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六气淫胜的用药法度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2018-04-12冯妤茜阮善明
冯妤茜 阮善明 黄 昊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依据药物性味理论来治疗六淫导致的疾病是《黄帝内经》的创举,该理论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具体运用。但由于后世医家研读《伤寒论》更多的是研究六经辨证体系,更注重方药的最终功效,很少分析其产生功效的药性机制,这就导致依据药物性味来确立治疗原则的方法被逐渐淡化。本文主要挖掘《伤寒论》中依据药物性味理论来治疗六淫致病的几个代表方,并探析其组方原则。
1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邪由外入内,“治以辛凉”,即用辛凉发散之品透邪出表;苦味药“能泻,能燥,能坚”,与辛味药相伍,一降一升,具有宣通气机的作用;《内经》有言“辛甘发散为阳”,因此,甘味属阳,入脾,具有缓急补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故“以甘缓之”[1]。由此可得,风邪致病,可依据《黄帝内经》中治疗“风淫于内”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性凉、辛味、苦味和甘味的药物治疗为主[2]。在《伤寒论》中,有麻黄汤、大青龙汤等。麻黄汤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故麻黄汤必有“风淫于内”,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其中麻黄的性温,味微苦、辛;桂枝性温,味辛、甘;杏仁为苦温;甘草主要为甘平,《本草衍义》亦载其性味微凉。麻黄与桂枝配伍加以甘草的微凉,体现了“治以辛凉”;杏仁与麻黄的苦味配以桂枝和甘草的甘味,亦体现“佐以甘苦”,因其还有寒淫于内,故亦投以较多温性药。
2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以水性之寒制(火)热。对于“咸”味,有“咸味涌泄为阴”、“食咸以软之”两说,此处,“咸”以泻“热”。同时,以“酸”味收敛散于诸经之“热”,以“苦”味发”热”邪之胜[3]。因此,热邪致病,当依据《黄帝内经》中“热淫于内”的治疗原则,用以性咸寒、味甘苦之药调之。在《伤寒论》中,选用治疗阳明热结之三承气汤来做分析。大承气汤的病机为伤寒邪传阳明,入里化热,主治阳明腑实证,故必有“热淫于内”。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厚朴和枳实4味药组成。其中大黄性寒,味苦,而《辅行决》亦载其味为咸;芒硝主要为咸、苦、寒,而《药性论》亦载“马牙硝,味甘,大寒,无毒”,大黄与芒硝配伍,体现了“治以咸寒”。厚朴、枳实之苦味加以甘味之芒硝,亦体现“佐以甘苦”。至于酸,“热散于诸经,以酸收之”,而大承气汤的热主要在于阳明腑,并未散于其他经,故不用酸味药也无妨。同理,小承气汤为大承气汤去芒硝而成,其药物性味为主要咸、苦、寒;调胃承气汤以芒硝、大黄和甘草为主组成,其药物性味亦主要为咸、寒、甘、苦。因此,也同样符合“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之理。
3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属土,急食苦以燥之。”同时,湿性重浊粘滞,湿为阴邪,故以阳之“热”来散之。“佐以酸淡”即是用酸淡之品辅助苦热之药物,以酸润其苦热伤阴,以淡渗的泄湿利水助其苦泻燥之力[4]。因此,湿邪为患,根据《黄帝内经》中“湿淫于内”的治疗原则,可以以苦热、酸淡性味的药物来治疗。在《伤寒论》中的湿病以内湿为主[5],治疗方剂有真武汤等。真武汤的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主治阳虚水犯证,也体现了“湿淫于内”。真武汤的组成为附子、茯苓、芍药、生姜和白术5味药,其中白术、芍药味苦,附子性大热,体现了“治以苦热”;芍药味酸配伍茯苓味淡,体现“佐以酸淡”;加入辛味,亦体现其化气行津之功效;加入甘味则可补虚,亦可调和药性。
4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苦能泻热,辛能滋阴,既苦且辛,则泻热而滋阴水矣,‘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其义详见上文热淫条下[6]。”火为热之极,其治亦近。与“热淫于内”相比,唯其佐以辛,以“辛能润”论之,辛味可以开通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通气于上,则因于辛而上下内外之津液均可以相通,故曰“辛能润”。火邪为患,根据《黄帝内经》中治疗“火淫于内”的治疗原则,主要以咸冷、苦辛性味的药物来治疗,如上文提到的小柴胡汤,在此不做详细阐述。
5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金亢克木,火能胜之,故用从火化之苦温治之,用甘辛味相佐,甘味“能缓”,可缓其相克。燥热之燥,用苦下之,苦能泄,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的作用,故用苦味药泄其燥热[7]。在火淫处已论述辛味药可润,苦能下以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故使之为佐。盖苦温属火可伐金,甘辛为阳可胜阴。从内经可知,“燥淫于内”,当以性温味苦之药论治,甘辛之味相佐。《伤寒论》中,体现“燥淫于内”治则的方有竹叶石膏汤、麻子仁丸、五苓散、白虎加人参汤等等。麻子仁丸药共7味,在《伤寒论》247条用于津亏、脾约,症为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屎,或用于《伤寒论》245条论述的汗多津伤所致的便硬证。胃热肠燥津亏,即内有燥,且属“燥热之燥”,以苦下之可也。方中芍、枳、黄、朴、杏共5味药味苦,可用于泻热降气泄便;厚朴、杏仁性温,体现了“治以苦温”,可从火化以克金制燥;麻子仁、蜂蜜味甘,枳实、厚朴味辛,体现了“佐以甘辛”。诸药以蜜合为丸,润之力增强,润肠滋燥,缓通大便,内燥即解。
6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于内,可用以甘热、苦辛诸味的药物;兼见伤寒内热则以咸味药;兼见伤寒内燥则用之以辛;兼见伤寒内热见血则用以苦味药。在《伤寒论》中,“寒淫于内”有诸多按此类治法的方子,如干姜附子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干姜附子汤其效在于回阳救急,在《伤寒论》61条中用于肾阳虚烦躁。病机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符合“寒淫于内”的前提条件。干姜性热味甘,附性大热味辛甘,包含味甘、性热、味辛的药物,体现了治以甘热、佐以辛味的治疗原则。
[1] 王瑜雯.“风淫于内”之气味配伍探析及后世之应用[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
[2] 张明丽.《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浅析[J].中医杂志,2017,58(17):1523-1530.
[3] 贾春平.“热淫于内”的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
[4] 黄丽璇.“湿淫于内”的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
[5] 章浩军,范文东,余裕昌.《伤寒论》湿病证治规律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院报,2009,21(6):7-9.
[6] 孙国中,方向红.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62-363.
[7] 晋钰丽.《黄帝内经》用药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