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思圣管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2018-04-12栾飒飒

大医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针管中脘胃脘

栾飒飒

(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41)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诱发的一系列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多发病症。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胃脘痛”、“痞满”、“吐酸”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胃肠饱胀、痞闷不舒、反酸、嗳气等病症,此类病症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且极易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吐血、呕吐等情况[1]。近年来,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此疾病发病率居于各种胃病的首位,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现代医学将慢性胃炎划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等因素所引起的,该疾病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多采取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治疗措施,以上措施虽然是对症治疗,但复发率较高[2]。贺思圣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管针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效果显著。

1 管针术及其进针手法

贺思圣管针术是由其父亲贺惠吾在日本期间学习管针疗法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改进优化后,充分结合我国中医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管针术。贺思圣管针术用针管进针取代了押手进针,它的主要特点是易固定穴位、进针较稳且不痛,主要采取特殊的七伎五法的行针手法。管针术的进针主要采取单手进针的手法,将针管置于右手,并用无名指和小指中指轻握针管,用食指捏住针柄,针尖朝外上方向放置,将针柄准确放入针管。将针柄握在手心,并将其整体翻转,使针管对准穴位,右手食指放在中指上方,用食指轻弹针柄,使针尖刺入穴位中。再调气凝神,缓慢进针,进针深度分为三个层次。进针后候气,有如鱼吞钩的得气感。最后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七伎五法治疗。七种手伎主要包括调气术、雀啄术、捻转术、提插术、回旋术、摇针术、弹针术等几项内容。五种手法主要包括补法、泻法、迎法、随法、平补平泻法等几项内容。管针术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2 病因病机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重要器官。胃上连食道,下通小肠。其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其生理特点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通过胃的功能消化水谷并以脾的功能将水谷输送到全身。脾与胃主管人体的消化功能,同时受肝疏泄条达的制约。人类如果由于暴饮暴食,冷热杂事而造成胃气损伤,导致食滞不化,或由于平常脾胃虚弱的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或由于浊阴上逆困阻中焦以及七情刺激从从而导致肝失调达,犯逆脾胃,以上所述均为慢性胃炎疾病的发生机制。《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指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痛”。说明胃脘痛是由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等因素引发的。《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病。由此可见,胃脘痛施用足三里进行治疗历史久远。胃脘痛采用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3 病案分析

3.1 张某,女,31岁,2017年11月初诊

主诉: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1年左右,经常出现胃脘胀满隐痛。近几日,临床症状表现为饮食不节,嗳气吞酸,胃脘胀痛不舒,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性情急躁易冲动,大便正常。面色表现萎黄状,舌淡苔薄黄。上腹部拒按,脉沉弦。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处方:取穴中脘、章门(平补平泻)、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泻)。

治疗经过:患者在针灸治疗1次后以上症状有所改善,之后再对其针灸1个疗程后患者胃脘痛及吞酸的情况基本消除,食欲和睡眠治疗明显取得好转,再对其针灸1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逐渐痊愈。嘱咐其注意饮食规律,日常饮食中忌食生冷食物,注意控制情绪,并定期来院进行复查。

分析:该患者是由于肝气郁结、横逆脾胃等原因从而导致气机受阻,升降失调,气血紊乱,运化失司,因此应对其采取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治疗措施。通过梳理气机才能有效促进健脾和胃,促使脾胃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选穴主要以募穴为主。依次从该患者胃、脾、肝的募穴中脘、募穴章门、募穴期门进行。募穴是脏腑在胸腹部经气汇聚的地方,因此针刺募穴的主要目的是调理经气,而通过利用期门穴配阳陵泉用泻法达到疏达肝气,调理气机的目的,此外,对患者的中脘、章门配足三里采取平补平泻法,如此可达到调理脾胃,升清降浊的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起到疏肝健脾的作用。

3.2 王某某,男,46岁,2017年12月初诊

主诉:患有慢性胃炎疾病3年,由于3天前食用了寒凉食物,出现了隐约胃痛,吐清水,夜间以上情况加重,吞咽时出现食管部嘈杂的现象,极其不舒,甚至出现口苦口臭,腹胀以及纳差乏力神疲的情况。面色表现萎黄状,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弦。

治则: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处方: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梁门、关元(补)、命门(补)、足三里(补)、阳陵泉(泻)、脾俞(平补平泻)。

治疗经过:10次一疗程,1次/d。患者在针灸治疗1次后以上症状有所改善,纳食有明显好转。针第2疗程后患者基本痊愈。嘱咐患者切勿贪凉,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规律,建议其少食多餐,不适随诊。

分析:该患者发病原因是由于其长期脾虚导致无法正常运化,胃弱腐熟功能无法发挥其职能,导致中气不足,升降失调从而引发虚证,因此对该患者的治疗应采取温中健脾,理气和胃的治疗方法。通过振兴脾阳可有效促进“后天之本”作用的发挥,促使营卫和调,升降正常,经络畅通,从而改善患者脾胃虚弱的不良状态。因此选用了中脘配足三里,中脘配脾俞等直接补益脾胃的穴位,脾的运化需命门肾火的温煦,因此还应加刺关元、命门,施用补法,进而实现脾俞双补的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现代医学认为胃粘膜的病理改变是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胃粘膜是胃壁最里面的一层,面积在胃壁其他各层中最大。慢性胃炎诊断分为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如平坦或糜烂出血、粘膜皱襞粗大、胆汁反流等症状同时出现,则可诊断为慢性胃炎和伴糜烂、胆汁反流等病症[3]。贺思圣认为中医学中肝的疏泄条达与脾胃的相互制约关系及七情因素的影响与现代医学的大脑皮质对胃神经的调节及对胃体运动和胃液分泌的影响具有一定相似度。贺老将慢性胃炎分为胃伤食滞、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三种。贺老对胃部疾病进行针疗时往往施用于俞慕配穴中脘和胃俞。胃俞的扎法先将针进到皮下,再将其提到表皮层,角度转换至斜下方向越过膈肌扎到胃壁,进而达到刺激胃壁神经丛的目的。对胃的节律运动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治愈疾病。同时,还需结合三阴交穴,三阴交进针后针刺分别转向后刺向足少阴肾经、正中进针刺向足太阴脾经、向前进针等角度刺向足厥阴肝经,从而发挥三条阴经同调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通过学习贺老管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通过分型辨证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或消除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吐酸等不良症状。

[1] 董明,项小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6,10(10):28.

[2] 杨改琴,张媛,付永民.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现况分析[J].陕西中医,2012,33(6):762-764.

[3] 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国消化杂志,2013,33(1):5-12.

猜你喜欢

针管中脘胃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图形创意作品赏析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用针管作画的小护士
新型回弹皮套式瓶塞穿刺器用于静脉输液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管儿“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