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

2018-04-1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教育

吴 英 娟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主席戴安娜·亚伯林格博士所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能,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对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的重塑”[1]4-9。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各国政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变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都在加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包括战略指导、资金保障及步骤实施等方面。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我国与美英日三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一、美英日及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美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源地,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管理业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形式出现,70年代使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初,“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首次提出‘信息化校园’概念,并于同年发起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该项目自发起至今,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为世界各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2]115-120。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 Ware Project,OCW),哈佛大学(Harvard)加盟常春藤高校图书馆联盟(Borrow Direct),及MITX和Harvard X共同推出第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 edX项目,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做出了表率。2016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颁布了第五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简称 NETP)。NETP是对美国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

纵观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程,MIT、Harvard等对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制定有详细及完善的规划,并不断更新。因此,他们既是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者,同时也位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在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中,他们也曾经历“打破部门藩篱,完成了从以行政部门为核心、各自为政式的管理向以师生用户为本、部门协同的一站式服务的转变,进而支撑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59的过程。美国的高校非常注重信息化团队的建设,“通常采用CIO(Chief of Information Office,首席信息官)的组织管理体制。CIO主管学校信息化工作,由学校董事会或校长直接领导。CIO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高校信息技术和服务部门,制定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4]100-101。美国高校“从高层的CIO到在校学生都可以作为信息建设的人才使用,队伍规模十分完整”[5]128-131。美国一直作为世界上信息化程度、管理及应用水平最高的国家,其高校信息化建设氛围浓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二)英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英国自上世纪末以来一直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使高校信息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在 2009 年,由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简称 JISC)发布了《JISC2010—2012战略》,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技术和科研教学的融合”[6]21-28。这是英国政府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份战略规划文件。英国政府还通过法律敦促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且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台“产业大学”,创造了终身学习的环境及创建了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搜索功能,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目前,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

(三)日本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日本政府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法制保障、战略规划的制定、调控与市场协同运作及“100 校联网计划”等项目引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颁布了《IT 基本法》和《网络安全基本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前瞻性强、持续连贯的发展规划和计划”[7]99-100;“日本文部省2010年制定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指南》,2011年颁布了《教育的信息化构想——以创造与21世纪相符合的学习和学校为目标》”[8]18-20;“日本为实现已定教育信息化目标,从 1994年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加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设进程,目前已实现每个家庭享有高速高效的信息互联网络”[9]264-266。“日本政府建立了培训制度,采取国家和教育委员会培训、校内研修、大学培训、研究团体和企业培训五种培训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地毯式培训”[7]99-100。另外,日本还非常重视信息化伦理道德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经过立体式、全方位的不懈努力,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997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2000年10月国家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06年3月发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作为推进社会信息化战略重点的一部分,要求“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2010年7月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2012 年3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高校十年的发展规划了更具方向性的目标、思路、任务和措施;201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首批4门课程开课后即受到国内外学生的追捧。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随后,清华大学正式推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成为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也纷纷加入“慕课”[10];2016 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设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详细的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尽管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近10多年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

“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大陆已有62所高等院校和20家科研机构加入eduroam联盟”[11]。2017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以“互联网+助力高校发展,信息化创一流大学”为主题的CERNET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上的总结:“‘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各项指标基本实现了翻倍增长,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3%。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跨越式发展。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12]2018年2月,全国高教处长会议提出,2018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围绕“十落实”开展工作,其中,在2017年认定490门国家级线上课程的基础上,到2020年计划认定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13]。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及数字化教学、数字图书馆和网络检索等方面的信息化,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我国顶尖高校来看,已经经历了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两个时代,正在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与信息化建设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继续提高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应比照高校信息化水平先进国家,发现问题、学习经验、努力提高。

(一)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氛围不够浓厚

通过对我国高校信息化氛围与美英日三国进行比较,发现我国高校信息化氛围不够浓厚,也就是说对高校信息化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表现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和组织形式上不重视,没有起到宣传和感召的作用,满足不了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理念不够先进。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金字塔尖’,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且深刻影响其思想厚度、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14]。而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不是在原有状态下的服务和管理,而是对高等教育具有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方式等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美英日等高校信息化先进国家,其高等教育工作者都是秉持“以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甚至引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的理念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战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是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多数高校缺乏具有强劲执行力的信息化专业团队。国内高校信息化工作主要是由教学辅助的信息化中心负责。这一设置有很多弊端:信息化中心难以对同级别其他部门进行信息化改革指挥和统一部署,缺乏执行力。或者,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导致改革的步伐迈得不够大。长此以往,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导致全校范围普遍存在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无法营造信息化氛围,阻碍信息化工作的落实。

(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存在短板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的高校,都制定有与国家战略相配套的详细规划,而且参与规划制定的有高等教育研究者与领导者、科研和教学教师代表、与之相关的营利与非营利组织等,规划的制定既能够统筹全局,又适应高校自身的特点,而且有利于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化重建设轻规划现象较为严重,在没有建立CIO建制下,就会导致缺乏顶层设计,一方面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和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如多数学校内,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归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由于缺乏CIO统一领导及顶层设计,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融合和共享;另一方面,每个信息系统单独设计进入门户和密码,导致重复工作、管理效率低下。

(三)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忽视了信息化素养的培养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否按照既定的战略与规划顺利开展,与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化建设团队领导者及其成员的专业信息化素养和其他教职员工一般信息化素养。信息化建设团队领导者(首席信息官),必须是信息技术在高校创新应用的领导者。因此,他首先必须具有精通的专业技术素养,具有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和思路;其次,他必须有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思想;再次,他必须是一位优秀的沟通者,能够向校长和教职员工展示信息技术带给高校未来共同的愿景,并能协调校内外各方之间的关系;另外,他必须具有领导力和凝聚力,能够把信息化建设团队紧密团结起来,并勇于迎接挑战。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日本均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这些国家高校信息化水平均在世界前列。高校信息化建设团队成员的信息化素养,除了具备专业硬技能外,还要有软技能,即具备能够与不同专业领域需求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他们需求并能准确将需求“翻译”成为信息化专业语言的能力。其他教职员工应具备一般信息化素养,既能够应用信息化技能为本职工作服务,又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把自己的新需求向专业人员准确表述。我国与高校信息化先进国家相比,信息化素养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情况。

(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创新驱动态势不强

和先进国家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创新驱动态势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多数高校基础平台建设缺乏创新。在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经费面临财政紧缩的状况下,我国政府却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教育信息化经费不低于教育经费的8%拨付。尽管如此,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晚,有待继续建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所需经费仍较为紧张。2017年有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服务门户建设率为92.2%,移动校园的建设率为78.4%,数据治理平台建设率为67.2%,自助服务终端建设率为63.3%,流程引擎建设率为58.8%,统一支付平台建设率为51.5%。但是,这些基础平台好评率普遍不高:分别为:49.21%、36.84%、50%、51.39%、47.57%、41.32%”[15]。可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项基础平台虽然完成了建设任务,但是,用户满意度却不高,只有流程引擎和统一支付平台满意度超过50%。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思想僵化、缺乏用户思维及创新驱动。

多数高校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我国高校采用MOOC及SPOC等新型教学方式普及率不高,已建设MOOC课程的高校不足50%,而已加入MOOC平台并进行SPOC教学的高校不足20%,有21.5%的高校无计划及尚不清楚。”[16]可见,一半以上高校还是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思想。“在当前,我国MOOC数量已经位居全球首位,比第二位的美国多了1 000 门”[17],而在我国慕课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而50%以上的高校坚持传统教学,缺乏生动互动情节,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这种传统守旧的思维不但造成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着实令人堪忧。

三、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对策

(一)高校要打造浓厚的信息化氛围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化整体氛围不够浓厚这一问题,首先,树立先进的高校信息化理念。高等教育各级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具有国际视野,紧跟信息化潮流,明确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理念,坚信信息化更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目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都是走在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要以一流大学为目标,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必须提高全员思想认识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同心协力,目标一致,以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共同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其次,要做好信息化宣传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化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分享成功经验,促进高校行政部门、教学单位、科研院所协调创新,营造浓厚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高校要制定与国家战略相配套的详细规划

在尽快建立CIO制的基础上,要强化顶层设计,在校长(CIO)领导下,制定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相配套的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制定,要坚持如下几项原则:一是既要有国际上超前意识和先进的理念,又要考虑本国本校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要在现有软硬件设施及人员资金等条件基础上,尽可能迈大步子进行改革,要勇于赶超世界高校信息化先进水平。二是既要统筹全局,又要重点突出。学习美国、英国和日本,吸纳高等教育研究者与领导者、科研和教学教师代表、与之相关的营利与非营利组织等参与信息化详细规划的制定,综合考虑各方需求及相互协调关系,从长远着想,做好顶层设计,重点突出重要部门及重要需求,避免遗漏任何重要环节。三是既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相关制度,又要统一信息标准。完善信息化制度,能够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用国家统一的信息标准,打破信息孤岛。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三)高校要加强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培养与团队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对教职工信息化素养普遍存在不重视的情况,建议:一是择优培养提拔具备CIO素养的人才担任信息化最高领导并任命为副校长职务。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求:“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工作由校长分管的占比56.6%,副校长及校长助理分管的占比33.9%,由处长负责的占比5.3%,由CIO担任信息化建设最高领导的高校仅占2.2%”[15]。二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技术部门,组建信息化团队,队员不但要有专职信息化工作者,而且要吸收校属各部门的业务骨干成为兼职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开展信息化工作中与其他队员统一接受CIO领导,并对本部门信息化建设担负责任,本着不丢掉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原则,建设一支具有强劲执行力的信息化团队,在全校范围内可以统筹布局、协调有序、大刀阔斧进行高校信息化建设。三是组织信息化专业人员与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座谈,及时了解各方新需求。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化素养培训机制。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包括非专业校领导信息化战略素养培训,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检索、整理和利用技能及各种应用软件使用的培训,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流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对专业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协调等软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新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开展高校信息化相关课题研究,依托项目提高信息化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四)高校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持和创新管理与服务

雷朝滋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多大变化,课堂都是满堂灌。要培养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也要改变。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进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异地的交流互动和成果转化。除了政策问题外,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三是服务于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减排,减轻师生时间精力方面的负担。”[17]要做到以上三点,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团队保障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首先,我们要积极借鉴美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制,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改变现有教辅部门承担管理服务的机制,根据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以师生用户为本、部门协同的一站式服务”,进而支撑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同时,避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现象的发生,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定期组织创新创优项目评奖活动,对厉行节约、为用户所想的创新创优项目给予奖励政策。再次,组织高校之间新型教学模式的观摩活动,相互学习,尤其要组织50%以上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到信息化水平高的学校学习参观,确保这些高校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不掉队。

四、结束语

美国、英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我国在借鉴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国实际,深入调研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整合各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尽快实现高校之间、区域之间、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另外,要加强高校信息化安全的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