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儿童视角 做一个长大的“儿童”

2018-04-13臧冬进

考试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发现理解童心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成人儿童视角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引用故事和名言,阐述了儿童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无限成长的可能,必须得到尊重和理解。论证了寻找儿童的视角,对于助长儿童向着最好的可能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出了儿童视角就是要求我们成人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属于儿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儿童的世界。

关键词:童心;发现;理解

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作为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他们也有丰富的情感,她们更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因此,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成人,尤其是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寻找儿童的视角,助长儿童向着最好的可能的发展。

一、 寻找儿童视角——什么是儿童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质的阶段,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每个人都曾是儿童,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成人立场,我们拥有太多的“妈妈觉得你冷”、“老师觉得你应该还能再吃点”、“奶奶发现你还没吃饱,应该再多吃点”这样类似的想法,甚至很多時候,我们甚至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怎么就是不会呢?”,我们潜意识里,把儿童当成了只是个子小点的成人。我们并没有真正去认识他们,更从未真正有意识地去发现他们。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做到认识儿童,只有拥有儿童的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二、 寻找儿童视角——发现童心

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很特别,并且深藏不露;而且这种极其幼稚的心理,需要有适合它的环境去发展。有这样一句话:“他在这个世界上,然而这个世界却不了解他。”用这句话反观我们的儿童,是非常合适的。我们成人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身体需要,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生理需要只是人类最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儿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成人用儿童视角观察自己,也就是发现童心。

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引领下,我们幼儿园和很多其他幼儿园一样,在实践中慢慢了解了课程游戏化的真正内涵。过去的那种“上课坐坐好、小手放膝盖、小眼睛看老师……”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幼儿园开始变成一所开放、自由、没有束缚的“乌托邦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不再受“课程、纪律、课程表、甚至座位”的限制,上午孩子们会有一节教育活动,当然,这样的教育活动其目标必然是指向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活动中不再是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两到三个不同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式地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下午剩下来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老师们和他们一起创设、并不断改进的区角游戏:娃娃家、小医院、建构区、汽车总动员……除此之外,幼儿园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室:可供孩子们自由涂鸦、创作的美劳室;可以通过动手动脑获得想要的答案的科学发现室……也有宽阔的室外场地供孩子们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去探索、去发现、去生成新的问题、寻找答案;更有许多走出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当地特色蓝印花布的扎染技术、了解风筝的历史传承并亲子制作、放飞风筝……如此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地成为她们童心的归属。

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儿童总是以他独有的视角去看世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无与伦比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耳熟能详的经典儿童小说,书中的巴学园是一所爱心、幻想和自由无处不在的理想国。书中的小林校长就是一个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楷模,当主人公小豆豆跑来问他借钱,他耐心地聆听小豆豆的借钱缘由:车站门口有个卖树皮的,他说咬一口他的树皮,如果没有苦味,就可以证明咬的人是健康的,小豆豆非常担心卖树皮的人第二天不来了。小林校长爽快地答应,甚至提出条件——买来后一定也要给他试试。小豆豆买来树皮,首先给校长咬了一口,接着又非常有大爱地让所有的人都咬了一口,让妈妈咬、甚至连小狗也不放过。当小豆豆知道大家都健康时非常开心。其实,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小林校长早就知道“实际上,任何人咬这块树皮,都绝对不会觉得苦”。但他没有在小豆豆借钱时对她进行说教,而是用儿童视角去理解、尊重儿童的行为,并能通过自己的行动真正做到呵护好儿童的童心,培养孩子勇于尝试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 寻找儿童视角——理解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探索童心的本义、创造力是童心的表现。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呵护和引领儿童的创造力,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简单的“教授”和机械地重复训练,童心是成人创造力的一颗种子。只要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拥有不竭的创造性。

丰子恺特别强调童心的重要,他说:“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奇怪吧。”成人只有让自己内心拥有一个精彩的儿童世界,才会理解童心,主动用儿童的眼光去体验世界,用心去多倾听儿童的声音,才有了儿童的视角。

《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和小林校长为什么那么受孩子们欢迎?在这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答案:小林校长以那样的耐心专注的倾听,丰富了自己的儿童世界,练就了观察儿童的眼睛,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也就养成了自己的儿童视角。小林老师正是理解儿童的内心情感及需要,言行举止也让儿童看到了尊重和信任,才能成就世界享誉的巴学园和《窗边的小豆豆》由此可见:儿童视角就是要求我们成人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儿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儿童的世界。

儿童视角,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绝不是简单的对儿童的放任和毫无原则的迁就,严格要求也是爱。寻找儿童视角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身材高大的“儿童”,其深意在于更好在心理上丰富自己的儿童观,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用儿童视角去理解儿童的需要,真正做到引导和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臧冬进,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港闸区翰林中港城幼儿园。

猜你喜欢

发现理解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