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价如何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04-15袁雅玲
袁雅玲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主题,语文学科在其中更是担当着重任。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探讨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途徑,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探讨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以期能给同人对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带来启迪。
一、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误区
当前语文评价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将考查古诗文相关内容、古代文化常识等同于考查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记忆,考查形式局限于试卷等。这些误区主要是由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考查目的认识不足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性,它不仅推崇和尊重人,还重视人的道德和修养,这也是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即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品格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因此语文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考查只是一种手段,促进学生自觉内化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才是根本目的。这也是本文探讨考查优秀传统文化方式的思想基础,一切考查方式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为一个时代新人。
二、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遵循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文献、文物、传统生活方式三大类。语文教学更多面对和依托的是文献典籍,其中最常见的是古代诗文,也就是说,中小学传统文化学习主要是通过学习古诗文来实现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文言知识讲解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语文教学评价倾向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缺乏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考查,这很容易导致学生虽有丰富的知识,但精神世界贫瘠、情感匮乏。温儒敏在《中华文明之光》一书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大显著特征就是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尊崇人,另一方面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这些内容渗透在古诗文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应兼顾知识层面和人文层面,纠正教与学的偏颇。
2.注重全面性与实践性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际生活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适应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的语文实用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评价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要注重全面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语文的智力和非智力结构不断完善,并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3.要立足时代发展
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立德树人的落实。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笔者认为,这个“德”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德,“人”是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做一个古人或是带有古风的人,更不是学习古人的行事风格与价值取舍,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传统文化毕竟与现代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现代的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特点,有着新时代要求其建构的价值观,古诗文中呈现和寄寓的情感态度、文化心理、价值追求与现代生活、现代公民标准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考查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观念,如平等、自由、博爱、公正、包容,另一方面还要将这些观念进行现代转换,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比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渗透着“孝”文化,在考查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时,就要将学生的思维往爱心、平等、和谐等符合时代精神方向引导,让学生明白新时代“孝”的内涵已发生变化,进而能更容易认同“孝”的价值理念、践行孝道。
三、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1.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随堂评价
尊重学生主体性,是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实际上,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融入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和性格特征,教学效率低下也是必然。优秀的教师懂得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声,让评价、考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中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程度,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比如在《诫子书》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梳理完文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某句话并谈谈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思想观念的认同程度,而且学生是基于自身实际来谈,因此这样考查既能把握学生当堂学习状况,又能了解其现实中的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也有利于对其思想认识不足之处进行积极引导。
2.在读中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教材中主要是古诗文。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考查古诗文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更重要。读就是一种很好的考查方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反映出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思想的把握及自身情感的丰富程度等多方面信息。古人学习尤其注重读,在读中体验文字承载的感情,领会意境的妙趣。文言也是一种非常适合读的文字,具有音乐性,即便是“之乎者也”四字,也因带着不同语调语气,每个字的发音有长短、高低之别,韵味无限。古诗文中或者押韵,或者长短句结合,或者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比如学习《陈情表》一文后,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听学生读得是否有感情,来判断其对作者境遇的态度,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对文中渗透的孝文化的认同。学生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人,必会读得动情,甚至情不自已。反之,学生则可能读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
我国有吟诵的传统,自古诗文皆可吟诵。《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是更高形式的读,它需要吟诵者全神贯注、感情真挚、心口相应,欣赏到诗文意境,感受到作者的欢欣、愉悦、愤懑或叹息,与作者的生命融为一体,做到真情迸发。考查古诗文时,可采取这一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方式,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入声促,依字行腔韵拖长”等吟诵方法。吟诵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诗文情感的审美体验和感性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考查的问题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无论何种形式的考查大都离不开问题。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作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发现问题,大胆批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并及时进行正确灵活的评价、反馈,甚至给予表扬。比如,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今天的一位外交官认为,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总像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对此,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引发学生重新审视晏子的语言和人格,并思考衡量“智慧”“尊重”的标准。有的学生从晏子的处境考虑认为其虽必须“绕口令”,但确有逞口舌之能之嫌;有的学生换位思考,觉得自己说不出晏子那样既能为祖国赢得尊严又维护楚王颜面的话,很佩服晏子的才华;有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示说不清楚,发出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之问;有的学生表示怀疑这位外交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嫉妒晏子的才能;等等。最终学生将老师提出的问题推向探讨晏子“真正的智慧”所在。这一问题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低充分显现,触发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思考,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蕴含于晏子言行之中的价值观的理解。
4.在考查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探索传统文化,是语文评价中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教材中的插图,有山水写意画、水墨画、剪纸画、扇子形状的画、古代名家书法作品,还有汉画像砖上的画、古代墓室壁画等。这些插图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价值,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不提及这些插图,学生也许仅会看看而已,如此就错失了一个拓展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良好时机,也辜负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时,教师可将教材中古诗文的插图纳入评价之中,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另外,还可将楹联对仗、诗词歌赋创作、传统节日文化等纳入传统文化考查中,关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素养和思想韬略的消化吸收。比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充满人情伦理色彩,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创作一首诗歌。
5.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考查
孔子评价学生时主张“闻其言,观其行”,即知行合一。传统书面考查形式只能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而言,实践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应注重知行合一。教师或学校可策划一些传统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举办,比如“人无信不立——说诚信”的演讲活动、“古诗苑漫步”的传统诗文诵读比赛、传统经典阅读交流活动等;也可以结合校本教材和乡土文化举办,比如“寻找身边的民俗”“家乡方言知识大比拼”等。参与活动的过程不仅能展现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反映其精神面貌、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在考查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了其传统文化视野。
总之,在语文评价中探讨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一方面要注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遵循文化特性,另一方面还要立足时代发展,明确考查的根本目的,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考查。探索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途径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本文仅从语文评价角度予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