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4-13盛建春李创忠王大宝付腾宇王晓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

盛建春 李创忠 王大宝 付腾宇 王晓刚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均经头部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CT灌注扫描(CTP)检查, 且患者均接受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后10 d进行CTP复查,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均为吻合口通畅, 吻合口通畅率为100.00%(30/30);所有患者的血流均比手术前显著增加, 峰值时间(TTP)以及延迟时间显著降低, 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缩短, 相对脑血容量(rCBV)以及相对脑血流量(rCBF)显著增加。给予所有患者施行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显影结果显示良好。随访12个月, 并进行术后3、

6、12个月CTP复查, 复查结果显示吻合口不畅通2例, 吻合口畅通28例, 吻合口畅通率为93.33%

(28/30)。至本研究结束, 患者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 且脑卒中临床症状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结论 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加强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23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ehemic attack, TIA)。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重要原因是颅脑内血管发生病变而致使的短暂性、过渡性、局灶性的脑部或视网膜功能障碍[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表现为反复性短暂性的失语、感觉障碍或者瘫痪等。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属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常用治疗方法, 而且该治疗方法的意义已被临床公认。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的手术类型较多, 其中最常用且简便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

MCA)[2]。本次研究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分析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 选取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研究, 均施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 并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已经过头部CT检查以及MRI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无大面积脑梗死;经CTP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有局部脑缺血。其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43.25±8.50)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语言障碍、肢体无力、间断性头疼或者高级智能障碍。

1. 2 手术方法 患者均接受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术者将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 STA)分支以及MCA近端(或者皮层M3分支)做端侧吻合。一般来说, 供血动脉多选取STA顶支以及STA额支, 并且沿STA作一走形切口。术者依据动脉情况选择侧裂上及下动脉, 直径为0.80~1.00 mm。

借助显微镜辅助下给予STA皮层及MCA皮层进行双支吻合,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吻合口通畅。

1. 3 术后处理 手术后24 h动态性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常规扩容、控制血压值;手术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次/d, 100 mg/次)

2 结果

30例患者均接受STA-MCA分支吻合术以及术后扩容治疗、活血治疗等, 均未发生颅内感染情况。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支吻合, 其中有11例患者行左侧STA-MCA, 有19例患者行右侧STA-MCA。手术后10 d进行CTP复查,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均为吻合口通畅, 吻合口通畅率为100.00%(30/30);所有患者的血流均比手术前显著增加, TTP以及延迟时间显著降低, MTT显著缩短, rCBV以及rCBF显著增加。给予所有患者施行MCA皮层支显影结果显示良好。随访12个月, 并进行术后3、6、12个月CTP复查, 复查结果显示吻合口不畅通2例, 吻合口畅通28例, 吻合口畅通率为93.33%(28/30)。至本研究结束时, 患者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 且脑卒中临床症状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3 讨论

3.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特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病理特点:脑血流量测定结果可见, 脑梗死病灶中心区血液出现在膜机能衰竭阈值以下时, 提示已经发生不可逆损害;但中心区周围仍然存有一个缺血边缘区, 而且血流量位于两阈值间, 此区域内脑组织虽已终止活动, 但是仍然保留有氧和葡萄糖代谢, 有保持正常离子平衡及完整结构, 此部分因受影响但仍存活的区域称为半暗带。半暗带长时间存在或者是短时间存在以及存在范围, 主要取决于局部脑血流量减少程度以及减少速度。若局部脑血流量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得以恢复, 则半暗带内缺血脑组织即可重新恢复正常[3, 4]。

3. 2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方法 目前我国临床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颅内血管狭窄, 以MCA狭窄为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特点, 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方法可以通过给予颈外动脉血流向缺血脑组织加强供应使局部脑血流量提高, 从而有助于促进半暗带脑组織功能有效恢复正常。除此之外, 侧支循环不良区脑组织同样也得到供血, 从而有效提高血管储备, 有效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施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梗死区域血流循环, 从而使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促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改善疾病预后[5-8]。

3. 3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适应证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主要适合疾病如下:脑供血血管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不充分而致脑缺血;MCA皮层支梗死等。因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而出现的血栓;因溃疡斑块脱落而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9]。

3. 4 术后并发症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接受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的30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潜在性的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有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缺血、切口感染[10]。

综上所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效果显著, 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琳, 王宏昭, 任贺成, 等. 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高流量血管搭桥犬模型的建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8):851-853.

[2] 李真胜男, 程凯亮, 韩莹莹, 等. 薄层CT三维重建图像下脑膜中动脉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21(7):1116-1117.

[3] 夏凯, 陈清山, 刘昆, 等.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11):

1732-1734.

[4] 李庆.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之现状与未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5, 42(2):200-203.

[5] 王明盛. 颅内外动脉吻合治疗缺血型脑血管病25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12):17-18.

[6] 李新.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27(8):972-973.

[7] 宁同波, 崔皓.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 22(21):3269-3272.

[8] 龙宇波.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2):37.

[9] 王明盛, 林建英, 张新中, 等.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2, 2(1):24-27.

[10] 梁恩, 李萌, 張鸿琪, 等. 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3):230-231.

[收稿日期:2017-11-13]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