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运用
2018-04-13谢澄平
摘 要:在当前小学低年级教育的大形势和背景下,注重游戏教学法运用的“在玩中学”的教学模式日渐盛行,但针对这一模式的深入教学实践仍显不足,大多数教师仅停留在为教学设计穿插游戏环节的层面上;而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很难实现“以玩代教”。受英语课游戏教学的启发,本文对语文课堂中的游戏教学展开了三个层面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对学生主体性尊重的不断提升,促使着教师改变传统“知识授受”的教学模式,而去探寻更符合儿童天性、更能增加学习乐趣的教学方式。故此,本文就如何在玩中学好语文——换句话说,如何深入透彻地“玩转”好语文这一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想法与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要让学生“玩”得尽兴
在实践中,大家不难发现,学生们一到游戏环节就“野”了、“疯”了,心都收不回来了。这种现象,我想恰恰正是学生玩不尽兴的表现。要放手让学生“玩”得尽兴,字面上确实意味着从头到尾孩子们都在放开了玩。相信大多数老师会问,这怎么可能,难道要把语文课变成活动课?的确,这一观点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游戏教学法”就是“游戏环节”的观点有所出入。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们,不妨把整堂语文课当作一场与学生同参与的游戏来看待:
1. 让游戏活动融入教学环节。“游戏教学法”并非在备课及教学中插入一两处游戏环节。有一位大学教师曾经这样阐释“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游戏有机地变成教学。此处所说“游戏活动”并非狭义的做游戏,而应当是指具现为游戏形式的、可以引发学生愉悦心理的趣味活動。例如,简单的朗读词语,若教师略施小计,使出不同音调朗读、加上肢体动作朗读、使用夸张的节奏来反复朗读,甚至编写歌谣等等有趣的招数,便能把这个环节玩起来了。又如,我在教授课文时,尝试着以漫画式的板书替代要点式的文字板书,将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简明而又幽默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吸引学生观察、记忆、思考,又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无法在40分钟的时间里维持高品质的注意力。经过精巧设计,用游戏活动或趣味活动等形式来呈现尽量多的课堂时间,便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目标导向助益教学效果的达成。
2. 让教师成为游戏活动的参与者。在听课时,我发现很多老师把自己放在游戏环节的“设计展示者”、“执行监督者”的位子上,只在游戏开始时负责在讲台上展示材料、点击鼠标,然后指点学生参与游戏。张艺华老师曾说:“教师既是游戏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是一个大孩子,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这种“孩子王”式的老师,从站上讲台开始就必定是有趣的,他能够时不时用一个夸张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调侃、一笔好笑的简笔画,带着学生一路欢笑到下课。在这样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玩得尽兴,也能学得开心。
二、 要把语文“玩”出效果
若学生一路欢笑到下课,却在课后的知识检测中无法过关,那么这样的“玩”一定不算成功。如何让这样的课堂呈现更接近语文而不是文活,最终还是看教学目标有没有真正实现。要“玩”有成效,须注意其设计的有效性。
游戏或趣味环节的设计首先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设计时,教师应当明确游戏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形式万变而不离其宗,即为知识点的新授或巩固服务。例如,在指导学生背诵《大禹治水》时,我起初要求学生用随堂漫画游戏中的“大禹治水图”来记忆课文内容,结果发现不仅没有起到图文结合加深记忆的效果,反而因为混乱的画面、学生的哄笑而影响了背诵。课后,我针对课文内容重新设计了漫画,在保持趣味的前提下,按一定的顺序布置漫画的各个部分,学生们一边看着我画,一边背诵课文,效果令我欣喜;几天后再进行考察,借助一张简单勾画的再生图,大多数同学能非常顺畅地背诵。
同时,游戏或趣味环节的设计要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被着重提出,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对这一方面恰有助益。语文课中的练笔、习作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我大胆地将英语课上常见的一系列猜物游戏和列举游戏引入语文课堂,作文课先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式游戏,将可能的素材作为游戏内容供给学生,并且借助游戏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想象力。
三、 要把课堂“玩”出特色
想要玩得精彩,又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以致厌倦,教师就应懂得如何把语文课堂“玩”出新意。
1. 游戏样式创新。现在被广泛使用的趣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游戏样式,虽经典但样式较为单一,反复使用后效果会减弱。教师应主动去寻找、去创造适合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使用的游戏样式,从而丰富教学形式,确保“玩”出新意,常“玩”常新。除了向英语等其他课堂“借”来游戏,老师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或改造出富有新意的游戏,例如将经常使用的词语竞读与闯关游戏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根据学情选择游戏活动。有些老师将别人做的游戏套到了自己的课堂上,效果却并不好,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游戏活动和学生口味“不对路”。有的班级喜欢集体猜东西,有的班级不爱竞猜却偏爱个人表演。教师应当对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有基本的认识,在摸熟班级特性以后,可有针对性地去遴选贴合本班特性的游戏活动。
尽管语文课堂要玩转起来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较大知识容量的呈现、有限时间的分配等,但在日益提倡兴趣导向课堂教学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将游戏教学融入语文课堂,值得我们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去不断地探索和钻研。
作者简介:
谢澄平,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