体质量(g),L 为鱼体体长(cm)。

记录各实验组仔鱼的死亡数据,以统计各组的成活率。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影响

2.1.1 对仔鱼体长、体质量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投喂云南光唇鱼仔鱼的结果显示,在体长增长方面,轮虫+藻类组和枝角类组最快,其次为饲料组、蛋黄组,赤虫组增长最慢。在整个试验阶段,轮虫+藻类组和枝角类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且增长速度显著高于饲料组、蛋黄组、赤虫组(P<0.05),赤虫组体长增长速度最慢(图1)。体质量增长方面,实验7 d内轮虫+藻类组、饲料组体质量增长最快,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枝角类组、蛋黄组、赤虫组。投喂14 d后至实验结束,轮虫+藻类组和枝角类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增长速度显著高于饲料组、蛋黄组、赤虫组(P<0.05)。在整个实验阶段,轮虫+藻类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最快、赤虫组生长速度最慢(图2)。

图2不同开口饵料下云南光唇鱼仔鱼体质量增长

2.1.2 对仔鱼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从体质量特定著高于饲料组、蛋黄组、赤虫组。在整个实验期间,蛋黄组仔鱼特定生长率变化不明显,赤虫组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并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

2.2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肥满度的影响

图3不同开口饵料下云南光唇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

从实验结果看,7 d时轮虫+藻类组仔鱼肥满度最高,饲料组最低,其中轮虫+藻类组的鱼体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组。14 d时,轮虫+藻类组仔鱼肥满度最高,赤虫组最低,其中轮虫+藻类组、枝角类组和蛋黄组显著高于饲料组和赤虫组。21 d时,轮虫+藻类组鱼体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实验结束后,轮虫+藻类组仔鱼肥满度最高,赤虫组最低(表2)。

表2不同开口饵料下云南光唇鱼仔鱼肥满度

2.3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成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7 d时,赤虫组成活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14 d时,轮虫+藻类组、枝角类组成活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实验结束时(21 d),轮虫+藻类组仔鱼成活率最高,轮虫+藻类组、枝角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赤虫组成活率最低(表3)。

表3不同开口饵料下云南光唇鱼仔鱼存活率

3 讨论

3.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轮虫是一种体长100~400 μm的浮游动物,目前被广泛用作鱼、虾蟹等鱼苗培育的开口饵料[10]。有研究表明,轮虫体内氨基酸组成与仔鱼氨基酸组成相近,营养成分丰富,且轮虫个体大小适宜,在水中游动缓慢,分布均匀,有利于鱼苗摄食[11],能较快提高鱼苗生长速度。本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轮虫+藻类组的仔鱼体长、体重增长优于其他组(图1、图2),枝角类次之,且这两组显著优于其他组,赤虫组体长、体质量增长最慢。这可能与饵料属性有关,轮虫和枝角类为活体适口饵料,而蛋黄、饲料等饵料经加工后投喂,水体分布不均匀,易沉淀,败坏水质,饵料适口性和摄食效率低下,仔鱼体长、体质量增长低于活体饵料组;而赤虫因为是冰冻体,经研磨后投喂,其适口性和营养成分等可能不能满足仔鱼的生长需求,故而,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从SGR的角度看,仔鱼的特定生长率在不同饲养时期变化较大。各组SGR均随饲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第14天各组SGR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此阶段仔鱼处于从混合营养期向外源营养期过渡的阶段,此时仔鱼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适应完全依靠外源营养。

3.2 不同开口饵料对肥满度和成活率的影响

开口饵料是影响仔鱼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12],仔鱼开口饵料主要分为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天然饵料有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等,人工饵料有鸡蛋黄、人工配合饲料等[13],在淡水水域中,轮虫和藻类是数量多、分布广的浮游生物,几乎是所有鱼类幼苗阶段主要摄食对象,是鱼苗最适口的活饵料,对仔鱼的生长和成活率要优于人工饵料。营养丰富的天然生物饵料有利于加快仔鱼由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的转换过渡,增强鱼苗体质,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本实验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在投喂活体饵料的轮虫+藻类组其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在成活率方面,活体饵料组显著高于蛋黄、人工饵料、赤虫组。

3.3 云南光唇鱼开口饵料的选择

自然环境中,云南光唇鱼喜清水环境,常栖息于多砾石的缓流水环境,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以丝状藻为主,水草次之[14]。在云南光唇的仔鱼培育中前期常采用池塘肥水,培养生物饵料的方法作为其开口饵料。本研究结果也表明,活体饵料轮虫+藻类及枝角类适合作为云南光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但由于枝角类在鱼苗平游后需要研磨投喂,给生产养殖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建议采用轮虫+藻类作为云南光唇鱼的最佳开口饵料。其优点还在于,轮虫和藻类较易获得,在仔鱼孵出后就可提前施用农家肥进行培育,待仔鱼平游后轮虫和藻类已大量繁殖,丰富的鲜活饵料为其顺利渡过临界期提供了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03-211.

[2]华泽祥,陈俊,石永伦,等.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J].水产科技情报,2017,44(2):69-72.

[3]杨岚,李恒,杨晓君,等.云南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73-75.

[4]殷名称.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与其进展[J].水产学报,1991,19(4):348-58.

[5]殷名称.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和生长[J].水产学报,1991,19(4):335-342.

[6]张涛,庄平,章龙珍,等.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鳃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358-362.

[7]苏应兵,杨代勤.不同开口饵料对泥鳅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37-39.

[8]陈礼强,吴青,郑曙明.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J].淡水渔业,2006,36(1):43-45.

[9]周礼敬,詹会祥,王贤文,等.云南光唇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4,35(3):78-96.

[10]熊刚,王宇,张建国.鱼苗饵料轮虫培育研究进展[J].湖南饲料,2010(3):36-41.

[11]陆正和,杨家新,王笑,等.河豚苗种培育中饵料研究[J].水利渔业,2005,25(2):28-29.

[12]刘稳,诸葛亦斯,欧阳丽,等.水动力学条件对色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9,20(6):812-817.

[13]吴兴兵,杨德国,朱永久,等.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4,44(6):9-12

[14]华泽祥,石永伦,陈俊.云南光唇鱼仔鱼暂养鱼苗种培育试验[J].云南农业,2014(6):35-36.

猜你喜欢

仔鱼轮虫藻类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浞河浮游藻类的调查研究与水质评价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齐口裂腹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