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教学设计,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2018-04-11章小健
章小健
[摘 要] 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是高效数学课堂的表现. “活动问题式”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目标引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活动. 每个活动设计,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目标渗透活动之中,立足问题之上,以活动、问题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目标;活动;问题;高效课堂
笔者参加了常州新北中学组织的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听了该校孙老师的一节“三角形全等复习”课,这节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设计模式,采用“活动问题式”教学设计,这让笔者耳目一新,收益颇多. 其教学设计理念先进、结构新颖、思路清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節活动问题式教学设计下的高效复习课.
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以“创设情境→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课堂小结”的形式呈现,设计的初衷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意图. 在“三角形全等复习”的教学设计中,教者完全颠覆了这种结构形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活动的形式表达:回忆三角形全等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回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复杂图形中找全等三角形→运动过程中找全等三角形. 这里的活动表述不只是在文字上做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变换了表述的视角,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目标渗透活动之中,立足问题
之上
“问题设计”是针对每一个活动的学习任务而展开教与学的具体设计,分为:①教师的有效问题设计;②针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活动问题设计;③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的问题设计. 在“三角形全等复习”一课中,教学活动二“复杂图形中找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时,“问题设计”的结构如下.
教师问题设计:我们刚回顾了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从复杂图形中找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问题1:如图1,已知△ABC≌△AED,BC与DE交于点O,△BOD与△EO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独立完成后同伴互纠)
问题2:在图1中连接AO,则图中多了几对全等三角形?请分别指出,并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自我探求后,同桌相互交流,寻找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分析.
目标达成反馈设计: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教师巡视后,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师生共同分析.
活动二设计的两个任务性问题,清晰地将学生复习“三角形全等”这一学习任务与目标进行了合理分解. 问题1的任务是运用△ABC≌△AED的性质,为△BOD与△EOC全等提供条件,达到了三角形全等性质与判定的简单运用这一教学目标. 问题2的任务是学生在完成作图后,容易直观得到全等的三角形,不过关键是寻找它们全等的条件.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找到全等的条件,从而复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
活动二不仅明晰了学习任务和目标,还对该活动的任务与目标进行了二次分解. 这种具有目标意义的任务性问题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更是高效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三角形全等复习”活动三“运动过程中找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的学习任务时,“问题设计”的结构如下.
教师问题设计: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
问题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你能找到全等的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后同伴互纠)
问题2:根据上述结论,你能说明DE=AD+BE吗?(独立思考后回答)
问题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3、图4的位置时,上述的两个三角形仍然全等吗?并说明理由.(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
问题4:在问题3的情况下,DE,AD,BE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独立思考后完成)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自主交流,并相互纠错. 学生自我探求后,同桌相互交流,寻找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分析问题4.
目标达成反馈设计:教师巡视,全面了解各小组思考情况后,呈现小组的思考方式,并点拨运动过程中不变与变化的元素,帮助提出猜想.
活动三的问题设计是从静态图形出发,转移到动态情境中寻找三角形全等,这是活动二学习目标的延续,即从运动变化中寻找变与不变的元素,最后提出自己的猜想,这彰显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活动二任务的完成对活动三任务的完成具有铺垫作用.
图3和图4是图2中直线MN旋转后出现的两种不同情况,于是教师运用图形的变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变”与“不变”,进而理解蕴含其中的数学本质,挖掘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用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且分解、落实在四个小问题中.
基于目标之上的“问题设计”打
造高效课堂
1. 有效“问题设计”唤起学生思维
本节课中活动一的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组元素对应相等,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也可能不全等,请列举出所有的情况. 若不全等,请举例说明.
问题2:若上述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刚才的各种情况是否成立?
问题3:如图5,AD=AE,再添加一个条件可以说明△ABD≌△ACE,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
问题是思维的载体,有深度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有效的“问题设计”应体现三点:第一,问题设计要突出任务导向性. 孙老师设计的问题是每个学习任务活动进行的具体分解,也是对学习目标分解后进行的具体化分解. 这样的处理,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明晰,学习目标更细化. 如问题1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满足三组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部全等,激发学生自主寻找满足怎样的三组元素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 于是学生会从边、角的角度寻找、回忆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第二,问题设计要体现归纳性. 问题1和问题2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只要满足三组元素对应相等就可能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除AAA和SSA以外,均全等),而且这些一般方法能够应用到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 第三,问题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问题3的设计能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根据条件选择不同的第三组元素对应相等来说明△ABD和△ACE全等,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元素角度有效复习不同的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 有效“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 “问题设计”是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设计时应思考学生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应如何开展,学习成果应怎样展现等,从而精心设计. 具体设计时,应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设计,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自主建构、主动学习.
在上述三角形全等复习教学活动二的设计案例中,问题1的设计是学生已有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认识,由学生自主探索,又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多样性,于是让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学生有了对问题1的认知,便能自我分析,所以问题2的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三中的问题3,学习方式设计为学生自我探究后小组分析;对于问题4,基于对静态图形的认识,以及如何在运动的图形中寻找变与不变,设计为先独立探求,再小组分析. 这种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
3. “目标达成反馈问题”设计保障高效学习
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应有与之配套的检测活动设计. 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应有不同的学习形式、不同的活动方式,可以设计不同的目标达成反馈问题. 可以是一问一答的反馈形式,可以是教师在巡视中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发现生成式教育资源,与学生一起互助互评,还可以在小组内开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紧张有序中高效学习.
在上述复习案例教学设计中,对于活动二中的问题2,学生的探求无章可循,因此教师巡视后,呈现了学生在探求时的不同思考路径,以进行分析、反馈;活动三中的问题1和问题2,因为有了活动二的活动经验,因此这里的反馈方式是只要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即可;对于问题3,学生学习活动后,教者在巡视过程中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分析过程中,这有助于了解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问题4是一个静態问题的变式,反馈形式是学生提出猜想,教师及时点拨,帮助确认猜想,它是上述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活动设计应首先明确学习内容,以解决问题为任务向导,同时紧扣问题开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浓郁的问题研讨氛围,最后通过合适的反馈形式检验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的结构匠心独具,浑然一体,它不但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且关注学生活动与目标达成反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它以教学目标为引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还是学习活动的多样化,以及目标达成反馈途径的设计,都彰显了教学目标. 它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的教学本质设计,是一个完整且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