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有效性评价
2018-04-12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极易导致病人死亡,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为此,临床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预后[1]。临床诊断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常用的方法,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予以有效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CAG检查属有创检查,对病人造成一定的创伤,存在一定应用风险。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安全、无创等特点,可实现对病人心脏的快速扫描,为临床治疗提供所需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纳入51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病人,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51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病人,男30例,女21例,年龄45岁~83岁(51.25岁±12.23岁);入组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入组病人均实施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对其中9例(13段)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人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检查图像由两名专业医师分析。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符合情况。
1.3观察指标[4-5]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共分为15段;冠状动脉斑块类型标准:钙化斑块(419±194)HU、混合斑块(91±21)HU、软斑块(14±26)HU;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测量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无狭窄5种类型。
2 结 果
2.1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类型的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结果51例病人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共236段冠状动脉检测到斑块,其中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最大,可达108段(45.76%),其次为钙化斑块,共75段(31.78%),软斑块所占比例最小,共53段(22.46%)。详见表1。
表1 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类型的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结果 个
2.2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结果对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轻度狭窄居多,共116段。详见表2。
表2 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结果 例
2.3中度及以上狭窄冠状动脉CTA与CAG评估结果比较对9例(13段)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人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CAG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发现,仅有1段不符合,为钙化斑块,总体符合率为12段(92.31%)。详见表3。
表3 中度及以上狭窄冠状动脉CTA与CAG评估结果比较 例
3 讨 论
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6]。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过程,首先需对病人的冠状动脉各方面情况予以全面诊断和了解,包括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及导致的狭窄程度等,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Schroeder等[7]研究指出,冠状动脉斑块分为不同类型,其性质对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钙化斑块性质较稳定,不易出现破裂或脱落。而软斑块性质较不稳定,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脱落,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为此,临床需准确分析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斑块性质。
CAG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属有创检查,对病人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CT冠状动脉成像利用多层螺旋CT对病人进行检查,通过一种安全、无创方式对病人心脏进行快速扫描检查。检查过程无需对病人进行动脉插管,在肘静脉内推注一定量造影剂,之后予以快速扫描(仅需数秒钟)即可完成整个检查,操作简单快捷,且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良好的成像功能,通过CTA检查,可清晰显示病人冠状动脉的局部病变情况,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8]。
本研究结果显示,51例病人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共236段冠状动脉检测到斑块,其中混合斑块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钙化斑块,软斑块所占比例最小。对236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轻度狭窄居多,共116段。本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过程,通过CT扫描方式,了解不同斑块的形态特征,评估斑块大小和性质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较CAG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的应用优势[9]。Sudarski等[10]研究证实,冠状动脉CTA易显示冠状动脉斑块,可对斑块部位、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用于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支架及搭桥术后的随访,以评估疗效及病情变化。
本研究对9例(13段)中度及以上狭窄病人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CAG评估,比较发现两种方法,仅有1段不符合,为钙化斑块,总体符合率为12段(92.31%)。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评估钙化斑块时,采用主观角度对斑块进行分析,因此易出现高估的情况[11]。临床对冠心病病人诊断过程,可首先对病人实施冠状动脉CTA检查。若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狭窄,基本可排除冠心病,进而避免CAG检查的盲目性;若经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存在异常,或因特殊原因未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病人,则需要予以进一步诊断。此时,可考虑对病人进行动脉插管,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12]。
对冠心病病人实施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予以准确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进一步结果有待在今后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应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291-1293.
[2]郑立文,刘晨.320排CT冠脉成像评估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109-6110.
[3]何龙.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3):1902-1903;1906.
[4]徐怡,唐立钧,朱晓梅,等.双源CT冠脉成像评估冠脉狭窄不准确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127-131.
[5]朱玉春,王建良,沈纪芳,等.冠心病高危患者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斑块特点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2):895-899.
[6]丁辉.64排螺旋 CT 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2):224-226.
[7]Schroeder s,Kopp AF,Baumbach A,et al.Noninvasiv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otic coronary plaques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J Am Coll Cardio,2012,37:1430.
[8]韩迎春,樊刚,曹文广,等.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56-58;98.
[9]赵建喜,李会超,田笑,等.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83-1184.
[10]Sudarski S,Fink C,Sueselbeck T,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ronary plaque composition by dual-source C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rrelated with 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Academic Radiology,2013,20(8):995-1003.
[11]何燕,杨莉,杨文慧,等.64层双源螺旋CT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稳定性[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6):76-80.
[12]陈奕男,秦将均,覃群,等.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1):2159-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