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探析

2018-04-14向璟伊刘立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7期
关键词:太溪颈性颈椎

向璟伊¹,刘立东²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吉林 长春 130022)

颈性眩晕是指因患者的颈枕部发生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致使其椎间关节发生退化、钙化、变性及增生等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1]。颈性眩晕患者主要有头痛、失眠、耳鸣及视物不清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发生猝倒等危险事件。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差异较大。通过临床观察,笔者了解到颈性眩晕患者使用益肾活血针刺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但是,笔者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中均未查找到使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相关文献。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笔者选取某医院骨科门诊在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颈性眩晕患者,并使用益肾活血针法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某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其中40例颈性眩晕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年龄≥18岁且≤65岁的患者。2)可耐受针刺治疗的患者。3)能够坚持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其排除标准是:1)精神疾病患者。2)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4)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在这4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12例;其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42.0±2.4)岁;其病程为3~15个月,平均病程为(7.0±3.5)个月;其中头部前屈型颈性眩晕患者有13例,头部后伸型颈性眩晕患者有12例,头部旋转型颈性眩晕患者有10例,混合型颈性眩晕患者有5例;其中有7例患者有颈部疼痛的症状,有10例患者有视物不清的症状,有12例患者有恶性呕吐的症状,有7例患者有持物不稳的症状,有9例患者有心慌心悸的症状,有16例患者有耳鸣的症状。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为1994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和标准》[2]中制定的有关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患者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患者有位置性眩晕、持物不稳及视物不清等临床表现。3)对患者进行旋颈性试验的结果为阳性。4)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5)对患者进行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治疗方法

为这40例患者均使用益肾活血针刺法进行治疗,方法是:1)穴位选择:C2~C7脊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溪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血海穴和阴陵泉穴。2)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3)用1.5寸的毫针在患者的C2~C7脊穴棘突两侧旁开0.5寸的位置刺入,进针1.0寸。4)用1.5寸的毫针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对患者的合谷穴、足三里穴、太溪穴及三阴交穴进行针刺治疗,同时采用同样的手法对其太冲穴、血海穴、阴陵泉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天针刺一次,每次为其留针30 min。连续治疗7天。

1.4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按照国家中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个等级。⑴痊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消失,治疗后对其进行2个月的随访得知其病情未复发。⑵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仅在劳累后偶尔发作。⑶好转: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等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⑷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等症状均未见好转,甚至其病情在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包括感染、晕针等。

2 结果

经过治疗,在这4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痊愈者有33例,为显效者有5例,为好转者有1例,为无效者有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这40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晕针等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由于患者的颈部软组织受到损害造成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恶心等。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1)由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眩晕。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后,导致其颈部椎体失稳及颈椎周围的软组织痉挛,其椎动脉因受到机械性压迫而发生眩晕。2)患者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使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其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3]。王慧敏[4]等的研究表明,用刃针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8.2%,但多数患者对此疗法不能耐受,故此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局限。焦祖斌[5]的研究表明,用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51%。《灵柩·太惑论》中称“邪之中于颈,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脑”,故在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时需以活血为主要原则。本次研究所选穴位主要是合谷穴、足三里穴、太溪穴等穴,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均可起到活血补肾、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这4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7.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此结果与焦祖斌等[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太溪颈性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