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分享,向课堂更深处漫溯

2018-04-13郑曦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习课堂教学

郑曦

摘 要:传统的教学课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致使学生擅长书面考试,却缺乏主动、合作、分享的意识。从合作分享的条件、前提、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合作分享;课堂教学;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在文件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掌握必要知识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如何学习的人。”面对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分享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如何实施教学中的合作分享呢?笔者认为以下方式行之有效。

一、优化关系——营造合作分享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课堂合作分享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分享学习前,首先应当努力为学生的分享和交流打造一个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使他们敢于分享,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大胆地展示自己,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培养自信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搭好分享交流的平台,创设合作分享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分享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而且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也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分享的精神,学会与他人交往,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例如,教师在上电学内容时,可以特意安排一些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活动,共同分享各自测得的数据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白整个团队合作分享对完成实验活动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把自己融入一个和谐的集体中,大家才能共同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合作,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单打独斗。

二、控制难度——保持合作分享的动力

作为合作分享学习的教学,它的前提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新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保证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最大化。因此,合作分享的课堂要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分享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针对疑难问题点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这样学生都有机会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和见解,最后小组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合作分享交流讨论。为了便于学生合作分享时能各抒己见,言之有物,问题的难度一定要恰到好处,一般难度控制在“抬头可见,跳起可取”的程度,切不可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分享。如果难度太大,大部分学生付出努力,却无法完成任务,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学情绪,没有了合作的意愿;反之难度过小,学生提不起兴趣,思维不活跃,不能引起共鸣。如设计这样的问题:压强的单位是什么?对于大气压的学习,学生回答该问题几乎不需要任何思考,这种问题对学生起不到促进作用;又如,教师不经过精心的推敲,设计这样的问题“外太空的大气压怎么测量?”该问题离实际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只有设计的这个问题,学生能感觉自己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又需要付出一点努力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对学生而言有激励作用,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分享,又能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三、训练思维——提升合作分享的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质,关键需要我们培养、开发和挖掘。因此,在合作分享的后期教师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该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回顾、梳理,通过对解疑过程的重现,思考自己与同伴们对题意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若学生分享的知识观点无误,与其他学生接近,会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若观点有误,会给予自己一个修正的机会,在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吸收可行的思维方法、方式、方向和策略,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維上的缺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懂得共享及接受别人批评的良好品质。

四、采取动态的评价体系——彰显合作分享的魅力

合作分享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手段围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而实施。课堂内开展的合作分享学习,不使用客观的唯一答案,只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都可以开展讨论交流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享学习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追求标准答案。评价机制要关注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结果,即使合作分享过程中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但学生在历经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远远要比解决问题本身有价值得多。

总之,“合作分享学习”课堂教学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学到书本知识以外的情感和社交技能,让学生成为社会“生态”的人,而不是单一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合作学习[M].第二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2.

[2]蒋波,谭顶良.论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1.

[3]李一龙.兴趣—需要—实效—合作学习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0(11).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学习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