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路合一”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18-04-15唐翠云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意环节案例

唐翠云

一、“三路合一”阅读教学

本文所说的“三路”指的是文章的文路、学生的学路以及教师的教路。

文路是促成读者体悟文章的情感线索,也是体现文章思想和主旨的内隐脉络。作者巧妙构思,或使文章内容一波三折,或使情感线索突出,或使情节出人意料等,这些都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该留意的文路。一般来说,文路多隐藏在文章的标题或者重点语句中。对教师来说,理清文路有利于依照课程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对学生来说,学习文章的文路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路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知识学习、经验积累乃至情感熏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初读时能够读准语句,掌握文章内容;再读时可以读出感情和节奏,感悟课文;第三次读时可以读出内涵和韵味。这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究、合作、体验的过程,几个环节彼此交织、融通。中学阶段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本时,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去阅读,产生自己的理解。而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丰富的阅历和感悟会影响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语感,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心理体验,促成个性化的加工。

教路指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文本,既不刻意拔高文章的文意,也不脱离文本实际内容,更不局限于文本而丧失自我体验。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路的主体,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保证与时俱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无论是哪种教路,其宗旨就在于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和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吸收中外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三路”教学案例

1.“文路”教学案例

教师从文章内容入手,将读懂和理解课文内涵作为教学的重点,由此开展教学设计。导入部分通过讲述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莫顿·亨特成就了一段非凡之旅?在具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首先是复述要点,理清事情的发展脉络。其次是把冒险和脱险作为临界点,进行教学。讲授“冒险”部分时将“困难”一词作为抓手,概括文中有关困难的具体事件,继而让学生理解“训诫、心惊肉跳”等词语;讲述脱险部分时,重点分析心理变化的过程。最后分析作者的童年经历带来的启发。教学过程简单阐述如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教师介绍主人公莫顿·亨特成年后的飞行经历。

第二环节: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板书复述要点。

2.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复述。(板书冒险、脱险等词语)

第三环节:与作者一起历险

思考如下问题:

1.文中的“我”明明记得母亲不要去冒险的“训诫”,但是作者为什么还是和其他伙伴一起去爬悬崖了?

由此学习“训诫”一词;理解为什么母亲一直训诫“我”。

2.“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的“我”是怎么想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大声朗读“我”看到高不可攀的险峰后的有关心理描写,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3.“我”的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有了信心—信心倍增—巨大成就感)

第四环节:分析“我”到底是怎么走下悬崖的?(移—伸—探)

1.这里的“探”可不可以换成动词“踩”?

2.比较两个“啜泣”的意思。(恐惧、绝望,委屈、激动、温暖)

3.启思践行,思考“我提醒自己……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句话。

从问题的设计来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学生在复述部分很自然地把文章分成了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在解读“训诫”一词时,过渡到对“险境”的概括。教师在教授“脫险”这部分内容时多是围绕着动作以及心理变化的过程设计问题。显而易见,这份教学案例在递进层面只停留于表层,并没有表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可以说,这个教学是一个典型的“唯文”过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从阅读教学过程来看,这个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在第三环节中,教师主要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主要徘徊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从文本的解读来看,教师的提问多是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非常少,这样会限制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精神会消失殆尽。从课堂关系来看,学生和教师的地位严重失衡。整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停留在“教”文本的阶段,学生在思想上很难得到启迪。

2.“学路”教学案例

教学以辅助学生学习文本为主要目的,分为基础过关、思考过关以及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基础过关为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服务,主要包含学生对作者、字词的理解,还有练习复述等内容;思考过关则是解读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质疑问难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提问来解答。教学设计简单阐述如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引出作者的冒险旅程。

环节二:自学理解基本文意

1.读准、弄懂生词的意思。(利用相关工具书弄懂意思)

2.梳理全文。(学生“按照文中内容填空”)

第一,记叙文是以写()和()为主的文体,包含的六要素为:()、()、()、()、()、()。

第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作家。

环节三:小组讨论和交流

以四个人为一小组,研究文中第二部分的思考题,最后一题可以根据自己所想的人物进行评价。

环节四:感悟深化

1.读课文之后的启示。

2.谈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弃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课堂学习是主动生成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获得知识、思想,开启智慧的过程。这个教学案例设计了小组讨论,貌似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权,但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教学目标缺少明确指向;课堂问题意识不清;教师的指导地位并不突出。

3.“教路”教学案例

教师在备课时,确立将以事喻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为教学重点,以该写作手法的应用为教学难点。导入环节则以借景抒情和借物喻人手法为主,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接着依照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字词。在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重点探讨文中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最后启示学生如何理解“以小见大,以事喻理”。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写作手法导入。(借物喻人)

2.介绍作者。

第二环节:整理课文新字词并复述

1.准确认读生字新词。

2.梳理文意。

提問:大家自由阅读课文,读完之后认真思考文中究竟讲了什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

3.关键要素复述。

第三环节:学习表达方式

1.找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法迁移。(学生合作学习)

第四环节:写法总结

1.以事喻理。

2.以小见大。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如果在课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说学到了写作手法,明白了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有效,但学习的过程却是静止的,这是不尊重文本的表现,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把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积累。比如,在教学“冒险”部分时,教师把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及当时环境的描写;在教学“脱险”这部分时,重点放在了动作描写上,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导致学生丧失了一次很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三路合一”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上文分别指出了三种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下面将阐述“三路合一”的阅读教学策略,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初读有声,把握文意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需要学生读准文中的字词,并准确把握文意。主要有以下步骤:第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连通句子;第二,用“意群”组合,选取相应的分类方式来对词语进行排列组合;第三,引导学生朗读,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

2.再读有情,感悟课文

这可以看作“三路合一”的第二个环节,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求学生在情意、情感以及情境中不断融入课本,充分与课文对话。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找到最能让学生动情的地方,设置相应的审美情境,唤醒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对“冒险”和“脱险”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三读有疑,品味内涵

这一环节更强调学生反复质疑的精神,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理解,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探究,最后交流答疑。

4.四读延伸,实践运用

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在体会和感悟的过程中将自身同社会、同自然产生联系,倾听内心的声音,将学到的语言和生活方面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从而达到自启其智的目的。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006005)、“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院内科研基金项目”(06C1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意环节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