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公司+农户”生猪养殖模式下常发猪病调查与鉴别诊断

2018-04-12王玉超李宝全古金元孟凡亮马梓承刘照虎刘思当肖一红

养猪 2018年2期
关键词:种猪场猪只病猪

王玉超,李宝全,彭 涛,古金元,孟凡亮,马梓承,刘照虎,刘思当,肖一红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农户散养是我国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农户的生猪散养模式在我国的养殖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存在众多的弊端,如个体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素质,不懂得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防疫意识差,防疫条件和防治措施落后;饲料原料价格逐年上涨。以上众多的原因导致近年来农户散养比重迅速下降,我国农户散养模式占养猪业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76.8%降低到2009年的38.7%,大约下降了一半。在这种背景之下,“公司+农户”的生猪养殖模式便应运而生并以其独有的先进性很快赢得了市场和养殖户们的认可,成为近年来各大规模养殖企业广泛推广的一种养殖模式。通过总结分析某“公司+农户”运作机制的成功经验,调查分析常发疾病的流行特点,建立系列化常见疾病诊断技术,研究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对于“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

1 猪群背景

本次调查范围是公司6个种猪场及其下放合同猪的农户,每个种猪场下有30个农户,累计180个农户。仔猪由公司种猪场饲养的二元母猪所生,21 d断奶后移交农户饲养。

表1 农户养猪规模情况

发病猪群常见信息如下:

(1)10日龄内仔猪多发生腹泻疾病,发病猪只多发水样腹泻,偶有猪只有呕吐症状,一般都在发病2~3 d后因脱水死亡,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基本上没有效果,疾病还是不断地发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且该腹泻疾病基本只在产房仔猪传播,母猪群未发现明显症状。

(2)30~100日龄猪只常见零星发热,体温40~42.5℃,食欲明显减退,发生便秘,个别的猪只随后会出现如磨牙、转圈、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或昏睡等神经症状,有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往往死亡率很高。在发病前期,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进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3)50~60日龄保育猪发热(40.5~42.0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被毛粗乱,呼吸困难,多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有一部分猪只腕关节、跗关节肿大,行走困难或不愿站立、跛行,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4)130日龄左右猪只频繁发生咳嗽,体温升高到40~42.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趴卧不愿站立,眼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

(5)150日龄左右猪只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升高可达到41.5℃,精神倦怠、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鼻、耳及后躯皮肤发绀。疾病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可以看见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大部分病猪会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4~48 h内死亡。

2 调查方式

查阅生产记录、统计报表及对发病猪场连续跟踪调查,结合定期的实验室诊断等方式进行。

3 试验结果

3.1 剖检病猪

将送检的仔猪解剖,发现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菲薄,肠系膜充血。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腹泻仔猪剖检病变见图1。

3.1.1 病理组织学观察 选取各段肠道,放到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制作切片。

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空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断裂、脱落,空肠黏膜下层小动脉充血;十二指肠肠绒毛断裂、脱落,黏膜下层充血、出血;胃黏膜下层下动脉充血、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病理组织学观察见图2。

图2 腹泻仔猪病理组织学观察

3.1.2 免疫组化观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胞浆内可见病毒阳性颗粒,其他组织未见或者病毒阳性颗粒较少。试验结果证明送检仔猪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免疫组化结果见图3。

图3 免疫组化结果

3.2 疑似猪链球菌检测结果

无菌操作取猪的淋巴结、心血、脾、肝、肺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成对或3~4个菌体排列成短链或7~10个长链状的球状菌,但以成对排列较多,革兰氏阳性。革兰氏染色结果见图4。

图4 革兰氏染色结果

3.3 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例检测结果

3.3.1 剖检病变 病死猪剖检发现,该猪胸腔大量淡黄色清亮积液,心包外大量纤维素渗出,外观形似“绒毛心”;腹腔大量黄色清亮积液,腹腔内大量纤维素渗出,肝脏、肠道等腹腔器官严重黏连。剖检病变见图5。

图5 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剖检结果

3.3.2 细菌分离及PCR鉴定 无菌采取病死猪心包积液、腹腔积液以及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采集肺组织划线接种于含新生牛血清(终浓度10%)和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0.1 g/mL)的TSA(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48 h,观察发现,在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边缘整齐小菌落。挑取疑似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为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挑取疑似菌落进行增菌、PCR鉴定。检测结果显示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说明该细菌为副猪嗜血杆菌,该猪存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检测结果见图6。

图6 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检测结果

3.4 150左右日龄咳嗽、气喘猪只检查结果

剖检发现,病死猪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脏,整个肺的体积增大,双肺的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下缘呈现对称性的“虾肉样”病变,病变部位呈淡灰红色、界限明显、指压无弹性、略坚实感,周围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肿。采取病变严重部位肺脏病料处理,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见图7。

图7 疑似猪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

由PCR检测结果可知,猪肺炎支原体(Mhp)显示为阳性,说明该猪只存在Mhp感染。

3.5 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检查结果

3.5.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 h内死亡。剖检可见整个肺脏体积增大,淤血和轻度水肿,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分泌物。临床及剖检病变见图8。

图8 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症状表现和肺部病变

3.5.2 细菌分离及细菌PCR鉴定 无菌采集肺组织划线接种于含新生牛血清(终浓度10%)和NAD(0.1 g/mL)的TSA培养基上,37℃培养24~48 h后观察结果。观察发现,在培养基上形成半透明、露珠样小菌落。挑取疑似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或球杆菌。挑取疑似菌落进行增菌、PCR鉴定。检测结果显示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阳性,证明该细菌为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检测结果见图9。

图9 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检测结果

4 统计分析

4.1 该地区所有农户合同猪不同阶段发病死亡情况统计

通过对6个种猪场(每个种猪场下有30个农户,总计180个农户)饲养猪不同日龄阶段死亡仔猪数量以及死亡原因统计可以看出,61~90 d范围内猪只死亡率最高,31~60 d猪只死亡率位于第二,并且在90日龄之后,随着日龄的变大,猪只的死亡率在逐渐降低。不同阶段发病死亡统计见表2。

表2 不同日龄阶段发病死亡情况统计

4.2 发病原因及比例统计

本次调查了6个种猪场(每个种猪场下有30个农户,总计180个农户)的疾病发病率,可以看出,各个种猪场及其所从属的农户各种疾病发生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行性腹泻以及喘气病是导致猪只发病的主要5种疾病,并且以细菌性疾病为主。另外,在病死猪进行病原检测时多能检测到圆环病毒2型(PCV2),所以,PCV2也是合同猪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各个种猪场及其所从属的农户疾病发病率见表3和图10。

表3 各个种猪场及其所从属的农户疾病发病率

图10 各个种猪场及其所从属的农户疾病发病率

5 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一体化大型养殖公司,因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生猪疫病防控措施做得比较到位,常见疫病的发病率较低,猪群一旦发病能够做到及时诊断与正确治疗。而“公司+农户”模式下,大部分疾病防控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农户身上。从每个月死亡率统计中发现,在该模式下60~90日龄猪只死亡率最高,推测原因首先该阶段猪只较小,生长速度快,存在一定的生长应激反应,抗病能力较差,再者30~50日龄和60~90日龄这两个阶段为细菌性病原易感期,管理应激因素多,容易导致猪只发病,从而造成较高死亡率;从导致猪只死亡的疾病来看,各个种猪场及其所从属的农户各种疾病发生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流行性腹泻以及喘气病是导致猪只发病的5种主要疾病,并且以细菌性疾病为主。针对细菌性疾病,建议加强日常中的饲养管理,根据调查的发病规律,建议在发病之前提前做好猪只的保健,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减少应激。建议定期对猪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对于确诊疾病原因及发现潜在感染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种猪场猪只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陕西丹凤:大型现代化种猪场投产运营
病猪喂药有办法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