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的途径
2018-04-13孙大雁张小涛郭成功许栋栋毕雅静
孙大雁,张小涛,郭成功,许栋栋,毕雅静
(1.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4;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0 概述
“本质安全”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设备具有控制能量释放,避免引燃燃爆性物质的安全性能。国内学术界明确提出“本质安全”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关于本质安全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但范畴不同,内涵各异。
“本质安全”是企业综合系统的一种属性,是系统的固有安全特性,是基于事物的自身特性、规律, 通过消除或减少工艺、设备中存在的危险物质或危险操作的频次,避免危险而非控制危险;“本质安全化”是系统达到或拥有“本质安全”这一属性的过程;“本质安全管理”是针对系统如何实现或尽可能接近本质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调节、控制的行为、措施或模式的总称。其中,设备是本质安全的基础,人员是本质安全的主导,环境是本质安全的支持,管理是本质安全的保障。
1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特征
1.1 利用本质安全化原则提高安全性
本质安全型企业利用本质安全化原则(如最小化、替代、减弱、限制失误影响以及简单化等)来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和选择设备,使得生产工艺、设备和环境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进而使生产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依靠系统自身来保证,而不是依赖附加的安全装置与措施。
1.2 以“人机互补,人机制约”提高协同性
在生产过程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对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装置和设备配备监测、报警、联锁和安全保护装置,使其具有极高的运行可靠性。
1.3 用系统方法实施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型企业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中,以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要求来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工作。从系统整体出发,对安全生产工作中涉及的“人、机、环境、管理”子系统进行统一协调和控制,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1.4 通过持续改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每经历一次PDCA循环后,一些安全管理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水平就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继而就会提出更高的安全目标,开始新一轮的PDCA循环。随着PDCA循环的持续推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升。
2 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1) 心理因素。作业人员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过于繁琐和机械,未照章执行或执行不完全到位不是违章行为,即使偶尔出现一些违章行为也不会酿成事故。如遇到需要临时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造成事故。
(2) 生理因素。电力行业部分作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体力劳动负荷大,加之作业环境不良,会导致作业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操作时力不从心,导致操作失误及事故。
(3) 技能素质。电力企业中的人员数量众多,从管理人员到基层班组成员存在不同层级员工,从变电、检修、运行、调度、发电企业到电网企业存在着不同工种的员工。部分作业人员的技能素质较低,安全知识匮乏,仅一知半解就冒险作业;一些作业人员虽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技能较差,现场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差。
2.2 设备的因素
(1) 质量缺陷。尽管近些年来对老旧站室、线路改造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切实提高了设备整体水平,但一些设备、设施的质量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以致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质量的缺陷包括设计上的缺陷和制造上的缺陷;如没有重视设备的监造和出厂试验等,造成设备带缺陷进入工程应用,即为制造上的缺陷。
(2) 使用、维修和保养方法不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时操作技术不熟练,超负荷使用或使用过程维护、维修不及时,会造成机械设备灵敏度低、可靠性不强,导致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
(3) 技术装备落后。技术装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带有严重缺陷的不合格安全工器具、施工机具、安全防护用品、仪器仪表等,均有可能导致人身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或障碍。
2.3 环境因素
电力企业生产系统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开放不仅意味着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接受环境的输入和振动、向环境提供输出,而且还有主动性和进化的含义。近距离靠近带电设备、狭小的作业空间、交叉作业、风雨冰雪天气,六氟化硫气体及衍生物等,均有可能导致人身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或障碍。
2.4 管理的因素
(1) 组织管理因素。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安全管理制度脱离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劳动管理失误、违章指挥、无章可循、交叉作业管理混乱,这些均有可能导致人身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或障碍。
(2) 现场管理因素。在现场作业过程中,一些作业人员未处理好安全、质量和进度3者之间的关系;作业过程随意性大,安全隐患多,现场作业不规范;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场安全检查工作流于形式,这些也可能导致人身事故、电网事故、设备事故或障碍。
3 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的途径
3.1 树立全员安全理念
教育全体员工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和“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安全愿景,并使这一理念和愿景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中。
安全理念主要包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安全超前”“风险最小化”“安全管理科学化”等观点,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患于未然意识等。只有建立了符合本质安全建设要求的安全理念,才能有适应企业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安全活动,进而达到本质安全。
3.2 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3.2.1 人员的本质安全化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强化员工安全责任和规范操作意识;不断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
(1) 实行全员准入制度,全员持证上岗。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使人人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提高领导和广大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 强化对员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广大员工应掌握安全技术的科学知识,了解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安全技术水平,从而在现场能够按章作业、正规操作。
(3) 推行标准化作业。按科学的作业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作业标准化把管理、技术和作业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管理有章法、作业有程序、动作有标准,以限制、约束人的失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3.2.2 设备的本质安全化
电力企业设备的本质安全化,要求设备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良好的安全特性、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即使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发生意外,也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1) 加强设备管理,消除设备缺陷。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机器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装置、紧急停车和制动装置以及遥控报警装置等。加强机电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测、检验,抓好大机组、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安全部件的管理,严格把控新购置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质量,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2) 不断提高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实施本质安全型装备计划,努力实现安全生产装备的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以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程度。
(3) 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推进企业科学管理,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集成,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2.3 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是指生产场所应确保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以人为中心,尽可能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证员工心情舒畅、工作愉快,消除不安全感和后顾之忧,有效地遏制作业环境对安全的不良影响,控制事故的发生。
在生产实践中依据环境安全与管理的实际需求,根据环境导致事故的规律来预防、控制事故,实现生产事故超前预防、控制,达到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
3.2.4 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现代化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需要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本质安全化管理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其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使其从根源上具备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
(1) 量化管理。本质安全管理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固有安全能力进行分析与量化评估,给出衡量本质安全的量化值,并通过不断提升,实现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量化管理。
(2) 系统管理。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对企业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生产周期”的安全管理,即将企业所有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对象全部纳入管理范围进行管理。
(3) 持续管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实施本质安全管理,就无法实现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
3.3 建立安全文化氛围
实现本质安全需要安全文化的支持,安全文化依靠氛围、精神、心理感应来影响协调着安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无形的引导、感化作用。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在无人监控情况下的自我安全保障能力。安全文化犹如推动安全管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防范”于生产行为之中。这样有利于启发人们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激发安全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安全人人有责、安全理念人人共享的积极心态,自觉规范行为,最终达到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防止为主动争取、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目的。
4 本质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的创建
4.1 总体思路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根据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优点,分析电力行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异同,融合管理要素,遵循PDCA思想,融入安全生产标准化、本质安全的要求,建立具有江苏电力特色的本质安全综合管理体系。
4.2 模型架构思考
根据本质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诊断实际,提出设计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圈层”模型,即强化“两条主线”(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关注“一个协同”,着力“三个方向”(人、网架、设备),构建“三重支撑”(制度、科技、文化)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4.3 体系优点
体系从强化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责任落实及协同配合、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网架设备安全、强化专业技术管理、优化管理规章制度、培育公司安全文化等6个方面提出对策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强化本质安全的决定》等文件要求,创新本质安全理论研究,为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及下属单位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指引。
5 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多因素影响着电力生产的安全。电力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电力生产供给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是导致大多数人员伤亡、电网及电网设备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风险事故的预判及预防,以及如何更经济地降低或者消除安全生产风险,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是当前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1 蔡承伟.本质安全管理在发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许正权,宋学锋,吴志刚.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的诠释[J].煤矿安全,2007,38(9):75-78.
3 神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 吴志刚.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理论与实践——徐矿模式[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5 赵朝义.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研究——矿井本质型安全系统的构建[D].上海:同济大学,2002.
6 王钦方.企业本质安全化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2):33-36.
7 吴宗之,任彦斌,牛和平,等.基于本质安全理论的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54-58.
8 许正权.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复杂性机理及管理方法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4.
9 高晓旭.基于4M理论的煤矿本质安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10 吴宗之,任彦斌.本质安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C].第3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北京,2006.
11 任国明,邵玉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及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1):86-91.
12 陈宝智,吴 敏.本质安全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79-83.
13 隋鹏程,陈宝智,隋 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4 许正权,宋学锋,李敏莉.本质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实证研究框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79-85.
15 邵祖峰,王秀华.本质安全化理论及其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7,7(4):19-22.
16 陈万红.本质安全理念在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27(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