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
2018-04-13章钰萍
章钰萍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国内的不断倡导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受到了国家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数学成绩成为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之前一成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遵循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从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合理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学载体几方面对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从教学客体——教师方面构建高效课堂
1.提高数学教师的个人魅力
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素,除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课堂魅力之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使学生对所教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所谓个人魅力,就是教师要做到能使学生首先对自己产生好感,才能对所教课程产生好感。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威严以及着装言谈举止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日常行为活动以及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对该生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了解,从学习甚至生活方面做到真正关爱学生,让学生从心底对老师产生敬爱感从而对学科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
2.合理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数学作为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学校对数学老师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老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所承担的压力除了来自教学和学生的压力之外,还包括来自家庭的压力。针对不同的压力,教师应学会自我调节,学校也应该适当开展一些娱乐放松活动。比如针对升学压力,学校可以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为教师准备一些相应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针对家庭压力,学校可以适当调节办公氛围,让教师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工作。
二、从教学主体——学生方面构建高效课堂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培养好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远比强迫学生被动学习更加事半功倍。那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使之相融合,便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简单地浏览一遍,而是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思路,找出自己的疑难点,这样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重点地听课。课后复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学生在学完本节课之后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部分遗忘所学过的知识,这就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从教学载体——教学方式方面构建高效课堂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多媒体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和壮大。多媒体设备在高中教学中已经很常见。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不仅节约了写板书所需要的时间,而且可以将课件进行更系统的划分,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图片视频与所学内容进行结合,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原来只面对枯燥的课本学习相比,学生更愿意多角度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实现情景化教学
高中数学所学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这也是学生普遍感觉高中数学难度大、成绩不理想并因此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这也就导致了数学课堂气氛不活跃,达不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课堂教学情景化,直观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因此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讲和学生一味的学都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不断互动来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所在,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教师所要传达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达到高中课堂的高效。
总而言之,只有更高效的课堂效率才能产生更优异的教学成果,教师和学生也才能因此受益。学校也应本着高中课改的原则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设计方面着手多方面关注高效课堂教学,从不同层面逐渐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让课堂不再只是知识传授的载体,而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焕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109-111.
[2]张国旺.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北京:数学通报,1994(3).
[3]马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启真,杨黎明.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81.
編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