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产学研用模式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

2018-04-14邵翌鑫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工业专业

邵翌鑫

(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以不同方式提出要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具有工业设计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工业设计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上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工业设计也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小汤姆逊·华生作为IBM的前总裁,他有一句至理名言直至今天依旧是企业管理界的金科玉律,那就是“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无独有偶,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也把“Design and Business”作为其2017年年会的主题,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的工业设计专业自发展起已有30年有余,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部分不足,如:教育培养的模式没有办法完全契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发展速度较缓慢,导致无法跟上当今企业的飞速发展等。究其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中的教师普遍是在校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教育工作,其本身并未到企业中进行过相关技术培训,并不清楚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这种培养模式犹如闭门造车;二是校企合作还不够普遍,绝大多数学生并不真正了解企业中的工作模式,只是在校期间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在毕业后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以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按照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实践能力优、综合素质高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应运而生[2]。就工业设计专业而言,产学研用相结合不仅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创新科技和设计前沿探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发现设计的新问题、新机遇,从而引领设计的前沿,在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3]。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4],为适应企业的需求,在认真学习高等教育精神的同时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本学校的现状,初步提出针对工业设计专业革新目标: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将生产、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相连,实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

(一) 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针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完成科研方面的相关任务。由此可见,产学研的结合已经在类似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得到认可,其实不只是美国,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例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在这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由政府主导的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的合作的开始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是特曼教授,他被称为“硅谷之父”,正是由特曼教授最先提出将学生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这就是著名的“硅谷模式”。“硅谷模式”得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大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支持很快得到了回报,“硅谷模式”在自身茁壮发展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这种反哺也体现在学校的科研发展之中。“硅谷模式”的建立标志着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正式出现。英国、德国、日本也都先后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派遣学生到企业实习、聘请企业中的资深员工到学校授课、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员工到高校进修等方式进行校企合作,甚至有些企业出资供给教师出国深造[5]。

(二) 国内成功案例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尝试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现在产学研合作模式早已被作为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但工业设计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就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部分还无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仅可以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也可以从本国其他专业的创新培育模式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业设计发展需要的、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道路。

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2001年起,将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逐步开始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教育的途径,逐步与北京、上海、青岛、苏州、宁波等地的企业协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企业承担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学校则承担企业的科研课题并为企业培养人才,优先为企业分配毕业生。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实现了100%就业率,更有学生在毕业后开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如:灰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这种协作,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创新了技术,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除了北华大学,很多国内的高校都开始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收获了多项成果,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6]。辽宁地区则以市场为导向,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为一种集成、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该创新机制能够将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用户等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攻克的科技难题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极大地压缩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周期,而保障机制又是确保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辽宁地区从人才管理机制、财税扶持机制、资源供给机制、知识产权机制、诚实守信机制五个方面着手,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保障体系,取得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7]。

二、新思路探索

笔者于2013~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就读工业设计专业,在为期两年的硕士生课程中,笔者对国内工业设计专业与意大利的工业设计专业就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国内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绝大多数高校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更倾向于在校内环境下的书本教育,学生的实践普遍倾向于教师自拟题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毕业=失业”的窘境,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发展受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影响明显,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却更新缓慢,学生无法掌握最前沿的相关知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各种通识课占用大量课时,大一、大二大部分时间花在政治和英语方面,除了素描、色彩等艺术基础课,设计专业课只有少数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学、人机工程学等理论课程,而大一、大二是学生求知欲最强,设计欲最强的时期,进入大三以后,大部分学生已经在考虑就业的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能尽快适应社会,已经在考虑或者已经担任了兼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静下心来做设计。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每隔一个学期安排一门产品设计类课程,这些课程由浅入深地安排学生展开设计项目。但是,由于课题大多数是由教师自拟,设计项目大多数是概念性的,学生一般只能从造型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基本上不太考虑材料、生产、工艺、成本、销售等问题。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产品是面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很难受到企业的青睐,虽然通过校内学习,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设计的流程,了解与设计相关联的工程、销售等环节的重要性,但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融入整个团队。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更应该联系企业,让学生接触实际项目,因为毕业设计是设计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对前几年设计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性训练,但往往由于设计项目的虚拟性,致使学生积极性不高,很难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较于国内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模式,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培养模式则以实际运用为主,在实践中学习。在为期两年的硕士生课程中,只有不到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剩下的时间均用于实践演练,笔者就读期间所做的第一个设计就是改造学校模型制作室的工具,米兰理工大学经常会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实际生产,将其应用在校园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同时也客观检验了学生所做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接下来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产品设计则是与企业合作,学校出面与企业共同开发创新性项目,企业为学生提供平台,学生得到锻炼机会,学生设计出来的优秀的可推广的产品由企业优先购买并加以生产,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高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笔者在就读期间就曾与中国的美的公司和意大利的杜卡迪公司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并收益良多。在学生与企业进行合作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团队中的成员来自于多个不同的专业,米兰理工大学也会为学生团队配备分别来自艺术设计专业、机械设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多种专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往往都已在企业工作多年,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整个设计过程是由这些老师和学生团队共同配合完成的,这也保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在米兰理工大学如果想顺利毕业,则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在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必须要到学校提供的或者自己寻找的相关工作岗位完成为期半年的实习,学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学生实习的验收工作,在完成实习之后,学生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三、实施推广的难点

产学研用模式是目前流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好方法。在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8]。如何以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教育改革的载体,根据企业用人的需求,构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要求的实训场所,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结合企业的培训方式及管理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9],培养出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0]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存在一些难点,首先,该模式的推广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教师的个人能力不足的话,该模式将很难有效推广,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从校园毕业后又回到校园成为教师的,所以并没有在企业中经过历练,这样的教师往往并没有能够独立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其教授的学生就更难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了;其次,国内各高校中普遍存在专业与专业之间交流匮乏的情况,学生在读书期间很难有和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中多专业人员共同合作的工作模式,所以高校应该尽量打破学院与学院,专业与专业间的界限,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有与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合作的机会,以便于其毕业后更加适应工作岗位;最后,国内高校广泛存在以纵向课题为主,横向课题为辅的情况,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中,进入企业的比例远大于进入高校的比例,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高校应大力推广横向课题的发展,必要情况下应该由学校出面与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 语

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实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提出多年,在实际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难点,结合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国内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道路刻不容缓,其中如何将产学研用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给出了初步的想法,该想法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为将来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产学研工业专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工业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