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流行语“扫红包”

2018-04-15王雪燕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动宾语料语料库

王雪燕

继2015年“抢红包”一词出现并迅速蹿红之后,“扫红包”一词随之出现,呈现出流行的趋势。“扫红包”是支付宝为推行支付手段而采取的一种奖励行为。顾客到商家购物,先扫支付宝红包,然后使用红包付款,支付系统会自动减去红包的金额。“扫红包”由商户营销而出现,因大众消费而流行。因其流行时间较短,几乎无人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本文试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扫红包”现象,研究动词“扫”的意义和宾语“红包”的性质,并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扫红包”的产生机制和流行动因。

一、“扫”的语义及“扫描”的构词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扫”的释义为:①用笤帚、扫帚除去尘土、垃圾等。②除去;消灭。③很快地左右移动。④归拢在一起。对“扫描”的释义为:电子束、无线电波等在特定区域按一定规律移动而描绘出画面、物体等图形。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下文简称CCL语料库)中搜索“扫”,得到24892条语料,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500条,去掉无效语料30条,进行语料分析后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扫”的语义分布表中可以看出,“扫”在表示“清扫”义和“除去”义时可以自由地独立运用。“打扫、清扫”只在搭配双音节词的较正式的语体中出现。“扫”的“很快地左右移动”“归拢在一起”义出现频次较少,且不能独立使用。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扫”的释义看,“清扫”义是“扫”的本义;“除去”义取自打扫的目的,即除去灰土、垃圾等;“左右移动”義取自打扫、清扫时的动作,即左右移动工具;“归拢在一起”义取自打扫后会把垃圾归到一处。“扫描”中的“扫”来自“扫”左右移动的语义特征。从“扫描”的释义看,取“扫”的移动义和“描”的描绘画面、物体义。二者均为动词,但语义重心在“扫”,重电子光束的移动,描绘画面、物体是移动造成的结果。这种语义组合使“扫描”类似于动宾结构,“描”近似于名词。

二、“扫红包”的语义结构分析

流行语“扫红包”是由动词“扫”和名词“红包”构成的“扫+ NP”动宾结构。根据“扫”的语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1.打扫、清除义的“扫+ NP”结构

(1)黑猩猩效仿扫地时往往把垃圾从一个地方扫到另一个地方,而不会把垃圾打扫干净。(CCL语料库)

(2)经常清扫库区,及时清除废纸、杂草等易燃物。(CCL语料库)

(3)海淀区温泉乡聂各庄敬老院后的小山坡上,孙茂芳携爱人给高志云扫墓。(CCL语料库)

(4)扫除文盲教育应当包括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未丧失学习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残疾人实施的扫盲教育。(CCL语料库)

(5)不单纯把它看成是一种救助和给部分人以重新入学的机会。而是当成以扫文盲、扫科盲、学文化、学技术、学经营管理活动,以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213工程”的一部分。(CCL语料库)

从以上各例看,“打扫”“清扫”义的“扫”是“打扫”“清扫”的省缩,“除去”义的“扫”是“扫除”的省缩。这类结构的“扫”是主要动作,是整个词的语义重心,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由它代替整个词,专指整个动词或词组的意义。在例(2)中,“清扫”作为动词,后面跟受事宾语,若只保留主要动作“扫”代替整个动词,可形成“扫地”这个结构。在例(4)、例(5)中,“扫”是“扫除”的省缩,“扫盲”这一“扫+NP”结构是从“扫除文盲”“扫文盲”到“扫盲”逐步省缩而来的。在这类结构中,“扫”为“打扫”“扫除”“除去”义,“NP”是“扫”的受事成分,整个结构表达用工具或办法清扫、除去人不需要、不满意的东西或事情,暂且称之为“扫1+NP”结构。

2.扫描义的“扫+NP”结构

从CCL语料库看,没有“扫”单独使用表达“扫描”义的用例,但“扫描”可用在动宾搭配中:

(6)从头扫描日志文件,找出哪些事务在故障发生时已经结束,哪些事务尚未结束。(CCL语料库)

(7)扫描地图可以产生能被进一步处理生成向量数据的光栅数据。(CCL语料库)

(8)用户可以通过扫描识别二维码身份来添加朋友、关注企业账号。(CCL语料库)

“扫描”作为科技词被广泛使用,“扫”是主要动作,“描”是次要动作。从词汇学“横向合并”的理论看,“扫”完全有可能代替“扫描”整个词的意义,“扫描二维码”完全具备向“扫码”省缩的可能。新词语的流行扩散较快反映在口语中,书面语的传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CCL语料库反映新词语相对滞后。笔者在CCL语料库中搜索时没有发现用例,在人民网中搜索“扫码”二字,则出现12623篇相关报道,主要内容涉及扫码乘车、扫码付款、扫码购票等内容,这说明“扫码”已经广泛流行开来,作为“扫描”义的“扫”也具有了单独使用的能力。在人民网中搜索“扫红包”,出现11篇相关报道,说明“扫红包”也开始具有流行的趋势。

(9)记者在现场看到,每辆“合乘”公交都配有扫码机,乘客线上预约并支付成功后,可凭借生成的二维码车票扫码乘车。(人民网,2018年9月23日)

(10)垃圾分类投放,手机能扫红包。(人民网,2018年6月7日)

(11)2016年春节期间,全国有近30家权威媒体加入微信发红包的浪潮,读者可以边看报纸边扫红包。(人民网,2016年11月1日)

(12)苏酒代表之一洋河酒在中秋国庆两节上也推出了“码上扫红包赢取奖品”营销活动。(人民网,2015年10月29日)

在上述表示“扫描”义的“扫+NP”结构中,“扫”明显是“扫描”的省缩,“NP”不是“扫”的受事成分,而是表目的义的旁格成分。本文将这种结构暂且称之为“扫2+NP”结构。在这类结构中,“扫”为“扫描”义,整个结构表示某人为得到某物或某权限而扫描某物的意义。这一结构中的宾语是表示目的的旁格宾语成分,结构义是“为了得到某物而做什么”。

三、“扫红包”的产生机制及流行动因

1.产生机制

新词的产生和流行背后有其语言学机制。从词汇学理论看,“词素义间的横向合并”是“扫描”义的“扫”产生的理据。如上所述,从语料中“打扫”“扫除”义的“扫”的省缩实际看,“打扫”“扫除”义的“扫”是从整个动词结构省缩而来的,用“扫”代替整个结构的意义。“扫描”与上述结构相似。由于“扫”是主要动作,“描”是非主要动作,进而使得整个结构类似于动宾式。这类结构的组合较容易失去宾语,进而使主要动词转指整个动宾式词语的意义。这种现象是复合词语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词汇学上称之为“组合同化”[1],或称为词素义间的“横向合并”[2]。这种现象在短语和词中都会发生,或者一个词融合了短语的意义,或者一个词素融合了整个词的意义,进而能够独立成词。从词汇学理论来看,“扫描”具备向“扫”省缩表达“扫描”义的可能;而从人民网实际出现的语料看,“扫”可以表达“扫描”义。“扫码”已经流行开来,“扫红包”亦有流行的趋势,因此词典释义也应将“扫”的“扫描”义作为一个义项补充进去。

从语法学的角度讲,表目的的旁格宾语成分是由“抢红包”“扫红包”产生并成为合法结构的语法依据。刘探宙认为,“抢先”义的“抢+NP”结构中的“NP”是旁格成分,其结构来源于“抢(先机)+于+NP”结构,义为“为(因)NP而抢先机”或者“在NP上抢先”,故“抢红包=抢于红包=为红包抢先”。[3]与此同理,在“扫描”义的“扫+NP”结构中,NP也是表目的的旁格成分,结构也来源于“扫+于+NP”结构,义为“为(因)NP而扫描”,或者“在NP上扫描”。

2.流行动因

语言学机制下产生的新词语是符合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而新词语能否迅速广泛流行并有持续的生命力,则取决于人的心理需求、社会需要和文化认同。

人在使用语言时会追求新鲜感,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能促使人们创造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集中体现在词汇表达方面,即创制新词。这些新词在网络环境中迅速传播并流行,但大部分会很快消退,只有少数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被长期使用并最终成为比较稳固的词语而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能够让新词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原因是社会需要和文化认同。

“扫红包”一词的出现,源自支付宝公司的营销策略,它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一家公司采用,其他公司效仿,并与“春晚”这类有着广泛观众基础的媒体节目相结合,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扫红包”源于支付宝等公司鼓励手机支付的行为。在手机支付已经普及到各级各类商户的前提下,为了争夺微信的零钱支付市场,支付宝推出“扫红包”行动。由于这一行为的参与者众多且持续时间久,使“扫红包”的频率增高并成为支付的热词。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营销策略;从传播学角度看,公司可以实现宣传与利润增长的双赢,参与者可以获得心理满足,加之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共同促进了“扫红包”的快速流行。

有研究称,“抢红包”的广泛流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是新媒体时代与传统红包文化相碰撞而产生的风俗文化新形式。微信红包的文化寓意和春节传统红包相近,都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抢红包”则创新了红包的文化意义,在维系亲情、情感交流外,增加了娱乐功能。目前,“扫红包”也开始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例如,有公司把二维码印到全家福或菜单上,顾客通过扫码获得新年红包。这种借助新技术新方式,将实景红包转化成分享欢乐、传递亲情的“新年俗”,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同时,“扫红包”也是饭店等地方常用的营销方式。红包一般藏在顾客常点的菜品里,想抢红包,就要先坐下点菜;或是在付款前扫红包,等于打折。所以,“扫红包”既满足了人的娱乐需求,又实现了公司的宣传和营销。

总之,新词语产生有其语言学机制,符合词汇语法规则,但其是否能流行并有长久的生命力,要看它是否有社会需求,是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扫红包”既符合语言学产生机制,又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所以能够快速流行,成为流行语。

参考文獻

[1]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2).

[2]唐子恒.词素间意义的横向合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刘探宙.从“抢钱”到“抢红包”——“抢”相关的句式和宾语[J].汉语学习,2017(4).

猜你喜欢

动宾语料语料库
汉泰语动宾结构研究综述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中古汉语分期研究所涉及的语料问题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如何使用第二外语学习者语料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