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构建

2018-04-15徐向阳龙文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徐向阳 龙文静

当今社会从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要想提高学生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师更多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对待知识,错失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使得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日显迫切。

一、人文学科内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众说纷纭。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是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

我国批判性思维发展有两个阶段。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思想,其中就蕴含了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这已初涉批判性思维。近代中国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批判性思维,其中以刘儒德教授和钟启泉教授的研究为核心。刘儒德1996年发表的《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系统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含义、重要性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途径。钟启泉在2002年《全球教育展望》发表的《“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一文中重点介绍了保尔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并以其批判性思维教学原理和技术为基础,进而提出创新型“教学文化”。有理论框架的支持,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比如在不同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又如同一科目不同阶段,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问题,专家学者们都进行过深入探讨。

1.何为批判性思维

罗伯特·恩尼斯在1962年《哈佛教育评论》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着重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1]批判性思维绝非简单的有理由思考,更需具有理性和逻辑性,其中思维过程合理、对结论自信、事后反思都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教育学者马修·李普曼定义批判性思维是熟练的、可靠的思考,因为它对背景很敏感,依赖标准,并且自动调整,所以有助于形成有效判断。[2]

故批判性思维体现为需要标准,根据需要和问题本身作出合乎理性标准的判断,并进行合理反思。由于批判性思维的出发点是个体,若主客观条件发生改变,如需要考虑自身想法,问题产生的背景改变,甚至当事人心态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结论不同,因此理查德·保罗更加通俗地定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在你思考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想法,以使自己更好地思考。[3]他更强调批判性思维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前期必要准备。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借代修辞,学生在系统学习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虽不成体系,但已有雏形,这是前期准备;接下来,学生听到不同观点会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如何区分对错,从而全面掌握借代修辞。批判性思维能够训练人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面对问题时,问题意识使我们看问题更为透彻,较强的逻辑思维利于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界在20世纪40年代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北美与西欧更是掀起一场“批判性思维运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提出CT(CT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对复制性的、低层次学习的矫正方法而出现)培养要求。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美国教育界更是提出要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

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方面。批判精神左右一定心向,激发个人朝某个方面思考。[4]批判精神是批判性思维的开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最显著的特质就是面对问题能进行独立、深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日积月累中不自觉、无意识的行为。意识支配行为,批判精神需要问题意识。当存在的问题引发思考,而带着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有效思维过程。问题意识活动是由好奇、需要驱动的意识活动,也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批判精神通常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提出的观点是否有进行合理推断的意识,对经过严谨推理判断所得的结论能否保持理性自信三个方面予以评判。

提取信息就是我们思考取舍、逻辑推理、构建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如何从良莠不齐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起关键作用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能力。如果将教育活动中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因素进行区别,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在教育实践過程中教师追求答案唯一性,对学生批判意识进行制约。内部因素指在进行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三种障碍。首先,自我中心意识;其次,个人根深蒂固的认知和过往经验,这种认知会使我们带着某种偏见看待问题,使我们更易接受预想的证据、答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结论的公平、公正;最后,思维的发展,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揭示人在不同年龄段思维发展程度、侧重点、训练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2.语文教育内隐批判性思维

语文学科以工具性作为其本质属性,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将语言作为载体的思维的训练和表达。语言的表达受思维的限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取决于思维逻辑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又取决于思维的形象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基础,而提高思维能力就需具备理性、周密、创新等技能,这些技能的习得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通常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提出问题。当学生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学生是否拥有“我如何能正确高效解决该问题”的态度,关系着学生能否不断地提出与之相关问题。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让学生总结词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情感基调是什么?苏轼创作该词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是怎样的?苏轼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情怀?上述提问并不意味着有效思维的开启,只有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才能称之为开始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其次,解答过程。批判性思维在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使用推理方法。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推理过程中,若要保证根据问题进行充分合理的推理,就要有相关理论或事实作为依据,还要注意可能影响结论的因素、变量,这种推理的过程就具备严谨性。利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理性和逻辑性,面对问题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可以大大提升结论的准确性、合理性。

最后,反思能力。反思内省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最好途径。自我反思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改善提升的向度和深度。

二、语文教学孕育批判性思维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但唯书本倾向,缺乏逻辑与哲学的必要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教育中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仅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符,而且影响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

1.应试教育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匮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对答案唯一性的理解;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又对教参和学科权威过分依赖,失去自我判断,甚至当学生表达不同看法时,搪塞或斥责学生。

如《祝福》一文,教师按照教参的权威论调讲解“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封建礼教的迫害”。这时一个学生质疑:“祥林嫂真正的死因是再嫁丧夫、丧子的悲惨命运,并非寡妇不能再嫁的礼法啊。”老师一时无言:“我教书这么多年了,只有回答祥林嫂悲剧的真正原因一定是封建礼教的迫害才能在考卷上得分。这是许多专家、优秀的一线教师约定俗成的答案。”就这样,一次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加深对文本主旨真正理解的活动,还未开始便已宣告结束。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学生开始拥有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具体事物有了概括、归纳、判断能力,还拥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开始探究问题的本质属性和更深层次原因。[5]中学生好奇心强,对许多事物有探究的想法,尤其是对感兴趣的事物更有一探究竟的决心。因此,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黄金时期。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由于知识框架还未定型,逻辑思考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学生很有可能从新角度提出新观点。

2.语文教育呼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离不开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成果,才具有創造价值。[6]教育是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决定了基础教育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刻不容缓。语文学科对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具有天然的使命和便利,语文教育呼唤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学科听、说、读、写贯穿了整个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听,即聆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聆听十分重要。能否抓住沟通者话语的要点并加以概括、评判,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这需要我们有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说,即表达,将思维转化成语言,迅速组织语言及架构,选择适合的修饰语,使表达更准确、生动。读,即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提取有效信息和重点信息的能力。写,即书面表达,写作讲究文章的内在逻辑以及言辞精准,在此基础上更追求表达出个性。能迅速判断他人观点里的谬误,从海量信息提取具有合理性、准确性的信息的活动,自我反思,然后进行自我评价,这一切活动都与批判性思维有关。

汉语文字的“人文属性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民族情感”[7]。因此,语文对人文情怀的培育是贯穿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审美体验,逐渐形成自己对美的看法,这种自主、无意识的心理构建活动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实际运用。基于学生自身阅历、知识层面及所处环境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个体出发进行合理思考,会产生多样的情感价值体验,其间包含体验、感悟、反省等思维过程。

三、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比很大,教师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培育他们探索真理、乐于创新的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

1.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时占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比例高达70%。其中,阅读能力包括认读字词的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鉴赏文章文学性的能力、评价文本的能力及阅读技巧。技能习得的过程是枯燥的,若将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阵地,须使学生对批判性思维产生兴趣。

批判性思维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时常存在误区,过于强调学生有所发现和创新会导致学生产生过度解读文本的现象。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例证结合、言必有据,忌天马行空、生搬硬套。也就是说,学生提出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不仅需要自圆其说,同时也需要在面对他人质疑时,仍然立得住脚。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需从不断的提问、试错、反思中提升阅读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课内阅读时常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此契机引入时事热点、相关作品,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为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知识权威性,在阅读教学中按照预设步骤带领学生获取标准答案,这种行为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泊金斯对于如何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出“合理主义态度”,确立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知识的源泉,对于教师和书本的权威的绝对服从,往往降低了自身努力的需要。[8]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可以破除盲目迷信专家观点,使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合理认识。比如,对于莫泊桑《项链》一文的主题,一般认为是玛蒂尔德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如果跳脱出阶级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审视文本,又可能得出莫泊桑是借玛蒂尔德的遭遇揭示人生的残酷、命运的无情;从物质生活变化多端的角度出发,又可以得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有只追求物质生活,从有到无,被动生存,一切的理想、憧憬终会走向虚无等多种观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合理阐释并得出结论。

2.对话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传统教学中教师长期处于教学中心地位,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学生对被动接收的信息不经思考,人云亦云。改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势在必行。学生通过掌握学习主动权,促成化被动型接受为主动型求知的学习行为,不仅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高级目标,也是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的必由之路。

教师要使学生真正信服,绝不是利用身份、地位对学生施压,树立知识权威的形象,而是要通过民主的行为和对学生的尊重所获取的信任,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性师生互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不存在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师生应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共同进步。

3.教师具备批判反思能力

教师应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推断,并对结果拥有理性自信。教师拥有一泓清泉才能给予学生源头活水。教师首先应做到批判性反思。教师通过对自我的反思,开始建立自己的推理和假设,然后通过一系列实践,与学生、同行、教材、情境沟通,展开对推理、假设合理性的检验。观摩其他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面对突发事件、自己一直存疑的地方,他们的回答和解决方式,可能有助于用新的角度、眼光看待自己過去的教学行为。理论、书籍、文献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教学状况作了合理的多角度解释,从中总结前人经验,成功运用于自己的教学。

正如《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所说:面对纷纭杂沓的各种信息,存在海绵式和淘金式,海绵式即像海绵遇到水,把信息全部吸收;淘金式却像沙里淘金,去粗取精。淘金式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去粗取精更是提出有意义问题的过程。[9]我们要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制定教学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建立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计划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切实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2][3][美]Gerald M.Nosich.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M].柳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

[4]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5]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潘家明.批判性阅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9(3).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4.

[8]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

[9][美]布朗,基利.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赵玉芬,向晋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56.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SGH16H093、SGH17H124)、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SLGYJG1601、SLGYJG1807)、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17133)、陕西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18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