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时代精神,重温民族文化
2018-04-15胡久江
胡久江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立足乡土、“寻根”,聚焦民族性格,笔下人物既有近现代历史的影子,又毫无例外地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再加上其作品语言形象,情节精彩,情感强烈,富有内涵,很适合有一定阅读能力、世界观初步形成的中学生阅读,很多初高中也已经将莫言的小说列入课外阅读书目。教师需要根据具体书目以及相应的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的指导。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莫言小说的课外阅读时,应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联系当下的时代需要、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体会书中的乡土文化、“根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充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感悟人物形象,概括传统美德
课外阅读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比于带着问题读,笔者更倾向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人物形象上。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更加贴近阅读一本书的真实体验,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保证完整、连贯的阅读过程;另一方面,传统美德集中地体现在人物身上,学生读懂了一个人物,也就理解与接受了他身上的传统美德,教师在阅读总结中稍加点拨,便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美德背后深刻的民族文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之情,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既符合当代的价值观,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又反映了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例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高粱家族》时,可以真切读出“我爷爷”于占鳌血性、豪迈、勇敢、坦荡的形象,读出“我奶奶”戴凤莲勇于反抗、坚贞不屈、深明大义的形象,读出罗汉大爷为人诚恳、忠厚老实、忠于使命、爱惜名誉的形象。教师应在学生阅读前和阅读中要求学生关注、体会人物形象,用心记住(最好用文字整理)反映人物形象的具体事件。在阅读交流与总结时强调,这些人物都是莫言在“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缩影中塑造的典型中国人形象,他们身上都突出反映了一种或几种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总结出相应的美德:勇敢顽强,光明磊落,不畏强暴,心存正义,踏实肯干,待人以诚,坚守气节,爱好和平……学生被人物形象吸引,其实是受到他们身上传统美德的影响,认识到人物身上那种立体而又纯粹的魅力其實就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理想人格,是源于乡土的文化之根,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对人物情感与形象的感知能力都得到锻炼,阅读能力与传统文化素养也都得到提升。
二、代入人物思想,体会文化烙印
除了认同感,小说阅读还需要代入感。学生不仅要理解人物形象,还要能够以21世纪青少年的思维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动机、思想变化的原因,进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莫言的小说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思想变化的原因写得合情合理,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增强学生的体验。学生能够站在人物的立场,随着情节与人物一同经历思想变化,就能感受到人物的精神追求,“心系天下”“洁身自好”等曾经遥远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便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清晰起来。
如《檀香刑》中的钱丁,他出身乱世中的官宦之家,受兄长影响,起初心怀天下、踌躇满志,但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也曾不择手段,不惜加害他人;最后他反倒为了帮受酷刑的孙丙解脱,不惜放弃个人前程,这背后体现的便是中国传统文人在政治理想与个人信念之间的抉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体验。学生如果不能代入其中的话,便体会不到其中的真挚情感,感受趋于扁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钱丁一系列行为的本质原因,认识到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都是有内在逻辑的,导致他必然会在看清官场的真相之后彻悟,追求内心的圆满。这个原因与陶渊明的隐逸、李白的漂泊其实别无二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抉择,反映了中华民族忧国忧民、重视精神、坚定操守的文化烙印。
《檀香刑》这部小说其实并不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必须删去其中与小说主题关系不大并且有争议的内容。小说以篇章组合的方式写成,删减难度并不大。教师在指导时,要强调小说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对以钱丁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的蜕变的影响,让人物的思想变化更显连贯清晰、有因有果。这样做可以降低学生代入的难度,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验那些离日常生活比较远的精神追求,丰富学生的情感与阅历,并激发出深深隐藏在学生内心的强烈情感,使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强大力量。
三、贯彻时代精神,讨论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立足当前时代的价值取向,才能具有长存的生命力,这是文本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由于小说有广阔的解读空间,为了不让学生陷入理解的误区,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主动预设一个积极向上的解读方向。
例如,在学生阅读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前,教师可以预设这样的解读方向:“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曾怀抱不同的愿景,‘志存高远‘励志笃行本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一个懵懂的孩子与几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希望,并努力地为之奋斗过,但最后每个人都没有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请同学们走进小说,谈一谈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以及带给后世的反思。”学生带着这样的预设阅读小说,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人的追求上,从而得出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中每个人的梦想都有一个积极的内核,却因为客观上的物质贫乏和主观上的缺少互相关爱,以致他们在遇到利益冲突时便选择互相伤害;菊子姑娘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不曾对别人抱有恶意的人,却因他人的恶意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教师可以在此时进一步引导:“那么小说表现出的中华传统励志文化是错误的吗?还是仅仅是不完整的?先贤对于个人理想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的处理方式,有过怎样的论述?”学生可能会联想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名句,意识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个人理想与公共利益之间其实有着合理的平衡,其标准便是“义”“以其道”等。学生进而意识到,在物质发达的当代社会,青少年励志也应注意到这一点,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关爱他人、尊重公共利益,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这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
再如莫言的小说《卖白菜》,小说主题明确,通过叙述困难时期“母亲”因“我”在卖白菜时故意多收1毛钱而悲愤落泪这样一件小事,赞扬了母亲诚信自爱、重视名誉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当前社会中加以传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代实例加以思考,比如,体彩业主“诚信还彩票”,家属在病人病逝后退还众筹的医疗费,等等。这些信息可作为阅读背景,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导入,这样便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文化传承形成积极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孟子所提倡的“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这样,学生既对小说的思想和时代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有了新的感性认识。
总之,对于诸如莫言小说的课外读物,教师在挖掘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价值时,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方式、理解能力、时代精神出发,使其易于学生理解、消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思想形成积极正向的认知,读出作品的内涵与文化要素,并在提升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更加辩证地意识到如何在当代正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与文化教育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