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粣”为何物

2018-04-11肃慎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世祖御厨尚书

肃慎

公元479年,手握南朝兵权的重臣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建立齐国,是为齐高帝。

萧道成也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出身,家谱一直追溯到“汉初三杰”的萧何头上。

按理说,名门之后的萧道成嘴巴肯定亏不了,可他一样在工余时间到处寻找可口的美食。

何戢是南朝刘宋的皇家驸马,在担任司徒左长史时,与宋军大将萧道成来往密切。这会儿萧道成还只是一位驻京的高级将领,他一有闲空,就跑到何戢家蹭吃蹭喝。而且每次所吃的都是面条——“水引饼”。

后来,萧道成在军队的支持下,改朝换代,当上了南齐的开国皇帝。

俗话说:吃人家嘴短。萧道成对何戢的“美食招待”自然要有所回馈。登基第一天,他便提名让何戢出任新朝宰相。

不过有人坚决反对。称何戢年纪轻,资历浅,又没有什么建树,难以服众。萧道成只好改命何戢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当时何戢也不过三十出头。

看来,这面条的魅力真是不小啊!

据《齐民要术》记载,萧道成所吃的“水引饼”,其做法是将冷肉汤和用细绢筛过的面调和后,揉搓成筷子般粗细,按一尺一段分开,放到盘里盛水浸泡。然后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子那样薄,下锅煮熟。

今天看来,这也仅仅是一种简单面食的制作方式。当年能做出一碗面条就能搞个中组部部长干干,确实有点令人慨叹生不逢时了。

萧道成的儿子萧赜也喜欢到别人家找饭局。

南齐大臣虞悰家学渊源,家里有许多烹饪妙方,他还亲自撰写成一卷《食珍录》以自娱。南梁时,豫章王肖嶷十分好客,曾按着何曾所著饮食学名著《食疏》里所载的食谱,按图索骥,下菜烹煮,设盛宴款待宾朋。在席间,肖嶷问虞悰:“今日酒宴上的肴馐,还有什么遗漏下的没有?”虞悰回答说:“恨无黄颔蛇肉羹,治肴为何一定要用《食疏》里所载的食谱呢?”于是虞悰美食家的大名在江南传播开来。

一天,齐世祖萧赜到芳林苑游玩,见到当朝祠部尚书虞悰。

祠部尚书也就是后来的礼部尚书,南齐的祠部尚书掌词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

萧赜撞见美食家,不由心花怒放,便当面提出要品尝虞悰新近制作出来的扁米粣。

领导到下属家吃饭,首先是瞧得起你,给你面子。

虞悰不能不答应,便请齐世祖移驾到自家府上,吩咐家厨立马呈上扁米粣和各式菜肴,招待皇帝。

萧赜一边品尝一边说:“这些菜肴真是美妙!御厨制作的那些菜味道实在差之远矣!”接着,就向虞悰讨教烹调这些菜肴的方法。不料虞悰连连摇头:“陛下,这些美味您都品尝过了,何必再品尝呢?日后我请您再来品尝新的菜肴,何必再让御厨做那些品尝过了的菜!”

齐高帝顿时感到很没面子,心中不悦,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起闷酒来。三杯两杯下肚,萧赜就醉了,喊着要返驾回宫。虞悰不敢怠慢,立即护送皇帝进宫,暗中召来御厨,向他讲授制作“醒酒鲭鲊”的方法。

御厨依法而烹,将醒酒药献给齐高帝。萧赜食用后,很快就变得神清气爽。当他得知是吃了虞悰所献的“醒酒鲭鲊”方之后,颇是感激。

次日,齐高帝上朝,命虞悰为冠军将军、车骑长史。没过多久,虞悰转任度支尚书,同时领步兵校尉。

度支尚书,那可是今天的财政部长,实权人物啊!

鲭鲊,一般说来是用腌鱼制作成的鱼脍,即被腌过的鱼片。

“鲭”是一种青鱼,身体呈梭形而侧扁,鳞圆而细小,头尖口大。鲭鱼肉可滋补强壮,主治胃肠道疾病、肺劳虚损、神经衰弱症等。

“鲊”,指用盐及酒曲腌制肉类的一种古老的食品加工方法,成品略带酸味。见《汉书》:“昭帝时,钓得蛟,长三丈,帝曰:此鱼鳝之类。命大官(御厨)为鲊,骨肉青紫,食之甚美。”其实这个蛟就是鲨一类的大鱼。

还有一说,鲭鲊为一种用盐和红曲腌制出的鲭鱼片。

至于“扁米粣”或者“粣”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及饮食界一直纷纭不休。

据《南史》卷十一《齐宣帝陈皇后传》载,齐世祖永明九年,皇家祭祀的食品中“宣皇帝荐起面饼、鸭臛,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齐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荐茗粣、炙鱼,并平生所嗜也。”

齐宣帝萧承之是萧道成的老爹,齐宣孝后陈道止是萧道成的母亲。齐昭皇后刘智容是萧道成的夫人,也就是齐世祖萧赜的老娘。

而很权威的《康熙字典》也说“糝”就是“粽”。《南史·虞悰传》作“扁米粣”。

“糝”的简体字为“糁”,指煮熟的米粒。粽子也是煮熟的米啊!

于是大多数人都把米粣视为粽子。如宋人陆游的《春晚叹》诗:“便当米粣,烂醉作端午。”《夏日》诗:“米粣解包供午饷,萍齑傍枕析朝酲。”

在司马光整理成书的按部首编排的字书《类篇》中,“粣”字有两个条目,其一:“粣:桑葛切,糝也。《齐民要术》:‘时时粣之。文一。”又其一:“粣:色责切,糝也。又测革切,粽也。南齐虞悰作扁米粣。文一、重音一。”

显然,《康熙字典》是《类篇》的嫡传学生。

而比司马光小二十三岁的宋代学者陆佃在其《埤雅》里写有:“早取曰茶,晚取曰茗,又名曰粣。”

这下子,“粣”又摇身一变成了茶茗!

陆佃的这个说法或实证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唐朝末年,将“茗粣”二字连用的是喜欢诘牙聱口的诗人皮日休。见其《包山祠》一诗:“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村祭足茗粣,水奠多桃浆……”

北魏的《齐民要术》书中也有“粣”字,现在再看看人家贾思勰是怎么谈论“粣”的:“世人作葵菹不好,皆由葵大脆故也。菹菘,以社前二十日种之;葵,社前三十日种之。使葵至藏,皆欲生花乃佳耳。葵经十朝苦霜,乃采之。秫米为饭,令冷。取葵着瓮中,以向饭沃之。欲令色黄,煮小麦时时粣之。”

这里“时时粣之”的“粣”仅仅是做动词用的,并不是什么吃货。

在宋末元初,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胡三省经过研究分析,又给出一个新的注释:“茗茶也本草,曰茗、苦茶。郭璞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粣。《类篇》云色责翻糝也,又测革翻粽也。南史虞悰作扁米粣,葢即今之馓子是也,可以供茶炙之石翻。”

“葢”字同“盖”,一作方言虚词,表示大概如此的意思。

在胡三省看來,“粣”大概就是今天的馓子。

而有的《尔雅注疏》版本中,郭璞将“槚,苦荼”注疏为:“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荈”是茶的老叶,即粗茶。

在晋朝,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如晋惠帝时就曾收到南方茶叶的贡品。而齐世祖萧赜给老祖宗的祭品中不仅有茶茗,还在死前下遗诏,吩咐自己的葬礼从简:“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看来,皮日休所看到的村民用茗、粣作为祭祀之物也是打齐世祖那儿流传下来的。

问“粣”到底为何物?

究竟是茶茗,是馓子,是粽子,还是用米调和出来的食羹?

古人造字并不是闭着眼睛瞎掰,无论会意还是形声,都必有一番道理。“粣”以米字为旁,应该是后两者,尤其与米类有关联。

猜你喜欢

世祖御厨尚书
送你一幅画
金开国前的部落战争——以世祖至穆宗时期为中心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御厨俱乐部
尚书·禹贡
盛怒之下不捋虎须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从犯颜直谏的古弼和知错就改的魏世祖说起
劝农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