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4-1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头针偏瘫肢体

,,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等,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病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阻塞血液运行,不能将血液流入大脑,因而引起脑部损伤,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等特点[1]。脑卒中病人在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易造成永久性颅脑及神经损伤,同时遗留严重后遗症,不利于预后和身体功能恢复[2],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头针通过刺激头部穴位,具有恢复神经功能作用;运动控制训练通过制定一套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方式尽快恢复病人的身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并观察其对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病人均经门诊、CT影像及MRI证实为偏瘫;均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及肢体障碍,但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不能承受针刺疼痛、凝血功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43岁~78岁(58.67岁±2.58岁);病程1个月~7个月(4.13个月±1.06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42岁~79岁(57.84岁±2.31岁);病程1个月~8个月(4.06个月±1.28个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单纯头针治疗,选取病人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的位置,对所选位置进行常规消毒后,使用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穿刺,针身与头皮需保证在15°夹角,找到穴位后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时,手指感到阻力后,使针身与头皮保持平行并刺入25 mm~35 mm,采用连续捻转手法,将捻针速度控制在200次/min,捻针角度控制在90°~360°,具体情况根据病人病情和对针刺耐受程度决定。在针刺入头皮后需留置30 min,留置期间需在治疗开始时、留针10 min及留针20 min三个时间段行捻转手法1次,每次持续2 min~3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观察组在头针治疗基础上,使用荷兰Steve McGee公司生产的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进行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①下肢伸展运动控制系统,用于伸展病人的股四头肌。②腰背伸肌运动控制系统,训练病人腰骶区及腰背部的肌力。③腰部扭转肌群运动控制系统,训练病人骨盆及脊柱。④下蹲肌群运动控制系统,模拟人体下蹲动作设计的下蹲减重仪,训练病人下蹲肌肉群的力量,达到增强关节稳定性目的。以上所有设备均由康复治疗师操作,同时辅助病人进行训练,训练力度及运动量均根据病人个人情况设定,前期以提高病人肌肉张力为目的,完成肢体训练;后期以肢体功能训练为主要目的,促进预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病人根据自身的喜好交替进行训练。所有训练需进行8周,每日60 min。

1.3观察指标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分表评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躯干控制能力越好[4];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两组病人的平衡功能,满分56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5]。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病人的肢体功能情况,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情况越好[6];采用控制训练系统软件评定两组病人患侧下肢治疗前后的耐力水平,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耐力越好。测量两组病人的10 m步行时间及6 min步行距离。采用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MOS SF-36)评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及活力共8个方面,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病人的生活质量越好。

2 结 果

2.1两组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s)  分

2.2两组病人肢体功能及耐力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肢体功能及耐力水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肢体功能及耐力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肢体功能及耐力水平比较(±s)  分

2.3两组病人步行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人10 m步行时间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10 m步行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而6 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步行能力比较(±s)

2.4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3 讨 论

偏瘫是脑卒中预后常见的后遗症,也是临床较普遍的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上下肢、舌肌下部及面肌出现运动障碍、言语不清等,严重者无法行走,只能长期卧床,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7]。脑卒中病人出现运动障碍同时常伴有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独立生活能力及社会生活能力,不仅对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8]。有研究表明,脑卒中预后约50%病人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特别是四肢功能,对病人的平衡及行走均造成影响[9]。脑卒中后遗症中常见的是偏瘫,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以恢复病人偏瘫部分的肢体活动能力为主,以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目的[10]。因此,对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干预治疗可有效恢复病人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病人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11]。

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是通过将现代化测试与科学训练结合的量化运动控制训练,根据病人力量、承受力、耐力等数据制定适合个体的训练方案。通过病人训练过程中获得的运动信息,及时修正康复训练的强度,避免病人发生过度训练导致二次功能损伤[12]。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13]。根据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制定个性化的头针治疗方案,并向病人讲解注意事项及疗效,可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14]。有研究发现,通过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躯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15]。在头针治疗基础上,加用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根据病人病情不同进行肢体功能性训练,由康复治疗师陪同训练,避免训练中可能出现的损伤,减轻病人的痛苦。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能充分调动病人上下肢体力量,对改善身体的平衡状况、躯干功能、肢体功能,提高耐力水平具有积极作用[16]。

本研究分析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肢体功能、耐力水平及步行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偏瘫病人身体各方面的功能恢复,特别是肢体功能。这可能是由于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并逐渐提高病人的肢体负荷力;通过病人训练提供的运动反馈,改善自身反射和系统性运动控制,完善运动控制链条,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出现;针对核心肌群训练,使病人姿态和平衡控制能力增强。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治疗可以更好进行,对病人肢体等各项的功能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头针治疗可有效恢复病人的神经功能,联合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系统性量化运动控制训练联合头针治疗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身体机能和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二争,李佩芳.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6,20(7):1317-1320.

[2] 祝飞虹,吴赞杨,马振宇,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4):76-79.

[3] 董一,刘贤秀,韩莎莎.智能运动控制训练结合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594-595.

[4] 谭永霞,刘建国,戚晓昆.恢复期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21-1123.

[5] 周峦.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改善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5):176-178.

[6] 黄琪,万勇,刘洁,等.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3):225-227.

[7] 耿尚勇,李月春,李峰.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8):14-16.

[8] 王丽菊,陈立早,欧艺,等.镜像视觉反馈和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202-206.

[9] 陈秀芳,王朝军,罗国英,等.早期康复训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109-111.

[10]林梅琴,柳维林.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疗效的系统评价[J].康复学报,2015,25(1):54-62.

[11]李水琴,廖志平,吴方超,等.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2):1412-1414.

[12]吕尤焱,王永春,张黎明.脑卒中患者下肢量化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603-605.

[13]赵敬军,罗曼,贲卉,等.脑卒中后偏身运动功能障碍头针干预机制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61-64.

[14]徐远红,王俊华,李海峰,等.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120-121.

[15]庄燕,陆静珏,孟凡萍,等.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康复疗效评价[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6,12(2):71-75.

[16]麦光怀,程万春,严文.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的临床意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3):264-266.

猜你喜欢

头针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